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面對網絡欺凌傾向旁觀的現象    

面對網絡欺凌傾向旁觀 中學生網上學習成果 遜小學生

晴報新聞圖片

網上教學在疫下長時間取代面授課,港大研究發現,中學生的網上學習成果在多方面均遜於小學生,面對網絡欺凌事件更傾向做旁觀者,亦較少向成年人求助。

研究團隊呼籲,師長應加強關注和支援中學生的學習、網絡健康和社交情緒健康等。

資料來源: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3391149/面對網絡欺凌傾向旁觀%20中學生網上學習成果%20遜小學生

*** 羅裕安校長回應 ***

愛你的鄰舍      

隨著資訊科技發達,網上社交平台蓬勃發展,「網絡欺凌」的現象已非新鮮事。有調查發現分別約兩成半和三成半的中小學生曾在過去六個月成為網絡欺凌者和受害者,值得政府、家長、教師和社工關注。

年青人相處,有如膠似漆的時候,也有彼此不和一刻。我在學校曾經處理過學生之間的糾紛,例如爭執、吵架,甚至有肢體碰撞事件;老師當然樂意花時間去調解和教導。可是,網絡世界是一個無邊界的國度,除了相識的友人,就連素未謀面的人也可觀看別人的帖文、留言。這些網友可以圖文並茂地宣揚別人的事,然後肆意公審一番;也可以惡意搞作,如截圖、改圖去醜化他人;甚至在留言區互罵指摘、粗言惡語紛飛,相信瀏覽過社交平台、討論區的朋友,一定遇見過這些情況。在可以隱藏身分的虛擬世界,老師要協助學生處理社交平台上的欺凌行為絕不容易。

調查發現,很多中學生面對網絡欺凌,傾向做旁觀者,即俗稱的「花生友」。對於網絡欺凌,無動於衷,更不會仗義執言,制止欺凌行為。為甚麼青少年有這種心態?值得專家去探究,而肯定的是:這種態度與我們的價值觀相違。正義是普世價值,傳統中國社會讚揚「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見義勇為」等行為,而不是「事不關己、己不勞心」的冷漠表現。想起聖經裡好心的撒馬利亞人的故事,耶穌教導我們要「愛人如己」、「愛你的鄰舍」。如果旁觀者具備同理心,感受到被欺凌者的痛苦,一定會說幾句公道的話、勸止的話,而不是抱著看熱鬧的心態。

人類社會最寶貴是「情」,吳森先生說:「沒有情的社會,雖生猶死。」手機、網絡、社交平台,好似是突破了時空的界限,拉近了人們之間的距離;但從另一角度看,這些先進的科技,又會否令人與人的心靈距離更遙遠呢?如果青少年習慣在屏幕後,面對不公義或不幸的事件無動於衷,對社會將來有甚麼影響呢?實在值得我們深思!

羅裕安校長
中華基督教會基協中學 

面對子女升中的焦慮抑鬱情緒,家長可做甚麼?

63%中一學生升中壓力大 逾半現抑鬱及焦慮徵狀

新聞圖片

中一派位結果於7月26日公布,有調查發現,63%受訪的中一學生表示升中壓力大,55%學生有輕度至重度的抑鬱徵狀,壓力來源包括應付測驗考試、成績未如理想和學科增加等。約72%稱要需時1至3個月適應。     

資料來源:https://www.am730.com.hk/

*** 譚黃曼君女士回應 ***

面對子女升中的焦慮抑鬱情緒,家長可做甚麼?

筆者過去曾任中小學老師十多年,深明升中學生及家長的壓力;旣要面對新的學習環境及科目,亦要適應教學語言轉變和繁重的功課;再加上近幾年因疫情而縮短了上課時間,網課亦難以集中,有時難於追上進度,壓力倍增。如新聞所言,容易出現抑鬱及焦慮情緒,家長可先留意子女有沒有以下徵狀:

焦慮徵狀

與成人相似,青少年會出現焦慮徵狀身體方面:口乾、吞嚥困難、呼吸困難、心跳加快、氣喘、冒汗、顫抖、頭暈、頭痛、周身骨痛、痳痺、胸口疼痛、腸胃不適、肚瀉、尿頻或失眠等。思想方面:大驚小怪,無法停止或控制憂慮,經常想著學校的事,過分憂慮不同的事情,精神難集中,記憶力減弱,做決定有困難、怕黑、怕死,以及怕鬼怪等。情緒方面:擔心、害怕、容易心煩或脾氣暴躁等。行為方面:心緒不寧,以至坐立不安;對噪音和光線敏感,精神緊張,難以鬆弛,不想上學,不敢獨自在家或外出,甚至有暴力行為等。

