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
心靈飽足 – 聖經預言與人類工程的得失
經文:賽十九章4-9節
舊約聖經的以賽亞書預言埃及的尼羅河會失去它河水氾濫的情況。泥土不在得到河水氾濫帶來的養分,因此,尼羅河附近的泥土會變得貧瘠,農作物的耕作程度受影響。這段預言是公元前七百多年發出的。
經過二千多年,在1960年,埃及開始興建阿斯旺水壩(Aswan Dam),埃及政府用了10年建成。阿斯旺水壩高111公尺、長3,600公尺,是一個大型的水壩。它提供巨大的水力發電給埃及、整治尼羅河水患。但是水壩也對環境造成一些的負面影響;水壩令尼羅河不再氾濫,上游的沉積物不再流到下游的農地,欠缺上游的泥沙也令三角洲的土地失去過去的肥沃的特質,影響農作物,農民要使用人工肥料。河水流量減少產生海水倒流,以致土壤過濕與鹽度增加。埃及沿岸靠近地中海的海堤因缺乏上游的沉積物也逐漸受到海水侵蝕。[1]
這件事令我有幾個聯想。在信仰的角度來說,第一,沒有人會預計到以賽亞的預言在1970年代透過一個水壩實現了,由此可見神的能力和知識真是超越時空。所以,縱然有人會對世界事物的演變感得錯愕,或者手足無措,神的字典沒有「意外」這個詞語,因為神早已知道古往今來所有的事。第二,神的全權和全知驅使我們在聖經裡找答案。神愛我們,祂不會報漏或隱瞞任何重要的信息。我們要了解世界局勢和走向,聖經是最好的白皮書。
在科技和環境角度,阿斯旺水壩無疑是一個偉大的工程,帶來不少益處。但它同樣也帶來不良影響。有得有失,這是我們學到的功課。上一代人以為塑料帶來各樣的好處,現在我們知道塑料也有極大的破壞。以前的人以為DDT殺掉害蟲,結果發現它對動物、對人類都有很大的傷害。因此,上至政府首長,下至平民百姓,我們怎樣做決定,要留意甚麼因素都需要詳盡的考慮。最簡單的說法是好政策應該能為最多的人帶來最大的好處和對最少的人帶來最少的影響。但我們要抗拒賦予這些名詞獨特的定義,例如定義人不是普通人,是指特權階級, 否則都有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後果。第二,在決定時要知道人人生來平等,無論富貴貧乏,尊貴卑賤,男女老幼。絕不犧牲某些人的利益去成就另外一些人的好處。最後,聖經有句話說,"凡你們所作的,無論是言語或行為,都要奉主耶穌的名,藉著他感謝父 神。"(歌羅西書3:17 聖經新譯本)這原則雖然抽象,卻也不失為一個可靠的指引。
[1] Michael Arthur and Demian Saffer, The Nile River and Aswan Dam, accessed September 14, 2018, available on https://www.e-education.psu.edu/earth111/node/887. Also see 亞斯文水壩, 維基百科, 存取 2018年9月14日, 網上資源: https://zh.wikipedia.org.
Sep
9月18日世界是一個大謎團
古以色列有一個王叫所羅門,他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聖經說神賜智慧給所羅門好像海邊的沙那樣無限量,比所有東方人和埃及人的智慧更大。在古代,東方人一般是指巴比倫人和亞述人。東方人和埃及人同樣在文化上有很高的發展。這兩個群體分別發明文字, 數學, 曆法, 灌溉方法, 浦草紙, 墨水, 日規等.[1] 所羅門寫過三千句箴言,作了一千零五首詩歌。所羅門的談論包括所有植物、飛鳥、走獸、爬蟲物和魚類(王上四:29-34)。這位智者怎樣談論人生呢?
