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與精神健康

2022年發生俄羅斯與烏克蘭長達多月的戰爭,造成數百萬計烏克蘭人遷移到鄰國(18-69歲成年男子被禁止離開),成為了難民;留守的平民則要經歷警報及轟炸的威脅。除了有生命安全的危險,也帶來極大的精神壓力及創傷。根據在這時期的心理治療人員報告,不少人有深度恐懼,以致驚恐發作;感受到不斷的壓力及持續的憂慮,非常無助及無奈。本來已經資源不足的精神健康服務出現人手及藥物短缺的情況,影響對受助者的照顧,特別是長者及兒童服務。

有報道指出,很多兒童經歷過炸彈在附近爆炸之後,出現失眠、惡夢及在睡夢中遺尿。至於長者方面,由於行動不便,比較難躲避空襲。假若家人離開了或傷亡,便發現自己被逼困在家中,感到非常孤單及哀傷。那些本身已經患病或需要長期服用藥物的人,更感絕望(見「無國界醫生組織」Medecins Sans Frontieres 2002年6月份的報道)。

由於烏克蘭的精神健康服務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及醫療機構(醫院及診所)之內,在戰爭中往往很難發揮作用。因此,需要發展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由於個人安全理由,利用電話及網上錄像談話,成為了主要的心理治療途徑。

至於那些逃離家園,去到其他國家的難民營中居住的人,也要經歷適應陌生環境的各種困難;特別是與當地接待他們的人士在語言上的溝通問題。有時候,可能和其他逃難的人產生爭執。在社會心理救援方面,雖然有國際組織積極投入服務,並與當地醫療隊伍合作,但是仍然僧多粥少,鄉村地區更形缺乏。由於專業人手不足,「國際移民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刻意培訓志願人員學習「心理急救學」,協助有需要的難民,特別是在接壤烏克蘭邊境的村莊地方的難民;而「世界衞生組織」的自助課程(包括應付壓力及處理問題)也大派用場。

聖經也提到,當某些地方發生災難危機的時候,其他地區的信徒要以愛心互相支持。使徒行傳第十一章27至31節提及猶太地區有大饑荒,安提阿教會的門徒於是「決定按著各人的力量捐款,好送到猶太幫助住在那裡的弟兄。」

麥基恩醫生

COVID-19 對「中低收入國家」精神健康服務影響

「中低收入國家」(Low-income & Middle-income Countries, LMICs)是根據世界銀行定出的標準,國民收入每年少於1005美元為低收入,1006至3955美元則為中收入國家。一般來說,這些國家比較貧窮,社會及醫療服務比較落後,在COVID-19全球爆發時候,LMICs國家會倍感壓力,甚至應付不了。不過,因為各國有不同發展及其他因素,實際應付疫情的情況可謂參差得很,例如中國也是在這名單上,但其應付COVID-19成功之處,得到WHO(世衞)讚賞。

但根據一些研究,大多數上述國家在疫情中傷亡率確實較高。雖然他們平均人口年齡比較年輕,但身體疾病,如糖尿及心臟病卻較為常見,特別是在那些教育水平低下的階層。此外,由於國家未能提供足夠普及醫療服務,特別是設施及人手,加上防疫的措施影響大眾生活而沒有足夠經濟補償,故染上新冠病毒的傷亡及後遺症會更嚴重及長遠。

幸而,大部分這些國家的人民,都比較順從政府防疫要求,否則情況會更壞;但也有地方因防疫措施影響生計,導致市民出現反抗甚至暴行。加上全球經濟在疫情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衰退,對LMICs來說更是雪上加霜。2021年6月《刺針、社區/精神科》期刊,一群由WHO主導的國際專家,為低中收入國家的精神健康,作了一個很詳盡的報告(Kola L等人)。報告指出COVID-19疫情有立刻及長遠影響:

(一)立時影響

這些國家的人不知道疫情如何散播、治療方法有沒有效用、日常生活何時及怎樣恢復等問題,因而出現恐慌及標籤患病者的現象;前線醫護人員因缺乏足夠保護及訓練,感受的心理壓力更為嚴重。例如在孟加拉地方網上調查了一萬人,發現三份一人有憂鬱現象,而5%有自殺念頭。此外,疫情更暴露了一些脆弱人士,包括囚犯、傷殘人士、受家暴影響的人、住在精神病院及社會服務院舍人士等,更易出現精神問題。至於不幸患上COVID-19的人,長者病情惡化及死亡率乃是最高,但得到合適的治療反而最低,加上隔離的心理壓力,故出現精神問題更大。在某些地方,照顧精神病者的人員被調到疫區工作,因而令精神病人情況很易惡化。另外,由於醫護人員沒有足夠個人保護設施,對疾病感染及傳染的恐懼,及對治療病人的無能及無奈,他們出現迷惘甚至創傷的心理並不少見!

(二)長遠影響

由於疫情持續帶來的負面社會因素,包括失業及經濟困難、與人疏離及缺乏社區支援等,導致焦慮、憂鬱及創傷壓力的情況相當普遍,甚至出現潛在自殺危險。曾經有推算因COVID-19導致失業,使全球每年增加9,570自殺事件。故此低中收入國家自殺情況理論上會更高,但可惜這些國家也會因文化、宗教及社會標籤原因而隱藏自殺實情。此外,長期的停課對兒童及青少年有深遠影響,除了學業方面,心理健康在缺乏學校環境培養下,更容易出現問題。在貧窮國家裡,學校一般都提供健康飲食,但在疫情停課下,容易出現學童營養不良,亦會間接影響了精神健康。

由此可見,醫療服務確實受到全球的經濟影響,而在COVID-19下更會出現貧者愈貧的慘況。期望國際醫療及救援組織,能一視同仁(甚至劫富濟貧)去協助這些國家迎戰疫情!聖經記載,窮人的需要從來不會被忽視,上主在舊約中已多處提醒以色列人,要照顧貧窮及不能自顧的人,如利未記19章10節和25章35節。在新約,耶穌勸一位想得永恆生命的年輕人,變賣所有的分給窮人,如馬太福音19章16至21節。

麥基恩醫生

COVID-19對精神健康服務的危機與契機

新冠病毒疫情的持續,令許多重性精神病人的醫療服務受到嚴重影響,包括過早離開醫院、困在家中影響日常生活、減少覆診時間、病情難以評估等等,因此容易病發,以及出現其他身體和精神問題(「共病」)。亦有研究指,在疫情期間,需要留醫的人增加,而死亡率也有明顯上升(Li等人2020)。

根據芬蘭的Hilkka Karkkainen在2020年底的網上調查,在超過500名患有精神健康問題的人之回應資料中,主要發現以下各點:(1)51%精神健康轉差了;(2)57%經歷情緒的轉變/惡化;(3)31%認為精神健康服務不足夠;(4)20%有健康問題找不到服務;(5)18%有精神問題找不到服務。另外,調查結果顯示,有85%的病人依靠家庭、朋友及其他照顧者支持;60%病人要改用電話求診。

不過,危機也很多時帶來了契機。根據西班牙Carmen Moreno (2021)在2021年的ECNP會議,指出疫情也會帶來正面的潛在改變: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改善;

(二)改良自己照顧的能力,提升應對壓力技巧及家庭支持;

(三)刺激非政府機構的社會支持網絡的建立;

(四)藉著科技達到方便、快捷、彈性的溝通;

(五)藉著數據來估計最合適的關顧及家居治療;

(六)增加了接受某類治療方式,例如長效針劑;

(七)與病人一起更多和準確地監視不良反應;

(八)重新評估強制治療需要及最合宜的留院日期。

舊約聖經約珥書第2章,記載了當時似乎出現的蝗蟲等大疫情,導致農作物失收、人民飢餓等,上主就是藉著先知安慰他們,說會行奇妙的事去補足以色列人的需要,並使他們在其他民族中間也不會羞愧。此外,在羅馬書8章28節也是鼓勵信徒要把危機看成契機:「我們知道,為了愛 神的人,就是按他旨意蒙召的人的益處,萬事都一同效力。」

麥基恩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