抑鬱徵狀

青少年的抑鬱徵狀,與成人相似,會持續兩週以上,可能出現情緒低落,對大多數事物失去興趣,食慾或體重顯著下降或增加,失眠或睡眠過多,感到疲倦,思想或行動遲緩,難以集中注意力,有不合理的內疚或絕望感,甚或有自殺念頭及行為等。有些人可能會發脾氣,甚至有暴力傾向,更嚴重可能有妄想和幻覺等。

因為有些青年人仍未懂得表達以上的情緒,有時不容易被發現,家長和老師可留意他們日常出現的變化,例如突然無心向學、成績下降、與家人或朋友疏遠,以及平常很喜歡上網卻忽然停止等。

家長可做甚麼?

從筆者的教學及輔導經驗發現,家長是幫助子女減輕抑鬱及焦慮情緒的良藥。

聆聽鼓勵

家長應多聆聽子女,支持他們渡過難關,可及時改善焦慮及抑鬱情緒,令他們較易適應升中學習。事實上,子女很懂得看父母的「眉頭眼額」,如父母對成績過分緊張,縱使沒有說出來,子女因為不想令父母失望會感到受壓。如父母能多說鼓勵及安慰的話:「不要緊,盡力就可以。」子女因得到父母明白及體諒,反而能發揮應有的水準。

調節期望

縱使子女在小學時名列前茅,但是上到一些第一成績組別(Band 1)的中學盡是尖子,不應給予太大壓力,甚至因成績打罵或不理睬他們。這樣往往弄巧反拙,令子女對讀書反感、考試不用功及拒絕作答,甚至不想上學等。如在功課上真有需要,可請補習老師幫忙,但是最好先與子女達成共識,不要勉強。

重整步伐

在小五、小六年級,因為呈分試而把大部分時間放在讀書上;到升中一,便可與子女一起重新修改日程安排,以致作息平衡;再定立目標,迎向新挑戰。因距離中六文憑試仍有六年時間,不需過早預備。在生活上,應重拾以往的興趣,增加正面和成功經驗,例如攀石或做義工等等。這些活動能夠建立自信及積極的生活,更能令子女有信心去面對困難。

尋求幫助

假如文中提及過的焦慮抑鬱的徵狀已經維持了一段時間,在提供協助下仍未能緩解,家長要考慮盡早尋求學校社工或專業人士的幫助。

譚黃曼君
恩跡中心兒童、個人、婚姻及家庭輔導員

DSE開考 疫情影響備試進度 近八成自評壓力高

新聞圖片

中學文憑考試暫定於4月22日開考,團體調查發現,79.71%受訪考生在「疫情影響備試進度」自我評估較高壓力,八成考生希望政府盡快落實後備方案,而不是被動地視乎疫情發展。另外,兩成半不認同當局要求他們前往試場前自行做快速測試並申報結果。有應屆考生擔心測試劑或有假陽性結果,致無法赴考。

資料來源:
https://www.am730.com.hk/

*** 羅裕安校長回應 ***

為應屆考生打氣

無可否認,應屆中學文憑考試考生比起師兄師姐承受更大的壓力;他們三年高中階段都在網課與實體混合的學習模式下度過,學習效能受損;校園生活時間不足,難免影響師生、同學的相處;許多課外活動(例如:參觀、境外學習、學界比賽)被迫取消,中學生涯似乎少了一些珍貴的經歷。相信有些考生會慨嘆:「是時代揀選了我!」近幾月,新冠病毒第五波疫情較之前來得恐怖、嚴峻,考生必須步步為營以防感染病毒;但可能身邊已有不少親友確診,更不幸是考生自己也中招,親嚐疾病之苦。