所羅門並不粉飾太平。他坦認世界上有許多不公平的事;受欺壓的流淚,卻無人安慰他們;欺壓他們的,手裡握著權柄,因此無人安慰受欺壓的(傳4:1)。他看見世界上有人不盡地歛財卻不知為何 (傳4: 8) 。 他看透享受、工程、宴樂,財富等事物的虛空之處。他知道甚至智者也會因為受環境限制而無從發揮才華。這一切都令智者所羅門惆悵不已。個人認為所羅門的觀察和我們對現今社會的經驗不謀而合。
在這個混亂的世界我們可以有把握嗎? 在現今不肯定的社會環境中我們可以平安自處嗎? 我們不會阻止人去嘗試了解世界, 或者作出改革。如果循著正當途徑,合法而合理的手段去爭取更是值得鼓勵。但是如果你認為現時你沒有預備好,你還欠一點智慧或一點能力去明白一切、去改變一切,所羅門有這樣的忠告。第一,所羅門告訴我們要在所做的事上盡力去做,並且在工作中找尋樂趣。第二,所羅門告訴我們要善待自己,不要只顧刻苦而不照顧自己。第三,所羅門表示正直的生活態度是可取的,你千萬不要因為看不透世界而放棄正直。第四,所羅門提醒我們人生始終會完,到時人要面對神的審問。第五,所羅門對人生智慧的結論就是敬畏神,守祂誡命,因為人做的一切事神必審問(傳12:13-14)。香港社會現在壓力高漲,如果每個人能夠對社會、對自己和家人放鬆一點,我相信這個社會會更有樂趣,更多笑聲。讓我們彼此勉勵,
[1] 請參考The Early Middle East, http://www.ushistory.org/civ/4a.asp, 10 Amazing Ancient Egyptian Inventions, https://science.howstuffworks.com/innovation/inventions/5-amazing-ancient-egyptian-inventions1.htm )

9月5日也談智慧
中國人是一個講求智慧的民族。我們古代的四大社會階級士農工商,為首是士,即做官。學而優則仕,做官的起步點是好學問。好學問的基礎是智慧。因此,中國人非講智慧不可。
「智」在甲骨文是由上半部和下半部兩部份組成。上半部由「大」、「口」和「子」三個字組成。下半部是一個「冊」字。由此推論,中國古人認是大人把書本上的知識傳授給小孩子,小孩子有了知識後才有智慧。「慧」的意思是聰明。所以智慧大約可以理解為有知識,分析,判斷,創造和思考的能力。
智慧與美德有分別嗎?一般的看法是智慧偏重理性。美德是倫理道德。兩者有關連嗎?我認為有。例如不可殺人,殺人者死。這是倫理法則。如果有人明知故犯,那麼他就是沒有智慧了。
那麼,聖經怎樣說?箴言九章十節說"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我相信這節聖經上半節把智慧的道德層面講出來。敬畏神是
智慧的開端因為這至少保守那些敬畏的人不越過道德界線。例如不殺人就不用填命。不殺人就省去冤冤相報何事了這個問題。另外,下半節說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認識神是認識神的什麼呢?狹義的來說是神的屬性,例如祂是全知,全上,全能,全善等。廣義的說,就是透過整本聖經的內容啟示出來的神;包括祂在人類歷史中的參與,判決和行動等。這些可能都是道德倫理層面。
認識神能否真的可以增加我們理性的聰明和智慧?雖然聖經不是教科書,它不會有系統地講論現代科學如物理學,生物學等知識。我提出兩個可能性認識神怎樣提升我們的智慧。第一,智慧的發揮需要一個健康的身體,愉快的情緒,安全的環境等。這些都是和認識神和遵行祂的旨意有關係。第二,一個近代的研究叫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指出有證據顯示我們的思想會改善我們的大腦,幫助我們更朝這些思想方向去思考。換句話說,如果你決定要用正向樂觀的思想,你就會越來越正向樂觀。如果你選擇負向悲觀,你就會越來越負向悲觀。智慧作為一種知識,分析,判斷,創造和思考的能力,它需要一個健康正向的大腦做基礎。智慧是越用越有的。
Jul
7月26日 (你喜歡審判嗎?)
