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引致精神障礙的高危因素

根據RS Murthy及R Lakshminarayana在「世界精神醫學會」(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的期刊《世界精神醫學》(2006年2月)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所述,他們確定了戰爭(無論是對內或對外)會嚴重影響當地人民之精神健康。作者綜合了在各地大小戰爭與精神障礙的研究,繼而列出一些高危因素,包括:

一、女性:雖然成年男性在戰爭中傷亡比較多,但生存下來的女性及兒童容易在戰爭環境下出現精神壓力;其中原因是他們容易受到暴力傷害。此外,在戰爭期間,缺乏社交上的支持,這樣對母親的心理尤其不利。

二、兒童:有研究指出:母親若然在懷孕前後有憂鬱情緒,其產下的嬰兒日後的成長會有負面影響;而青少年若經歷過戰爭創傷,患精神障礙的機會明顯增加,這種情況可以在「巴勒斯坦」的難民中看見。

三、創傷的嚴重性:很明顯,創傷越多,身心靈的困擾越嚴重,而精神障礙事件肯定因此而增加。

四、戰爭帶來人生經歷:假若要面對戰禍的各種艱難(例如:親人喪生、失業失學、貧窮與飢餓等),精神問題更容易出現,程度更嚴重。相反,若能經歷美好事件,例如能夠保持安居樂業,得到經濟支援等,則會減少心理後遺症。

五、社會心理支持:不少研究確定缺乏人際關係及社交上的支持,或者沒有宗教及文化上正向態度,便容易受到戰爭創傷的負面影響。

由此可見,若能針對上述高危因素而給予適當的教育、預防、輔導及康復補助,可以大大減少因為戰禍而來的精神障礙。

聖經雖然記載了大小不同的戰爭,但是耶穌教導信徒不要驚慌:「你們會聽見有戰爭和戰爭的風聲;你們要小心,切勿驚慌,因為這些事必須發生,不過結局還沒有到。」(太二十四6,《環球聖經譯本》)。此外,耶穌更要求他們善待敵人:「倒不如這樣:『你的仇敵如果餓了,就給他吃;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做,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不要被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羅十二20-21,《環球聖經譯本》)。

麥基恩醫生

春風化雨的 「公職王」

他是宣道會陳朱素華紀念中學的創校校長,曾任香港津貼中學議會主席、教統會委員、考評局委員、優質教育基金督導委員會委員、課程發展議會下的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委員會主席和通識教育委員會主席,又曾任敬師運動委員會主席和教育界國慶籌委會主席;也是一所小學的校監和兩所中學的校董…曾擔任與教育有關的公職不勝枚舉,堪稱為「公職王」。廖亞全.jpg
其中在中學縮班殺校危機中,津中議會與中學校長會聯絡了其他中學議會和18區中學校長會,組成聯席會議,商討對策,與政府談判逾兩年,終於達成「五變四」和「211」兩個方案,暫緩殺校危機。在整個事件中,由醞釀、策劃、談判,直至取得成果,廖亞全校長全程投入的時間和
精神,此役更令他聲名大噪。中學縮班殺校危機談判回望當年就中學縮班殺校危機跟教育局談判的深刻經歷時。他說﹕「當時跟教育局商議有關因出生人口下降所掀起的殺校潮。此談判商議由2009年至2012年進行,歷時三年,最終成功與教育局達成協議,包括零殺校,並採取兩個階段作有秩序縮班和減少每班的人數的安排,每所學校由原來29至31班,下調至24班;學生人數亦由34人減至30人。