這些考生不過是十七、十八歲的青少年,大多數人在父母、師長照顧下成長,公開考試可能是他們出生以來最重要的一件事。要爭取優異的考試成績固然不容易,同樣他們也在思考未來的出路及面對未來的抉擇,這種不確定性很容易令人焦慮。以往同學們可以向信任的老師或親密的同學傾訴,聽取意見,以及獲得鼓勵;但是在長期生效的《限聚令》之下,人與人之間靜靜地疏離了,相約見面也要思前想後。雖說現時可以藉著手機、視像科技來溝通,但是這些互動形式總是隔著螢幕,哪比得上促膝而談或圍桌討論事情來得親切真實?在這情況下,考生的人際相處,在質量上大不如前。感恩社會上有很多有心的機構提供支援考生的熱線、講座,我也相信考生的父母、老師、朋友也很樂意陪伴他們經歷這場考試。因此,請考生們不要自覺孤單無助。

正由於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政府相關部門一直不敢落實考試安排,一切要視乎疫情發展。作為校長、老師,我們也很焦急。雖然理解政府的難處,無奈這種狀態實在為考生帶來另一層壓力。如今疫情回落,安排敲定,希望考生們能夠放下不滿和疑慮,忘記背後,努力面前,向著目標全力以赴。《戰國策》說:「行百里者半九十。」提醒我們:在漫漫長途中,最難走的就是最後一段路了;因為這時人的身心已疲累,容易放棄。如果沒有頑強的意志、清晰的目標和必勝的決心,人便會在距離終點不遠處倒下。

各位考生,你們已經進入「最後十里路」的階段了!你們身心疲累,是的;承受著很大壓力,是的;但是希望你們能夠咬緊牙關,邁開大步,奮力前進。加油!

羅裕安校長
中華基督教會基協中學

青協疫下首季接逾萬學生求助逾半涉情緒問題

第5波疫情嚴峻,全港學校提早放暑假。青協今年首季共接獲及處理逾1.1萬宗求助,其中超過一半求助個案都與情緒有關,比去年同期增近2成半。

青協「關心一線」今年1月至3月處理1.1萬多宗求助,較去年同期升7%,其中6,404宗為與情緒相關的求助個案,比去年同期增24%。

資料來源: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3224711/

*** 麥基恩醫生回應 ***

COVID-19—對精神健康長遠的挑戰

新冠病毒不斷變種,仿如揮之不去,不少專家更認為終會變成風土疫症。事實上,除了長期感觸及嚴厲社會隔離措施影響以外,患病者身體出現的後遺症,也會帶來長遠的精神健康影響。有研究指出,「長新冠」將會出現,以腦霧、疲勞、氣喘為主要病徵,與精神健康息息相關。

在疫情嚴重爆發時候,醫療設施及資源大多集中於身體方面的問題,因而對疫情產生的精神障礙相對被忽略了,故在疫情緩和之後,精神及心理問題陸續浮現,而早已忙於奔命的精神治療服務,更是百上加斤。香港有研究,在200名COVID-19成年病患者痊愈後作了問卷調查,證實病人即使在痊愈後仍然有明顯的焦慮、憂鬱及創傷壓力的病徵,特別是那些在患病時感覺生命受到威脅、缺乏情緒支援、入院時病情並不嚴重、住院時間較長的人(見Wu 等人2022 的East Asian Archives Psychiatry)。

其實,在疫情嚴重爆發導致高留院率及死亡率的地區,例如香港區,病人家屬更容易出現憤怒、內疚及哀傷情緒,需要高度心理支援,假若政府在這方面的投資不足(經濟上、人力上),精神健康服務也會有崩潰的可能!另外,以往對大型的天災人禍後遺症之研究指出,在災難之後若不注意災情精神健康後遺症,會出現嚴重的「缺勤」及「工作力不足」,影響社會運作及經濟活動。

根據外國的研究,在疫情過後,出現「輕性精神病」(特別是焦慮及憂鬱症)的人數雖然明顯減少,但仍然有十份一人口持續感覺壓力。其中28-30歲的婦女、患有身體及精神障礙的病人、少數族裔及居於貧困地區的人,精神健康最受負面影響(見Sitt Weich 2022年2月16日《英國醫學雜誌》之編者話)。不過作者也指出,目前尚未十分清楚「長新冠」引發的精神疾病之發病率及其影響,更不知道會對醫護人員及患「重性精神病」應該怎樣有效處理,及如何定出優先次序!

事實上,很多天災人禍會有短期及長期的後果。在舊約聖經出埃及記7至11章,記載埃及的法老王,因不容許受壓制的以色列人離開,因而受上主降以一波又一波的災禍疫情,影響了公眾衞生及健康,終令埃及人的長子都死亡,直至法老王容許以色列人出埃及才結束災禍。只可惜,埃及法老王因心有不甘,帶領軍隊追趕以色列人,結果令全軍葬身於紅海之中!

