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研的發達,新冠病毒疫情爆發不久,針對COVID-19的疫苗在很短時間內能夠成功研製,並在臨床上證實有效。但可惜,由於種種原因,如缺乏測試疾病工具、未能製造足夠份量、冷藏設施不足、運送困難、疫苗儲存困難…以及經濟原因令購買困難等,這些疫苗至今仍未能均勻地分配在世界各地。雖然世界衞生組織已有特別機制COVAX來分配疫苗,但目前只足夠高收入國家及地區使用,中、低收入的國家只有等候施捨式才獲到配給。同時亦有一些現況,就是當疫苗運抵的時候,當地的疫情已經大爆發,特別是變種病毒引發出數波爆發,更需要接種第二、三針才能產生真正的預防功效。在這些的因素之下,爭奪甚至黑市販賣情況常現,結果導致較落後的國家,嚴重出現了醫療服務不均等的現象,其中經濟較差的族群及某些少數族裔,即使是屬染疫的高危群組,但也得不到需要的防疫服務。最諷刺的是,在全世界等候疫苗期間,卻在某些發達地區發生的疫苗過剩和過期銷毀的事件,使人惋惜、無奈及感慨。
另外,除了疫苗分配不均,其他應對疫情的醫療設施,例如個人保護裝束、呼吸機等,同樣亦受到嚴重限制,甚至有些國家禁止出口,或飆升價錢出售。這對於中低收入國家來說,更是雪上加霜。不過,即使解除了這些限制,貧窮國家在應用防疫設施方面,確實存在相關困難,例如如何維持呼吸機的氧氣供應,也需要受過訓練的人員及相關的維修設施,方能有效使用。曾經有英國的製造商,發明容易生產及廉價的呼吸器材,又得到政府的監管部門指導,卻仍然投訴未能有效分給有需要的國家使用;同時更埋怨世衞及有關政府的各種官僚制度及「碎片式」的服務,導致不能物盡其用(見Rebecca Shipley等人四月在《刺針-環球健康》期刊論文)。作者們認為在環球健康危機時候,必須摒棄商業牟利的壓力,及國家政府的貿易堡壘,以互助的心態建立良好的衞生健康夥伴,這樣才能加速相關產品研發、製造、臨床測試及使用准許。此外,對於跨專業的合作,應該清晰地界定臨床的需要,配合足夠的管理意見及資源提供,方能解決各樣的困難和障礙,這種道德責任是所有國家及國際組織必須具備的!
其實,在醫療資源的分配上,應該不是每個人都一樣,這稱為「平均分配」(Equality),而是按各人需要大小而供給的,如需求大的人應得到多分配,這稱為「衡平分配」(Equity)。聖經新約多卷福音書也記載耶穌曾經說:「健康的人不需要醫生,有病的人才需要。」〈馬太福音9﹕12〉〈馬可福音2﹕17〉〈路加福音5﹕31〉正是這個意思!
麥基恩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