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帶來的社會心理壓力相當明顯,正如身體受傷需要急救一樣,精神創傷也有心理急救的需要。「心理/精神健康急救學」(Psychological or Mental Health First Aid)是近年被推廣的活動,鼓勵有心人士參加;其心理急救的主要成份包括:
一、認識心理創傷帶來的各種精神症狀
二、認識及確認引發疾病的成因及相關因素
三、認識及確認可運用的自助或專業資源
四、幫助受傷者認識及作出配合的求助態度
五、認識如何尋找合適的心理健康資料(見AF Jorm 2000年《英國精神醫學雜誌》)
提供這種急救服務,不一定需要專業人士,也可以透過已受訓的志願者。其主要目標是保存受傷者之生命,提供幫助以免精神狀況惡化,鼓勵健康的心理復原及盡量使受傷者感覺到安慰。
根據SE Hobfoll等人的意見,對於正在經歷創傷的人之心理急救,有五種重要元素:安全第一、保持冷靜、維持個人及社區效率、維繫相互關係及帶給希望(見2007,Psychiatry期刊)。
可惜在戰爭中,要親自幫助受傷的人並不容易,甚至會有生命危險。幸而目前資訊科技發達,上述的急救元素可以透過數碼傳遞,直接或間接接觸有需要的人。
雖然每種精神障礙有其特別的治療方式,但是「心理急救學」的基本技巧通常能夠在多種精神狀況下應用。David Forbes等人(2012《國際精神醫學》期刊)建議心理急救員在接觸傷者時,首先提供安慰及安全的治療環境,並要幫助情緒波動的人穩定下來。跟著要搜集有關的資料,才決定傷者有哪些緊急的需要,然後提供實際可行的紓解方法。此外,也要提供其他合適資料,並盡量把傷者與正式專業的醫療及社會服務聯繫起來。
聖經路加福音第十章25至37節記載耶穌講述一件「全人」(holist)急救事件。當一個旅客在路上被強盜打傷後,路過的祭司及利未人毫無反應;結果有一位外族撒瑪利亞人「上前用橄欖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紮好了,把他扶上自己的牲口,帶到旅店裡照顧他。第二天,那撒瑪利亞人拿出兩個銀幣交給店主,說:『請你照顧他。額外的開支,我回來的時候會還給你。』」(34-35節)
麥基恩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