經文: 詩94-96
舊約聖經有段經文說「願天歡喜,願地快樂;願海和海中充滿的,都翻騰響鬧。。。它們都要在耶和華面前歡呼,因為他來了;他來要審判全地。」(詩96:11,13)。一般我們不會覺得審判是一件快樂的事。有的甚至害怕審判來臨。審判是一種嚴厲的評核方式。學生害怕考試因為他們覺得考試就像審判。考得好的可以繼續升學。考得不好不單影響升學,最終甚至影響前途。貪贓枉法的官員面臨調查亦會感覺像審判來臨。審判無疑是令人恐懼的。明知故犯的官員更是如此。
但是審判對某些人來說可以是高興的。一個預備充足的學生並不害怕考試。我認識一位朋友考中文大學的入學試時中文課不合格。他決定再次應考,並且盡力預備中文科,包括上補習班,牢記所有課文,練習作文。結果第二年他中文科不單只合格,並且得到A級。對古時中國的老百姓來說,欽差大使到他們的地方巡查時他們就喜歡, 因為欽差大使會舉地方官員和土豪的違法犯罪者,懲治腐敗和罪惡,有真正而公平的審判,解決冤情。[1]
為甚麼神審判世界是一件快樂的事?因為有幾個原因。第一,神擁有全世界的司法審理權。祂的審判包含世界上每個角落,沒有管不了的地方。第二,神不受時間限制,是超越時空的審判者。祂對古往今來任何一個時空發生的事情都有審判權。過去,現在和將來的每一件惡事都不可以躲避神的眼目,公義一定得到彰顯。第三,神的司法權柄涵蓋每一個人,不論地位權勢。任何一個違反道德規律,傷害別人的人都會受神的制裁。沒有人可以逃避。第四,神是公義的神。因此,祂的裁決必定公平。
最後,對於信徒還有一個喜樂的原因 - 就是神的恩典。如果神只是審判官,祂的標準是如此高一定沒有人能免去罪責。罪的清單包括心靈和道德上的錯誤,例如貪婪,自私,淫亂、污穢、邪蕩、拜偶像、嫉妒、醉酒、荒宴等類的事。但神預備了恩典之路。雖然每一個人都要受審判,但不是每個人都要受刑。聖經說"但他們卻因著 神的恩典,藉著基督耶穌裡的救贖,就白白地稱義。"(羅3:23-25)如果審判能除去罪惡,同時又能不用受罰,我想很多人都會快樂了。有一年我負責管理宣教士的住屋,我和太太發現一些宣教士的家用電話費用異常地高。我們懷疑是他們的傭工做的。於是我們商量後之後找那些傭工。本來他們都很擔心會失去工作或支付高昂費用。但今次他們錯誤了。我和太太要求他們要向他們的僱主坦白承認,同時我告訴他們我和太太會幫他們支付他們欠下的電話費。感謝神,恩典對審判誇勝。
[1] 夢回春秋,〈欽差大臣是個什麼樣的官職,為什麼那麼多人怕他?〉2017-11-27,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hk/history/62b5nkm.htmlhttps://kknews.cc/zh-hk/history/62b5nkm.html
7月13日〈從古以色列的死刑反思生命的價值〉
以前的粵劇電影的時代往往聽過「誅九族」這個詞語 — 犯人因為罪大滔天所以牽連他的親屬都要受罰。有網上文章說真正誅九族的歷史記載不多,但諸如誅七族 , 誅三族等都有發生過。荊軻行刺秦始皇失敗後他的家人就受到誅七族的懲罰。這文章繼續指出古代中國設計這個誅族的刑罰是為了要起阻嚇作用;使人民不會輕易弒君犯上 , 因為這些罪會牽連親人。[1] 不過 , 在古代以色列有另一個判死刑的原則。當時有一個王名叫約阿施因為殺了他一個忠臣的兒子所以他的臣僕殺死。他兒子亞瑪謝繼位為王。亞瑪謝鞏固王位以後殺了那些殺他父親的臣僕,但沒有殺死那些人的兒子。他的理由是神命令以色列人“不可因兒子的罪處死父親,也不可因父親的罪處死兒子”。死囚的兒子不殺。同樣,死囚的情人夜不用受牽連。因為文字記載"各人要因自己的罪被處死"。從這個規定我聯想到幾點關於生命的看法。
