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協疫下首季接逾萬學生求助逾半涉情緒問題

第5波疫情嚴峻,全港學校提早放暑假。青協今年首季共接獲及處理逾1.1萬宗求助,其中超過一半求助個案都與情緒有關,比去年同期增近2成半。

青協「關心一線」今年1月至3月處理1.1萬多宗求助,較去年同期升7%,其中6,404宗為與情緒相關的求助個案,比去年同期增24%。

資料來源: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3224711/

*** 麥基恩醫生回應 ***

COVID-19—對精神健康長遠的挑戰

新冠病毒不斷變種,仿如揮之不去,不少專家更認為終會變成風土疫症。事實上,除了長期感觸及嚴厲社會隔離措施影響以外,患病者身體出現的後遺症,也會帶來長遠的精神健康影響。有研究指出,「長新冠」將會出現,以腦霧、疲勞、氣喘為主要病徵,與精神健康息息相關。

在疫情嚴重爆發時候,醫療設施及資源大多集中於身體方面的問題,因而對疫情產生的精神障礙相對被忽略了,故在疫情緩和之後,精神及心理問題陸續浮現,而早已忙於奔命的精神治療服務,更是百上加斤。香港有研究,在200名COVID-19成年病患者痊愈後作了問卷調查,證實病人即使在痊愈後仍然有明顯的焦慮、憂鬱及創傷壓力的病徵,特別是那些在患病時感覺生命受到威脅、缺乏情緒支援、入院時病情並不嚴重、住院時間較長的人(見Wu 等人2022 的East Asian Archives Psychiatry)。

其實,在疫情嚴重爆發導致高留院率及死亡率的地區,例如香港區,病人家屬更容易出現憤怒、內疚及哀傷情緒,需要高度心理支援,假若政府在這方面的投資不足(經濟上、人力上),精神健康服務也會有崩潰的可能!另外,以往對大型的天災人禍後遺症之研究指出,在災難之後若不注意災情精神健康後遺症,會出現嚴重的「缺勤」及「工作力不足」,影響社會運作及經濟活動。

根據外國的研究,在疫情過後,出現「輕性精神病」(特別是焦慮及憂鬱症)的人數雖然明顯減少,但仍然有十份一人口持續感覺壓力。其中28-30歲的婦女、患有身體及精神障礙的病人、少數族裔及居於貧困地區的人,精神健康最受負面影響(見Sitt Weich 2022年2月16日《英國醫學雜誌》之編者話)。不過作者也指出,目前尚未十分清楚「長新冠」引發的精神疾病之發病率及其影響,更不知道會對醫護人員及患「重性精神病」應該怎樣有效處理,及如何定出優先次序!

事實上,很多天災人禍會有短期及長期的後果。在舊約聖經出埃及記7至11章,記載埃及的法老王,因不容許受壓制的以色列人離開,因而受上主降以一波又一波的災禍疫情,影響了公眾衞生及健康,終令埃及人的長子都死亡,直至法老王容許以色列人出埃及才結束災禍。只可惜,埃及法老王因心有不甘,帶領軍隊追趕以色列人,結果令全軍葬身於紅海之中!

麥基恩醫生

晴報新聞圖片

中醫系男學生疑學業壓力墮樓亡 16.1.2018

16.1.18 墮樓據了解,死者姓蔡,19歲,就讀中大中醫系一年級,早前因「上莊」分組問題與同學關係欠佳,昨日(15日)公布的考試成績亦未如理想,早前曾向家人透露不開心,現場遺下死者的手提電話及拖鞋,以及一張字條,內容指生活不開心,人生灰暗,惟文字間未有透露死念。

 

23.8.2017 『談天說道』青少年的自殺警號一般家長對子女說想自殺的說話,不以為然;近年網上的資料,也是刺激青少年自殺動機的源頭。……青少年自殺的警號(主稿)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