戰爭中的道德傷害

「道德傷害」(moral injury)這個名詞是美國精神科醫生Jonathan Shay及James Munroe於1998年,根據他們對於在「越南戰爭」中服役及退役士兵的病態精神狀況評估後而提出來的觀念。這心態源於士兵在戰爭中對上級的作為違反自己的道德觀念,感覺到不公義而產生的。例如在行動中,上級下令要對男女老幼村民格殺勿論,又或者上司獨斷獨行導致同僚喪生等。Shay指出,出現「道德傷害」包含了三種情況:有權力的人、在高風險的環境中、出賣道德上的正義。

在2009年,心理學家Brett Litz等人補充這定義,加入了「那些長期性參與、未能阻止或見證這些道德上錯誤行為」的經歷。在這些情況下,產生了內疚、羞恥、焦慮、憂鬱、憤怒及憎恨情緒,因而出現了自我隔離、退縮、自殘及自殺等危險行為。他們即使退役了,仍然沒有辦法回覆昔日平民的生活。雖然身體上沒有任何傷害,卻患上了各類的精神障礙,特別是「創傷後壓力症」。

其實「道德傷害」並不單止在軍隊中出現,更早時間(1984年)已被哲學家Andrew Jameton以「道德壓力」(moral distress)這名詞來形容一些護士在工作中,因醫療機構的限制而不能執行應做的臨床程序,導致病人失救或同事受傷而產生的心理創傷。近年,這觀念更延伸到其他前線救援行業上,例如警察、消防員、社會工作者等等。

根據荷蘭阿姆斯特丹Virje大學宗教及神學系的Jan Grimell博士在2018年於Pastoral Care & Counseling期刊的論文分析,舊約聖經有數位英勇的戰士(包括掃羅王、大衞王、約押將軍及烏利亞將軍)在殘酷的戰爭後恢復日常生活時,出現不尋常的心理行為轉變。他引用聖經撒母耳記上、下記載,認為掃羅因即位不久,便捲入多場與不同民族的戰爭,產生了對服從上主及指揮軍隊之間的矛盾。雖然他大致上打勝仗,卻得罪了上主和先知撒母耳,結果出現心緒不寧(聖經描寫是「邪靈」騷擾),需要大衛彈琴來使他安靜。Grimell認為這種心態是「創傷後壓力症」的病徵,可能是面對殺戮戰場的陰影不斷浮現,產生負面的思想及情緒。由於戰爭不斷持續,掃羅的「道德傷害」心理越趨嚴重,因而產生迫害妄想病徵而要刺殺及追殺大衞,甚至在一次盛怒之下險些把兒子殺掉,完全違反道德標準。反過來,大衛也經歷過打敗巨人歌利亞的戰爭,但是他在逃亡時,在山洞中沒有趁機殺掉追殺他的掃羅,保持他的道德正義。結果,掃羅在戰敗後自殺而死,而大衞繼位作王!

麥基恩醫生

青協疫下首季接逾萬學生求助逾半涉情緒問題

第5波疫情嚴峻,全港學校提早放暑假。青協今年首季共接獲及處理逾1.1萬宗求助,其中超過一半求助個案都與情緒有關,比去年同期增近2成半。

青協「關心一線」今年1月至3月處理1.1萬多宗求助,較去年同期升7%,其中6,404宗為與情緒相關的求助個案,比去年同期增24%。

資料來源: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3224711/

*** 麥基恩醫生回應 ***

COVID-19—對精神健康長遠的挑戰

新冠病毒不斷變種,仿如揮之不去,不少專家更認為終會變成風土疫症。事實上,除了長期感觸及嚴厲社會隔離措施影響以外,患病者身體出現的後遺症,也會帶來長遠的精神健康影響。有研究指出,「長新冠」將會出現,以腦霧、疲勞、氣喘為主要病徵,與精神健康息息相關。

在疫情嚴重爆發時候,醫療設施及資源大多集中於身體方面的問題,因而對疫情產生的精神障礙相對被忽略了,故在疫情緩和之後,精神及心理問題陸續浮現,而早已忙於奔命的精神治療服務,更是百上加斤。香港有研究,在200名COVID-19成年病患者痊愈後作了問卷調查,證實病人即使在痊愈後仍然有明顯的焦慮、憂鬱及創傷壓力的病徵,特別是那些在患病時感覺生命受到威脅、缺乏情緒支援、入院時病情並不嚴重、住院時間較長的人(見Wu 等人2022 的East Asian Archives Psychiatry)。