首先,古代以色列的規定使我聯想到這民族尊重每個生命,看它為重要。對基督徒來說,每個人都是神的創造,都是神聖的,尊重生命是理所當然的。對非基督徒來說,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蹟,每樣生物都享有被尊重的理由。這種尊重生命不但是對人,對其他動物也是一樣。這讓我想到一些預備食物的做法實在需要改變。例如有些食物的製作方法例如劏開活生生的動物(八爪魚是一例)來吃,美其名是保存鮮味,但卻不尊重生命。我們不應嘗試。
第二,因為每個生命都是寶貴的,所以我們要給每個人機會去發揮他的才幹。很多時我們聽到精英制和普及制之分。有時候社會上的資源或政府資金把資源集中在少數的精英身上,試著以最少資源得到最大效益。雖然這個可能是得到好成績的最省錢方法,但是我們不應忘記社會上還有一大部份的人沒有得到資助。他們不一定是精英,但是他們都有權利去嘗試。因此,在可能的情況下讓最多的人參與就是尊重每一個生命的表現。運動如是。教育制度如是。
第三點比較特別。我聯想到我們的社會需要培育市民的責任感。每個人的生命連帶他的時間都是寶貴的,所以我們沒有權利要求別人承擔我們應負的事務。收拾垃圾是一例。正如你不想永遠要幫助別人清理他們的垃圾,所以你也不要留下垃圾讓別人清理。你應該自行清理你製做的垃圾。責任感不單是你把自己份內的事情做好,也是你尊重別人的表現。正如聖經也說,"因為每個人要各自擔當屬於自己的擔子。"(加拉太書六:5 環球聖經譯本)願互勉之。
[1] 維基百科,《誅族》, 存取二○一八年六月二十八日, https://zh.wikipedia.org
Jun
6月7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經文: 歷代志下14:9-15, 16:1-9
我們知道年輕人通常是比較大膽,有拼勁,遇到問題都不怕,勇往直前。但是年紀大了以後人會渴望穩定,害怕冒險,遇到問題缺乏勇氣面對。這種情況若不小心處理會造成錯誤,正如孟子說的"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在以色列的歷史裡面有一個王名叫亞撒就犯下這個錯誤。
亞撒是公元前九世紀在以色列南部國家猶大的王,相約中國西周的年代。亞撒年輕的時候是一個英勇和有遠見的君王。雖然國家沒有戰爭的危機,他仍然致力加強國家的軍事力量,最後全國可以打仗的士兵有58萬人。這時,古實王(相當於現在的北蘇丹)帶著100萬士兵來進攻。亞撒沒有害怕,他帶領軍隊出迎,擺陣應戰。然後亞撒向神禱告,求祂幫助。結果亞撒以少勝多,打敗侵略者。之後猶大國過了一段很長的太平日子。後來北面的以色列國要攻打南面的猶大國,它的軍隊沒有古實王的多,但亞撒竟然害怕起來,送禮給一個外敵國家尋求幫助。雖然北國以色列因外敵干預而退兵,但神責備亞撒。神說因為他這次沒有像以前一樣倚靠神解決問題,以後問題會隨著他。
美國總統羅斯福在1933年首次當選為美國總統,他要傾全力去應付大蕭條的挑戰,終於局面受控制。想不到他將要面對的是更大的挑戰,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他首次就職典禮的演說中我們看到他面對大蕭條的謙卑態度。他說「在國家賦予我的職位上我們謙卑地懇求神祝福。願祂保護我們每一位。願祂在未來的日子指引我。」第三次就職時面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威脅他說「面對前所未有的凶險,我們堅定的目標是保護和延續民主精神。。。。我們前行,按著神的旨意服務國家。」第四次就職演說面對戰後的新秩序羅斯福說「神賦予我們人民堅定的心和強壯的手臂去為自由和真理打仗。。。我們向神祈禱得著指引去帶領我們和眾人步向更美好生活和完成神在地上平安的旨意」。(中譯文由筆者自行翻譯)
