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RS Murthy及R Lakshminarayana在「世界精神醫學會」(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的期刊《世界精神醫學》(2006年2月)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所述,他們確定了戰爭(無論是對內或對外)會嚴重影響當地人民之精神健康。作者綜合了在各地大小戰爭與精神障礙的研究,繼而列出一些高危因素,包括:
一、女性:雖然成年男性在戰爭中傷亡比較多,但生存下來的女性及兒童容易在戰爭環境下出現精神壓力;其中原因是他們容易受到暴力傷害。此外,在戰爭期間,缺乏社交上的支持,這樣對母親的心理尤其不利。
二、兒童:有研究指出:母親若然在懷孕前後有憂鬱情緒,其產下的嬰兒日後的成長會有負面影響;而青少年若經歷過戰爭創傷,患精神障礙的機會明顯增加,這種情況可以在「巴勒斯坦」的難民中看見。
三、創傷的嚴重性:很明顯,創傷越多,身心靈的困擾越嚴重,而精神障礙事件肯定因此而增加。
四、戰爭帶來人生經歷:假若要面對戰禍的各種艱難(例如:親人喪生、失業失學、貧窮與飢餓等),精神問題更容易出現,程度更嚴重。相反,若能經歷美好事件,例如能夠保持安居樂業,得到經濟支援等,則會減少心理後遺症。
五、社會心理支持:不少研究確定缺乏人際關係及社交上的支持,或者沒有宗教及文化上正向態度,便容易受到戰爭創傷的負面影響。
由此可見,若能針對上述高危因素而給予適當的教育、預防、輔導及康復補助,可以大大減少因為戰禍而來的精神障礙。
聖經雖然記載了大小不同的戰爭,但是耶穌教導信徒不要驚慌:「你們會聽見有戰爭和戰爭的風聲;你們要小心,切勿驚慌,因為這些事必須發生,不過結局還沒有到。」(太二十四6,《環球聖經譯本》)。此外,耶穌更要求他們善待敵人:「倒不如這樣:『你的仇敵如果餓了,就給他吃;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做,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不要被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羅十二20-21,《環球聖經譯本》)。
麥基恩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