其實,在疫情嚴重爆發導致高留院率及死亡率的地區,例如香港區,病人家屬更容易出現憤怒、內疚及哀傷情緒,需要高度心理支援,假若政府在這方面的投資不足(經濟上、人力上),精神健康服務也會有崩潰的可能!另外,以往對大型的天災人禍後遺症之研究指出,在災難之後若不注意災情精神健康後遺症,會出現嚴重的「缺勤」及「工作力不足」,影響社會運作及經濟活動。

根據外國的研究,在疫情過後,出現「輕性精神病」(特別是焦慮及憂鬱症)的人數雖然明顯減少,但仍然有十份一人口持續感覺壓力。其中28-30歲的婦女、患有身體及精神障礙的病人、少數族裔及居於貧困地區的人,精神健康最受負面影響(見Sitt Weich 2022年2月16日《英國醫學雜誌》之編者話)。不過作者也指出,目前尚未十分清楚「長新冠」引發的精神疾病之發病率及其影響,更不知道會對醫護人員及患「重性精神病」應該怎樣有效處理,及如何定出優先次序!

事實上,很多天災人禍會有短期及長期的後果。在舊約聖經出埃及記7至11章,記載埃及的法老王,因不容許受壓制的以色列人離開,因而受上主降以一波又一波的災禍疫情,影響了公眾衞生及健康,終令埃及人的長子都死亡,直至法老王容許以色列人出埃及才結束災禍。只可惜,埃及法老王因心有不甘,帶領軍隊追趕以色列人,結果令全軍葬身於紅海之中!

麥基恩醫生

晴報新聞圖片

COVID-19引發的精神障礙

自從新冠病毒疫症爆發以來,不少專家開始留意及擔憂疫症帶來的精神障礙。根據幾項大型的調查,發覺很多人因疫情(突發性的危機、隔離措施等等壓力)而出現了焦慮、憂鬱及創傷後壓力綜合症,而失眠的情況也相當普遍(Taquet 等人2021 年2月1日《刺針·精神科》期刊)。此外,在急性染疫需要住院的病人中,往往出現了「腦器質性」(neuropsychiatric)精神病徵,即中樞神經系統也有病變,例如譫妄症、注意力及記憶力衰退甚至老退化症。這類病人就算痊癒出院,也很容易出現後遺的精神病症及適應問題。假若病人本身早已還有精神障礙,病情加重或復發的機會也增加。

前線的醫護工作人員,很多時也會出現類似的問題。在疫情嚴峻爆發的時候,有中國和意大利的調查一致證實,有相當大的比率出現精神障礙,包括焦慮(12至20%)、憂鬱(15至25%)、創傷壓力(35至49%)及失眠(8%)(Lai等人2019;Rossi 等人2020)。這情況與香港的研究有些雷同。在2020年4、5月間的橫切面問卷調查,在500人回答當中發現14%有焦慮,而29%有憂鬱;四分一回答說感覺心理健康因COVID-19而轉差(Choi等人2020年《國際環境研究及公共衞生》期刊)。

除了上述特殊群體容易產生精神障礙以外,這些COVID-19患病者及前線醫護人員的家人也受到相當大的精神壓力,同樣會較一般人容易出現各類精神病症。此外,在疫情蔓延期間,濫用煙酒藥物的情況也增加了(Finlay 及Gilmore 2020),包括網上沉溺問題(Sun 等人2020),甚至增加自殺的危機(Gunnell等人2020)。

但另一方面,雖然精神障礙發病率在疫情中明顯增加,但在很多地方,使用精神健康服務的人卻因疫情而顯著減少。因此,有專家(Murray Stein 2021年9月22日UpToDate 網頁)建議一個階梯形照顧模式來有效應對COVID-19帶來的精神健康問題:

(一)對社會上的精神健康問題要有警覺監察;

(二)對只有輕微症狀的人,給予自助的健康教育材料;如有需要可於精神健康專業人士約談;

(三)對有中度及嚴重病徵的人,應得到基層醫生或心理專家治療;如有需要則由精神科醫生面對面或網上診斷。

聖經也有記載瘟疫的時候,猶太人在疫情爆發時不知所措,驚惶不已。這時候,上主藉著先知向百姓說話,一方面教訓他們,同時也有安慰的說話,治療他們受創傷的心理。「如果我使天閉塞不下雨,或吩咐蝗蟲吞吃這地的土產,或差遣瘟疫到我的子民中間來;這稱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謙卑、禱告、尋求我的面,轉離他們的惡行,我必從天上垂聽,赦免他們的罪,醫治他們的地。」〈歷代志下7﹕13-15〉