反面的亞撒王和正面的羅斯福總統告訴我們一個事實,就是不要害怕未來,不要害怕新事物,我們不要被經驗綁住。反之我們要學習與新事物共存,以赤子之心面對未來。聖經有一句話平衡了未來的不可預測性和我們的倚靠態度。它說,"其實明天怎樣,你們並不知道。。。。你們倒不如說:“主若願意,我們就可以活著,作這事或作那事。”(雅4:14-15新譯本)讓我們憑著信心,一天又一天地活下去。
May
5月31日【老師替學生洗腳】
經文: 約13:12-15
現代的管理學和領導學有一種領導的方式叫「僕人式領導」,意思是領袖要以僕人的心態領導。他的使命是服務;包括他的下屬和顧客。這個要求更是各行各業的從業員的卓越基礎和核心價值。
世界上有許多不同的行業,每一個行業都會有一群服務對象。通常提供服務者都是比其他人更具備相應的技能和知識。例如說生病的時候你會去看醫生,你不會胡亂找一個路人問他怎樣診斷和醫治你的病。你需要理髮的時候你會光顧理髮師,你不會隨便找一個人來幫你理髮。學生升學會選擇信譽良好的學校,不會隨便處理。相應的技能和知識是每一行業的從業員的基本要求。
但現在耶穌提出一個新觀點,就是老師為學生洗腳,學生要互相洗腳。這個就不是技能的問題,而是態度的問題。在2009年有一宗報導一位曾姓老翁去東區醫院覆診時在醫院主樓外暈倒,急症室的一位男醫生及一位女護士挽著急救箱,由急症室奔跑約七十米,趕至主樓大門外,幫助暈倒的老翁,成功救回老翁。(註1)醫生和護士有急救的技能,他們飛奔出來是救人的態度。
怎樣實踐這種「替學生洗腳」?我覺得首先要多欣賞。到餐廳吃飯雖然要付費,但我提醒自己要說欣賞食物的話,在言語上服侍對方。我和太太請孩子的朋友來我們家吃飯時,散去時我們會說聲謝謝他們來臨,歡迎下次再來。因為雖然我們預備食物,但他們也要願意付出時間。其次是逆向思維;不是受服侍的人有福,而是服侍人的有福。結果餐廳員工對食客有禮,司機對乘客有禮,店員對顧客有禮。如果我們社會能實踐為別人洗腳的道理,做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個社會將會變得更美麗。聖經說如果我們甘心服務,像是服事主,不是服事人…我們都必從主那裡得到賞賜。(弗6:7-8新譯本)
註1。「癌翁東院外昏倒 醫護狂奔急救人」,頭條日報, 2009-01-07
5月17日<對待奴隸可以仁慈些嗎?>
經文: 出21:2;21: 26-27,
申15:12-14; 23:15-16
首先我要表明立場;我是反對奴隸制度的。每個人生來都有自由、自主和自決的權利。但在古代社會,奴隸卻是非常普遍的一種社會現象。中國古代就曾有世襲不能改變近乎奴隸的職業如樂戶,百工,亦有世襲的奴隸身份而不能改變例如世僕,崑崙奴等。萬幸這些制度後來都廢除了。同樣古歐洲的希臘, 羅馬等國家都存有不少奴隸,並且受盡虐待。
古以色列的情況如何? 以色列的社會也有奴隸,但細看下它有恩慈的機制. 讓我舉幾個例子. 第一, 它規定本國的人民只需作6年奴隸, 第7年可以自由離開,並且不要讓他空手離開,要給他羊隻,穀物,酒等東西. (出21:2,申15:12-14) 第二, 主人如果殘害了奴隸的身體包括弄掉一顆牙或弄瞎一隻眼,主人就要因這個損傷還奴隸自由. (出21: 26-27) 第三, 奴隸如果逃離主人到另一人家居住, 另一人家不能把他送回, 要讓他自由地生活. (申23:15-16) 這樣看來, 聖經透過法律制約了奴隸制度, 不是單靠主人的仁慈. 毋庸置疑,我們應該盡力消除奴隸現象。美國的Christian Solidarity International就是一個拯救奴隸的組織。在沒有奴隸的地方,聖經的教導還有參考價值嗎?