老師人手過剩的問題則有9年時間過渡。在9年內政府會提供額外資源給學校,由學校調整老師自然流失的情況。」他坦言,爭取共識是項艱巨的工作,因為要同時平衡業界不同聲音意見和教育局的原則,在整個爭取過程中,自己持守的原則和策略就是互相尊重和具備謙和的心。
出任香港津貼中學議會主席的四年間,另一項挑戰是如何讓新高中得以落實,他也參與新高中的籌備工作。「因我同時是香港考試及評核局的委員、課程發展議會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委員會主席,亦出席中學及大學之聯席會議,故整26職場世界個新高中的落實我都參與其中,主要有三方面︰(1)建立一個全新課程;(2)制定公平有質素的考評;(3)在公平原則下的升讀大學安排。」他於2012年11月卸任津貼中學議會主席。陳朱素學校.jpg
家境貧困 但努力追求卓越當被問及成長的歷程時,廖校長說自己成長於一個基層家庭,一家十口住在木屋區,「我是家中的長子,有7個弟弟,父親在街市豆腐舖當店員,幼年貧困的生活,讓自己見盡社會不公平的現象,更體會到基層生活的困苦,並認定只要有正直和公平,世界才能向前;不能受困於惡劣的環境而放棄追求成功,想成功就一定要付出無比的毅力和堅持去追求卓越,否則連升學的機會也沒有。」故此,他對人生的看法是「下苦工得成果!」此觀念深深影響著他對事物的看法,凡事追求卓越完美也成為他的人生目標。
讀書都一帆風順
有了人生的目標,他的努力學習的回報是成績優等,從小學至中學都名列前十名,及後也順利進入大學,成為當時進入大學百分之三的學生之一。「努力是最重要。」作為大哥的廖校長,從小已抱有努力目標,「小學時,我的目標是做專業人士。小時,父親在街市工作,因此有機會經常到街市(旺角街市),當時我便立定志向,不要做街市的一分子,要當個專業人士。到中學時代,我的志願是進大學成為科學家,所以由中學開始便以入大學為目標,努力學習。」他在高中時信主,在大學時代認真地思考信仰的問題,而聖經教訓和聖經中不同的人物,對人生都有莫大的影響。
初信主的階段,耶穌的教訓,要作和平之子;人生到了中年,又特別體會到聖經人物摩西的心情。摩西年輕時,有智慧,有知識,憑一己的心意,做自己認為對的事。但上帝仍要他四十年退隱操練。然後於八十至一百二十歲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作為領導者殊不容易,期間會遇上不少反對的聲音,如何忍耐反對的聲音之下去成功爭取,當中的經歷成為自己出任校長時的一大學習。

廖亞全校長首間任教的是巴富街的五旬節中學,十八年後出任宣道會陳朱素華紀念中學的創校校長,轉眼又是十七年。他回望35年教育界生涯,同工們的勤力和埋怨令他有很多的反思。他說,擔任數年香港津貼中學議會主席,面對不少校長們和老師們種種負面的氣氛,如埋怨工作量多、埋怨制度、埋怨學生等,實在需要學效摩西謙和的心,才能夠解決問題和帶領團隊走往成功之路。「每一代都有機遇和挑戰,需要用忍耐的心、謙和的心、喜樂的心去逐一拆解。而謙和的態度可令人心平氣和、平安喜樂地去面對所有困難和挑戰。」
現已經退休的廖校長勉勵年青一代的教育界人士︰「不埋怨學生,不埋怨家長,亦不埋怨制度,因每一個時代的學生都有勤力的,亦有懶惰的;每一代的家長,都有盡責的和不盡責的;每一時期的制度都有好和有壞;整個教育的命運是掌握在每一位老師、每一位校長的手上。我們要有專業精神,追求卓越,用謙虛的態度,不停的自我增值。換言之,學生的前途是掌握在老師的手中,一所學校重要的資產就是老師。」走到人生下半場的今天,孜孜不倦的廖亞全校長仍有三件目標遠景︰(一)讀多一點神學;(二)為教育界再盡點力,協助校長和辦學團體;(三)繼續在教會、機構事奉,目前是香港浸信宣道會聯會主席、中國神學研究院董事等等。

文:謝芳

#2018年談天季刊第一期

關愛校園

newproject_1_original (7).jpg

這天,初見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長沙灣)蔡世鴻校長,他開門見山地談師生的情緒壓力問題。他說,教師工作壓力甚大,長期辛勞工作,身體毛病也漸多,學校管理層是不能坐視不理。但如何透過學校管理來減少教師的工作壓力呢?「本港心理學家梁天明博士指出,教師的壓力來源分為外在環境工作環境人因素三大類別;更有研究證實,這個工作壓力模式與本地教師工作壓力因素吻合。」

教師的壓力三大來源老師
外在環境 包括經濟氣候,例如經濟低迷時期,入職薪酬偏低;教育政策:縮班殺校、學校編制教席數量減少、合約制度等等…..都會影響老師繼而增加工作壓力。

