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傷害」(moral injury)這個名詞是美國精神科醫生Jonathan Shay及James Munroe於1998年,根據他們對於在「越南戰爭」中服役及退役士兵的病態精神狀況評估後而提出來的觀念。這心態源於士兵在戰爭中對上級的作為違反自己的道德觀念,感覺到不公義而產生的。例如在行動中,上級下令要對男女老幼村民格殺勿論,又或者上司獨斷獨行導致同僚喪生等。Shay指出,出現「道德傷害」包含了三種情況:有權力的人、在高風險的環境中、出賣道德上的正義。
在2009年,心理學家Brett Litz等人補充這定義,加入了「那些長期性參與、未能阻止或見證這些道德上錯誤行為」的經歷。在這些情況下,產生了內疚、羞恥、焦慮、憂鬱、憤怒及憎恨情緒,因而出現了自我隔離、退縮、自殘及自殺等危險行為。他們即使退役了,仍然沒有辦法回覆昔日平民的生活。雖然身體上沒有任何傷害,卻患上了各類的精神障礙,特別是「創傷後壓力症」。
其實「道德傷害」並不單止在軍隊中出現,更早時間(1984年)已被哲學家Andrew Jameton以「道德壓力」(moral distress)這名詞來形容一些護士在工作中,因醫療機構的限制而不能執行應做的臨床程序,導致病人失救或同事受傷而產生的心理創傷。近年,這觀念更延伸到其他前線救援行業上,例如警察、消防員、社會工作者等等。
根據荷蘭阿姆斯特丹Virje大學宗教及神學系的Jan Grimell博士在2018年於Pastoral Care & Counseling期刊的論文分析,舊約聖經有數位英勇的戰士(包括掃羅王、大衞王、約押將軍及烏利亞將軍)在殘酷的戰爭後恢復日常生活時,出現不尋常的心理行為轉變。他引用聖經撒母耳記上、下記載,認為掃羅因即位不久,便捲入多場與不同民族的戰爭,產生了對服從上主及指揮軍隊之間的矛盾。雖然他大致上打勝仗,卻得罪了上主和先知撒母耳,結果出現心緒不寧(聖經描寫是「邪靈」騷擾),需要大衛彈琴來使他安靜。Grimell認為這種心態是「創傷後壓力症」的病徵,可能是面對殺戮戰場的陰影不斷浮現,產生負面的思想及情緒。由於戰爭不斷持續,掃羅的「道德傷害」心理越趨嚴重,因而產生迫害妄想病徵而要刺殺及追殺大衞,甚至在一次盛怒之下險些把兒子殺掉,完全違反道德標準。反過來,大衛也經歷過打敗巨人歌利亞的戰爭,但是他在逃亡時,在山洞中沒有趁機殺掉追殺他的掃羅,保持他的道德正義。結果,掃羅在戰敗後自殺而死,而大衞繼位作王!
麥基恩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