我覺得這些教導可以引申出幾個理念。第一是恩典的原則。一個奴隸做6年後在第7年得自由是一個恩典。神透過這個規定讓每一個人都可以享受祂的恩典。第二,每個人都是重要的。打掉人的牙齒那怕是奴隸的牙齒都要十足地賠償。每個人都是神創造的,有同樣寶貴的價值。第三,避難所的概念。一位逃離主人的奴隸不會被送回去,因為被送回去後這個奴隸很大可能受極重的懲罰。這些原則不單適用於奴隸,自由人也適用。因此我們不作經濟剝削,我們對每一個人不分貴賤,平等看待。我們盡可能幫助受壓逼的群體。在舊香港的年代,社會上仍然有童養媳,有奴婢。後來在1921年,香港成立了「反對蓄婢會」,與會人士積極爭取「妹仔」應有的社會地位與權利。反對蓄婢會除了向社會宣導外,也要求港英政府頒布法令解決蓄婢問題。而針對加害者、剝削者的懲處也被視為是「保護妹仔」的必要作為。最後在1923年2月15日,香港政府通過了《家庭女役則例》(或稱取締蓄婢新例)。唯願我們承接這個傳統,在我們的鄰舍和社區上發聲,貢獻和服務。我相信社會必定會越來越美好。
Apr
4月27日<聞所未聞的當兵條件>
經文: 申20:3-9
我們平時聽到打仗會聯想到「軍令如山」,「破釜沉舟」,「馬革裹屍」等詞語。無論任何代價都要打勝仗。在沒有其他依靠的時候,這些是唯一的出路。聖經提到是另類的行軍理念,是聞所未聞的當兵條件。
根據聖經的說法;如果參軍的人當中有建了新房子而沒有住進去的,他那次打仗可以免役。如果有人開發了一個葡萄園但沒有嘗過這園子的葡萄的,他同樣可以免役。又或者有人已訂婚但還未到結婚的時刻,他也可以免役。最後是如果有人懼怕或膽怯的,他也可以不參軍了。[1]這樣七除八扣,上場打仗的人數一定大減。那打仗是否必然會輸。那也不是,聖經就是要告訴我們戰事的勝敗不在乎人數多少,那是在乎神是否幫助你。
現代的社會戰事並不常有。但這種倚靠神的態度卻萬不能缺。你現在面對的可能是生意業績,可能是工作表現,也可能是讀書考進大學。每一樣都有變數。儘管你多努力也不能排除意外。我認識一個朋友,他考大學入學試的時候竟然因為過度疲勞而病了。在無法可施之際他祈禱求神幫助,神賜他力量考完入學試,並且得以進入大學。結果他畢業的時候拿到一級榮譽學士學位。
你現在有否面對又大又難的挑戰?有否你不能控制的情景在你跟前?我建議你先把你的困難告訴神,交託給他。請放心,神有足夠的能力幫助你。倚靠帶來平安。讓我們每天不是帶著壓力生活,而是帶著滿足和喜樂,倚靠大能的神生活。
[1] 詳細解釋請看劉少平著,《申命記(下)》(香港,天道書樓,2003),196-200.