校內因素 包括學校對老師的需求,包括工作量、角色分工、團隊合作,如課外活動、家長活動等各樣課堂教學以外工作、學校對老師的期望等。

個人因素 來自老師自己的家庭因素、財政狀況、他們的性格特徵等。

從梁博士指出的三大教師工作壓力來源,都與學校的管理有關。
如何做?「面對外在環境,縱然外面橫風橫雨,我們也應該為教師抵擋衝擊,將學校變成一個安心教學的地方,如中學面對縮班潮,中學校長會便極力爭取,為教師提供更多實缺職位,減少學校的震盪。

校內因素方面,學校領導更是責無旁貸,廣開溝通之路,優化學校管理,老師壓力便可減少,學校管理亦更具效益。

個人因素方面,研究giphy證實個人性格特質、工作經驗、同事的支持及相信自己的能力和自主權(Belief in Locus of Control),都是減少壓力形成的關鍵。因此每一個人都可以改變自己與環境之間的協調,增加可承受壓力的程度,所以遇到老師面對個人壓力,如家庭狀況出了問題、性格緊張而感到工作壓力,我們都應該關心、支援和鼓勵他們,始終學校是人與人相處的地方,如何處理教師的情緒和壓力,也是管理層的工作。」

為學生建立關愛校園
對於學生的教育,他指出﹕「現代學生在抗逆力、堅忍精神、磨練方面等比較薄弱,有強烈『以我為主』的自我中心,互聯網互相欺凌攻擊的情況也是自我中心的表現。故此,學校的成長課是幫助他們建立正向的人生觀、感受愛和將愛付諸行動。」他認為「感受愛」,不是紙上談兵,而必須讓學生身體力行,敢於行動才會成功。學校推行的「感愛、敢動」關愛校園計劃,包涵了「學習」、「實踐」、「反思」三方面。「這套關愛校園的教材套,是透過個人(個人自理、培養好習慣)、家庭(做家務、向家人表達愛)、學校(與同學相處、守規有禮)、社會(認識社區、關愛他人)、團體(中華美德—孝義禮、做個好公民)、地球(環保由我做起、關心世界和身旁的事)等六方面,由小一至小六層層遞進,讓學生在不同年級學習實踐關愛和反思;教曉他們先愛自己,然後愛家庭、愛學校、愛社區、愛香港、愛地球,以及關愛身邊的人。」
至於學生的學習支援成長規劃,蔡校長說,學校會『拔尖補底』、反思功課量和照顧學生的學習多樣性等。「我們一切站在小朋友角度去想,學校設立家課政策小組,檢視各級的家課情況,組員有家長、牧師、社工、科主任和校長。現代教育孩子不能硬碰,需要談心鼓勵和給予空間。我們希望從學生六歲多入讀至升中學的這六年時間,教曉他們懂得如何面對和處理問題。

父母的支持不容忽視
他說,為了幫助家長關懷孩子和增加家庭支援,學校也加強家長教育,以幫助學生的成長規劃。「事實上,父母的角色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視。有聽過一個小六的學生,父母離婚,他們對於孩子的照顧和教育是互相推卸責任,父親每天只放下飯錢給孩子生活。這孩子年紀小小,不懂抒發和處理情緒,故沉迷打手機遊戲,甚麼也不做,打機等於他的全部人生。當有一天,手機突被父親奪走時,他憤而打開窗門,就向外一躍而下。」至於學校如何讓學生有表達或宣洩情緒的方法?蔡校長表示,學校將由2018年開始推行「聽聽孩子心計劃」,於校園內設置四個「寫信給校長、老師、牧師和社工」的信箱,學生可將「開心」和「不開心」的情緒寫下感言,投進不同的信箱,負責的老師和社工收信後會跟進。「希望可以達至直接了解學生情緒反應的實用渠道。」

學校多元的發展支持
多年來,協和小學(長沙灣)陸續推行多項發展計劃,除了英文課程加強閱讀、寫作和會話;更於數年前獲教育局投入100萬元添置平板電腦,學校最近的發展是熱門的STEM(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數學Mathematics)教育計劃。蔡校長告訴記者,學校編制了「校本STEM課程」的同時,也成立了一個科學小組。「在STEM中,我們選擇了『科學Science』作重點發展,主要因素是小學的科學教育與中學完全脫軌,學校可善用這筆撥款,推動自身的科學發展,加強中、小課程銜接;同時也希望發掘一些『滿腦子奇妙想法』的男孩或女孩,為香港培育一些科學小尖兵。」他期望將來的科學文化活動課程能夠化「零碎」為「整全」,發展成一個主線的課程。

文:謝芳

#2018談天季刊 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