麥基恩醫生

COVID-19 對「中低收入國家」精神健康服務影響

「中低收入國家」(Low-income & Middle-income Countries, LMICs)是根據世界銀行定出的標準,國民收入每年少於1005美元為低收入,1006至3955美元則為中收入國家。一般來說,這些國家比較貧窮,社會及醫療服務比較落後,在COVID-19全球爆發時候,LMICs國家會倍感壓力,甚至應付不了。不過,因為各國有不同發展及其他因素,實際應付疫情的情況可謂參差得很,例如中國也是在這名單上,但其應付COVID-19成功之處,得到WHO(世衞)讚賞。

但根據一些研究,大多數上述國家在疫情中傷亡率確實較高。雖然他們平均人口年齡比較年輕,但身體疾病,如糖尿及心臟病卻較為常見,特別是在那些教育水平低下的階層。此外,由於國家未能提供足夠普及醫療服務,特別是設施及人手,加上防疫的措施影響大眾生活而沒有足夠經濟補償,故染上新冠病毒的傷亡及後遺症會更嚴重及長遠。

幸而,大部分這些國家的人民,都比較順從政府防疫要求,否則情況會更壞;但也有地方因防疫措施影響生計,導致市民出現反抗甚至暴行。加上全球經濟在疫情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衰退,對LMICs來說更是雪上加霜。2021年6月《刺針、社區/精神科》期刊,一群由WHO主導的國際專家,為低中收入國家的精神健康,作了一個很詳盡的報告(Kola L等人)。報告指出COVID-19疫情有立刻及長遠影響:

(一)立時影響

這些國家的人不知道疫情如何散播、治療方法有沒有效用、日常生活何時及怎樣恢復等問題,因而出現恐慌及標籤患病者的現象;前線醫護人員因缺乏足夠保護及訓練,感受的心理壓力更為嚴重。例如在孟加拉地方網上調查了一萬人,發現三份一人有憂鬱現象,而5%有自殺念頭。此外,疫情更暴露了一些脆弱人士,包括囚犯、傷殘人士、受家暴影響的人、住在精神病院及社會服務院舍人士等,更易出現精神問題。至於不幸患上COVID-19的人,長者病情惡化及死亡率乃是最高,但得到合適的治療反而最低,加上隔離的心理壓力,故出現精神問題更大。在某些地方,照顧精神病者的人員被調到疫區工作,因而令精神病人情況很易惡化。另外,由於醫護人員沒有足夠個人保護設施,對疾病感染及傳染的恐懼,及對治療病人的無能及無奈,他們出現迷惘甚至創傷的心理並不少見!

(二)長遠影響

由於疫情持續帶來的負面社會因素,包括失業及經濟困難、與人疏離及缺乏社區支援等,導致焦慮、憂鬱及創傷壓力的情況相當普遍,甚至出現潛在自殺危險。曾經有推算因COVID-19導致失業,使全球每年增加9,570自殺事件。故此低中收入國家自殺情況理論上會更高,但可惜這些國家也會因文化、宗教及社會標籤原因而隱藏自殺實情。此外,長期的停課對兒童及青少年有深遠影響,除了學業方面,心理健康在缺乏學校環境培養下,更容易出現問題。在貧窮國家裡,學校一般都提供健康飲食,但在疫情停課下,容易出現學童營養不良,亦會間接影響了精神健康。

由此可見,醫療服務確實受到全球的經濟影響,而在COVID-19下更會出現貧者愈貧的慘況。期望國際醫療及救援組織,能一視同仁(甚至劫富濟貧)去協助這些國家迎戰疫情!聖經記載,窮人的需要從來不會被忽視,上主在舊約中已多處提醒以色列人,要照顧貧窮及不能自顧的人,如利未記19章10節和25章35節。在新約,耶穌勸一位想得永恆生命的年輕人,變賣所有的分給窮人,如馬太福音19章16至21節。

麥基恩醫生

COVID-19與「三文治世代」

「三文治世代」是指那些既要照顧子女,又需照顧長者的人士,通常是成年或中年夫婦,間中有涉及單親父母;另一個名稱就是「夾心人」,被夾在兩代之間。一般來說,比起只照顧子女或服侍長者的人士,「三文治世代」在生活上、經濟上及精神上的壓力都要大很多,他們常需要其他人幫忙(包括其他親戚或僱工)或其他服務(例如社區康樂措施或日間長者中心)配合。

但是,在新冠病毒疫情爆發期間,大部分外間服務措施都需要關閉,長者不宜外出。加上各類上門服務大幅削減,長者若有甚麼身體健康問題,子女便要留在家中照顧他們。加上學校停課以致大部分學童都要留在家中網上上課,年幼的需家長陪同不能單獨在家;若子女有學習困難,那更要父母專注地在家督促。結果不少夫婦,特別是妻子,被迫半職工作甚至放棄事業來照顧家庭。由此可見,夾心人士的壓力是何等的大了!