4月13日 〈人都要死,何來希望?〉
經文:約翰福音11:17-27; 14:6
人的年紀越大,經歷的事情越多,越複雜。有一樣不能倖免的事就是死亡。我們為前一陣子台灣發生的地震和香港車禍意外的死難者難過,並祈願死傷者的家屬得到安慰和支援。面對死亡,我們感到迷惘,失落,傷心,甚至有些憤怒。為甚麼人死不能復生?為什麼人要死?為什麼事情不能逆轉?我第一次接觸死亡是和幾個中學同學探訪一位腦出血昏迷在醫院的中學同學。她是一位基督徒,當時在中文大學讀書。一群人圍著病床看著沒有知覺的她,我們頓時覺得生命有很多不能掌握的地方。臨近復活節,讓我們探討一下死亡這個議題吧。
古今中外人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面對死亡。有些人說死亡是犧牲「小我」成就「大我」。「小我」是個體的存在,「大我」是民族社會精神等的流傳。這思想值得我們敬佩。不過前提是「大我」必須真實存在。如果「大我」只是憑空想像,那麼「小我」和「大我」就是自欺欺人。另有些人說人死如燈滅,你根本不用害怕死亡。這類人否定精神世界的存在,認為人類只有肉體的存在。這說法其實很危險,因為它否定我們道德行為的價值,對與錯不再有基礎承托。結果人類的行為只靠社會制約。社會很容易流於功利主義,甚至變成強者主導,弱肉強食的世界。再者,我們亦從來沒有聽過科學證明了人類只有肉體的存在,反而有很多研究提出靈魂存在的證據。那麼,我們能否有點把握地說人面對死亡仍可以有希望?
近年有一門研究叫瀕死經歷研究,研究人員蒐集那些有瀕死經歷的人的見證,並詳細分析個案然後發表。塔瑪拉·拉魯克斯(Tamara Laroux)是一位美國女子。她小時候父母離婚。塔瑪拉認為是自己的錯,不斷責備自己。終於在15歲那年,塔瑪拉大聲叫著耶穌饒恕她,然後拿起一把手槍對著自己的心臟開槍。她的肺部開始充血,漸漸眼睛也看不清楚,然後她感覺跌進一個深坑,在痛苦,恐懼中突然有一隻手把她提起離開那深坑,上到天堂,然後放她的靈魂回到身體。(註一)另一位是米奇羅賓遜。他是一個職業跳傘員。在一次跳傘表演時他乘坐的飛機失事墜落並且著火。結果他全身有三分之一地方受到三級燒傷,右眼盲了。在醫院留醫期間他看見神,然後身體奇蹟地慢慢康復過來的時候。現在米奇是一位巡迴講員,宣揚耶穌基督的福音。(註二)這兩位朋友都是從死亡邊緣走回來然後說人死後仍有存在。最大的見證就是基督徒宣稱死而復活的耶穌。這也是復活節的來源。耶穌說,"我就是復活和生命;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要活著。"(約翰福音11:25 新譯本)他又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如果不是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翰福音14:6 新譯本)如果基督徒說的永生是眞的,那麼人面對死亡也就真的可以有希望了。
註一。http://www1.cbn.com/700club/tamara-laroux-out-world
註二。http://ndestories.org/mickey-robinson/
Mar
3月19日 〈助人為快樂之本〉
經文: 申15:7-11