麥基恩醫生

晴報新聞圖片

老師認為學生上網課懶散 八成半憂上網成癮損健康

網上新聞圖片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本港教師已經歷了逾1年的網上授課,有團體早前透過調查發現,有八成老師仍在改善網上教學模式,包括增加網上的互動交流等。但調查亦發現在此新常態下,八成半老師認為學生比以往懶散,憂慮對學生健康造成影響及上網成癮。

對於改善基層學生的網上學習,最多老師認為需要改善他們上網課時的環境,其次是穩定的網絡及提供上網器材。另有七成及兩成老師認為要協助SEN學生維繫於網上學習的專注力,以及個別指導協助。

資料來源:

https://www.am730.com.hk/news/新聞/網上學習-老師認為學生上網課懶散-八成半憂上網成癮損健康-282584

*** 鄭建德校長回應 ***

學校教育新常態

新冠疫情自2020年初於全球爆發,至今已逾一年半。雖然各國應對疫情的策略不一,但是無論如何,我們的日常生活也隨之進入了新常態,學校生活也不例外。這一年多以來,我們經歷了停課,上網課,又恢復面授課……凡此種種,皆令原本穩定有序的校園生活變得混沌多變。究竟這個新常態對莘莘學子而言,是危,還是機?

「關注傳媒對青少年影響聯席」(下稱「聯席」)最近發表了一份網上問卷調查報告,問卷訪問老師進行網上教學一年後的感受。根據報章報導,近八成老師表示仍在改善網上教學的模式,亦有近四分三老師認為實體課的教學模式較佳,只有四分一人認為網課結合實體教學的模式較好。事實上,教育局在1998年發表《第一個資訊科技教育策略》,至今已超過二十年。然而,無論是老師運用資訊科技教學,抑或學生運用資訊科技學習,在這二十多年來的進展都相當緩慢。箇中原因十分複雜,難以用三言兩語說清楚。只是,一場世紀疫症來襲,加快了資訊科技教育發展的步伐,令習慣循序漸進地應對變化的學校和老師彷彿要在一夜之間作出改變。這種劇變帶來的陣痛也不難想像。是以一年過去了,仍有八成老師認為須改善網上教學的模式,增加學生在網上互動交流。此外,世界各地的教育學者與專家都在探討新常態下學校教育的模樣。歸納所得,大抵就是:若學生可在家自行完成的任務,例如資料搜集、整理、分析等,老師就讓他們在家學習,務求在學生回校上課時能善用課堂時間進行分組討論、演示、評估等活動。

網上新聞圖片

今天,大部分中小學仍然維持半天面授課堂,不少學生和家長都愛上了半天課的安排,認為這既能讓學生學習到知識技能,又有半天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然而,這些學生和家長似乎只著眼於學校傳授知識、發展智育的功能(這是應試文化下的本能反應),卻忽視了學校於培養學生在德、體、群、美、靈各方面的均衡發展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事實上,經過長時間停課、上網課的日子,老師也發現學生因長時間缺乏正常的社交生活,缺少與同伴吃喝玩樂、抒發傾訴的機會,出現了情緒變化。「聯席」所發表的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八成老師認為學生在上網課時的學習態度較以往懶散,超過七成老師擔心長時間進行網課會為學生帶來健康和上網成癮的問題。

學習本來就是一種群體活動,許多個人的潛能亦是在群體學習中併發出來的。筆者希望教育局在防疫與學生成長這兩項重要課題上取得平衡,在安全可控制的情況下,讓學校有限度恢復課堂以外的學習活動,讓莘莘學子得以健康成長。

鄭建德校長
滙基書院(東九龍)

香港長期貧富懸殊

計除稅福利轉移後數值 羅致光:港堅尼系數升12位

香港長期貧富懸殊,社會關注顯示收入不均的堅尼系數,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昨在網誌表示,應採用除稅及福利轉移後的數值,是較為公平方式計算。學者認為這類技術性問題由學者討論尚有意思,但一般人無興趣了解箇中分別,指疫下市民生活更難,促推更多實質措施援助基層。