有研究指出,「三文治」世界的人的精神狀況在COVID-19疫情下深受影響,

源於三代人長時間困在同一間屋(一層樓)裡,要凡事互相體諒(特別對小孩及長者來說)相當困難,因而產生磨擦的機會較疫情之前增加了不少。結果,這類夾心人很容易患上了焦慮、憂鬱及各類與壓力有關的精神障礙,影響了他們的睡眠、飲食及其他生活功能,或會破壞婚姻關係。還有,部分人士會出現自殺念頭,但幸好有需要照顧別人之責任而不容易輕舉妄動傷害自己。不過,若有額外的困難出現,例如工作被開除、投資大損失等,尋死的意願可能增加。

舊約聖經有一個「三文治」身份的人,他不但能好好照顧上下兩代,並能關顧親友,更成功兼顧國家重要職務,這人就是「約瑟」。根據創世記的記載,約瑟自小喪母,又被兄長嫉妒甚至出賣〈創世記37章〉,成為埃及人的奴僕,後來更被主母誣告坐牢〈創世記39章〉。但他靠著上主的保守及能力,給皇帝解夢及獻計,成功應付疫情,終於能升至埃及宰相位置〈創世記41章〉。在饑荒時期,他智慧地拯救了父親及兄弟家族的人,並且冰釋前嫌〈創世記45章〉,一家和氣生活下去。約瑟又供養他們及其子女直至自己死後,而他自己的兩個兒子日後也發展成為以色列人的兩大支派。約瑟臨終前的說話很有意思:「你們不要害怕,我怎能代替 神呢?從前你們有意要害我,但 神有美好的意思在其中,為要成就今日的光景,使許多人的生命得以保存。」〈創世記50﹕19-20〉

麥基恩醫生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與精神障礙

雖然新冠病毒肺炎病毒主要影響呼吸系統,但研究顯示它對其他器官組織(包括大腦)也有一定的傷害。若神經系統受到損害,會出現不同類別的精神疾病。此外,由於疾病及社會的防疫措施,嚴重影響市民日常工作與收入,社交與活動,帶來各樣社會心理壓力,使人容易出現精神問題,影響個人及家庭的正常運作。不少研究指出,肺炎病患者及其家屬,較容易患上焦慮、憂鬱及創傷後遺症。另外,醫務人員也容易出現身心耗竭综合症(burn-out syndrome BOS),特別是在疫症早期及大爆發曾經出現。不過,以上的研究發現大多是在小規模、短時間或指定群組的研究所得出來的數字。

其實,對於整個社會(或國家),實際上有多少人患上精神疾病,則需要大型的調查或綜合研究報道。根據最新的一份大型「追索性群組研究」(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紀錄了八千萬人(主要是美國人)的電子健康網絡數據分析,得出以下結果:在236,379證實患上新冠病毒病人中,有33.62%在患病後六個月內出現神經或精神疾病,當中12.84%是首次發病。在比較嚴重需要深切治療病人中,這比率更是46.42%,而首次發病則佔25.79%。這些比率,都遠遠超過沒有患病的人,也比只患上感冒或其他呼吸道感染的病人為高(見W.Taquet 等人於2021 五月《刺針、精神科醫學期刊》)。

由此可見,這肺炎確實很影響病患者的精神狀態,在這群新冠病毒病患者中,輕性精神病(以焦慮症為主)佔17.39%,重性精神病(例如思覺失調症)則佔1.40%。故此,衞生部門要有遠見,要留意COVID-19患者的精神健康,在可能情況下作出及時的預防、治療及康復醫療服務。

由於發病人數增加,加上明顯的社會經濟困難等因素,自然令人擔心自殺率也會飆升,特別是在疫情嚴峻的國家當中。曾經有英國社交媒體估計在「封城」(lockdown)期間,自殺人數有200%增加,幸而後來這報道被BBC確認是假消息!著名精神醫學教授Louis Appleby在英國醫學雜誌網址指出,其實,疫情環境對自殺有危險但也有保護作用,很難一概而論;而到目前為止尚未有自殺死亡數字增加的證據(見《刺針、精神科醫學期刊》2021年4月22之評論)。

由此可見,人生好像大海中的小船,隨時遇到好像新冠病毒的風浪,生命及心理受到很大的衝擊;這正好像在聖經「平靜風浪」的故事,教導信徒要有信心不要害怕。當時耶穌與門徒在一隻船上,海上突然風浪大作,門徒驚慌不已,甚至感覺「我們沒命了。」耶穌起來平靜了風浪,然後對門徒說:「為甚麼這樣膽怯呢?你們怎麼沒有信心呢?」〈馬可福音4章35至41節〉

麥基恩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