聖經告訴我們如果有缺乏的人向你求助,你總要慷慨地幫助他,不要心裡難受。現代社會的觀念是讚賞慈善家,表揚幫助人的人。這是對的。慈善家和樂於助人的人是應該被讚賞的。但是聖經同時指出另一個事實;不單受助者得到幫助,援助人者也會得到祝福。
聖經肯定的說,"在你中間如果有一個窮人,又是你的兄弟,你對這窮苦的兄弟不可硬著心腸,也不可袖手不理。你一定要向他伸手,照著他缺乏的借給他,補足他的缺乏。。。你(援助者)必須給他(受助者),給他的時候,你不要心裡難受,因為為了這事,耶和華你的 神必在你一切工作上,和你所辦的一切事上,賜福給你。"(申15:7-8, 10)
不單如此,耶穌也曾說過,"施比受更為有福。"這個福氣有幾方面。第一,你能夠"施"是因為你有這個能力。那豈不是有福嗎。第二,你的施予得到神的讚賞和祝福,那不是有福嗎。第三,蒙恩者透過你的施予體會神的恩慈因而感謝神。你的作為讓神得到榮耀,那不是有福嗎。最後,助人為快樂之本。幫助人不單只受助的人快樂,助人者也得到莫大的喜樂。
這令我想起一個故事。當我們家庭還在海外宣教的時候,我看見以為當地同事的小兒子,他只有一歲多,暑假從農村出來探望爸爸,非常可愛。我逗著他玩,發覺他耳朵後面有一個孔。查問之下發覺原來他兒子是需要動手術修補這個孔的,他們也在籌措手術費。我們家庭商量後決定支持小孩子部份的手術費。幾年後我再看見這位小男孩,同樣的開朗可愛,再看他的耳朵後面,那個孔不見了。感謝神,我們全家都非常高興,助人真的為快樂之本。童軍的格言是日行一善。祝願我們能天天日行一善,助人為快樂之本。
3月5日 〈關愛的心〉
經文: 申14:28-29
我們現在有時會聽到弱勢群體這個字眼。它包括長者,貧窮在職家庭,殘疾人士等。香港的行政長官2017年施政報告表示「政府要以關愛的態度照顧弱勢群體」(175段)。事實上,關愛弱勢群體是聖經一貫的教導。
在古以色列,孤兒,寡婦,寄居者等都屬於弱勢群體,容易受到別人欺負。神對他們的看顧可以分成兩大方面. 第一方面是神對他們的保護,保證他們不會受到欺壓或不公平的對待。聖經說神吩咐以色列人不可以欺負壓迫寄居的人。(出22:21上)神為孤兒寡婦伸張正義。(申10:18)第二方面,聖經說神扶持孤兒寡婦和寄居者。(詩篇146:9)在舊約時代,神吩咐以色列人每三年一次把第三年土地出產的十份之一取出來放在公共倉庫,給利未人(等於現代的神職人員),寄居者和孤兒寡婦取用,使他們可以吃得飽足。(申14:29,26:12)
關愛弱勢群體源於一份對他們的愛心和憐憫。我們並不視自己的優勢為必然的,而是心存感恩向神發出感謝,同時間顧念到弱勢群體與我們血脈相連,需要我們的援助。我認識有間教會,就是源於這個關愛的信念,成立一個社會關懷行動。每年在端午節,中秋節和聖誕節這間教會就會預備禮物包派發給街坊,同時送贈超市禮卷給有需要的弟兄姊妹,讓人們在佳節期間透過這些禮物感受到天父的愛。關愛精神並不困難,但需要你願意。有次我在尖沙嘴一間教會當值的時候,突然有幾位內地的長者下來教會問路如何去維多利亞港。原來他們就住在教會所在的大廈樓上的旅館。我心想香港的道路這麼複雜,我教他們他們也不一定懂去。於是我和教會其他的事奉人員交待一下,然後領路帶他們去維多利亞港。結果他們順利到了維多利亞港,也感謝教會的朋友熱心幫助。讓我向你發出邀請,我們一同從個人和社區的層面發揮關愛的心,看顧弱勢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