資料來源: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3027254/

*** 周永新教授回應 ***

對於貧富懸殊差距情況,大約10年前界定了貧窮線後,主要有兩個指標來量度,第一,根據市民收入由最低排列至最高,以數學方式來計算,數值由0至1,弧度愈接近1,代表收入分布最不平均,愈接近0就較為平均及理想。香港近10年來的堅尼系數大約是0.5並有向上升趨勢,雖然上升數值不算大,但一般而言,0.4為堅尼系數的警戒線,如超過則反映貧富差距出現問題。

除了這個計算方法,還有另一方法稱為「二次分配」。一般市民除個人收入外,還享有社會福利及社會服務,包括教育、醫療、房屋、津助等等,若經過「二次分配」來計算堅尼系數,所得的數值便會顯示收入分布較為平均。其實現時香港政府用於社會福利及服務的款項約佔整體支出70%,局長認為用「二次分配」方法計算是較為公平。

關心貧窮情況的人士一般都會參考以上兩種計算方法,最主要看趨勢有否上升,而現時第一次分配是0.537, 趨勢是慢慢上升,即香港人收入分布愈來愈不平均。若使用「二次分配」量度,數值則相對減少,即表示政府用在社會福利的款項,能夠實際幫助中下階層人士,尤其近期的長者生活津貼,可實質幫助到70萬的長者;而在教育方面亦由九年免費教育增加至十二年。

從政府的角度看,當然會著重第二個量度方法,但香港的實際情況確實仍是收入差距嚴重,例如一般大學生起薪點二十年來沒有增加,50%在職人士的收入中位數仍然是萬五至萬八,二十年來沒多大變化,超過50%的在職人士收入不到二萬,這些情況在疫情期間更趨嚴重,市民明顯感到收入減少,甚至被迫停工沒有收入。政府應多了解及體諒市民的實際需要,特別在職低收入人士/家庭及兒童貧窮的需要,現時每四個兒童有一個是生活在貧窮線下,政府應針對性地推出更多適時措施,以解燃眉之急。

網上新聞圖片

揚威物理數學奧運 港生奪4金5銀1銅

新聞圖片

兩隊由香港學生組成的代表隊,早前分別參加第51屆「國際物理奧林匹克」及第62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最終奪得4金5銀1銅。

「國際物理奧林匹克」共有來自76個國家或地區約370名學生參賽,結果香港3名學生奪得金牌及2名學生奪得銀牌;而「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亦有來自107個國家或地區約619位學生參加,結果香港學生奪得1金、3銀及1銅。

港隊學生在賽事表現卓越,除了在物理學和數學方面盡顯才華,還展示了在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STEM)方面的解難能力及非凡的創造力。

資料來源: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3015522/

**** 倪紹強博士回應 ***

香港學生在國際性的物理和數學比賽之中獲獎,成績驕人,實在可喜可賀。其實香港學生的整體成績頗為理想,不少學生在國際的比賽之中屢獲殊榮。較為人熟知的有「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lSA),香港學生在科學、數學和閱讀等等的領域,多年以來都排在眾多國家和地區之中的前列。根據不久之前的新聞報道,香港學生在國際文憑(lB課程)的成績也十分驕人,擁有極多的滿分尖子。所以我們真的不用低估香港教育的優勢。

物理和數學科可以說是理科的基礎學科,它們的重要性其實不用多說。凡是要進修自然科學及應用科學的各科學生,裝備著良好的物理和數學基礎知識,對日後的學習當然是無往而不利。而且,不同層次的比賽,當然都會對不同的學生產生鼓勵和挑戰的作用。當然,要涉及具有國際性質的比賽, 那就只有成績最前列的尖子可以染指了。

新聞圖片

另一方面,在全世界都飽受疫情大流行的氛圍之下,無論是地區層面的正規的課堂,以至國際性的比賽,大抵只可以透過和依賴用綫上的形式進行虛擬活動吧!這樣,可能意味著,像這樣的國際比賽,只有最發達的國家和地區,以及資源最多的所謂名校學生優先參與。

當然我不是不鼓勵為地區之中最優秀的學生加以拔尖,而參加比賽並且得獎,實在是很好的學習機會。然而,疫情實在過得太久了,在這新常態之下,弱勢學生在資源匱乏和缺乏支援下,學習的進程實在進一步落後了。我祈求全能的上帝,讓疫情盡快退去,讓莘莘學子可以有更公平的平台,邁步學習!

倪紹強博士

年輕人在經濟困境中如何自處

Am730 新聞圖片

【社聯分析】失業影響約36萬家庭 中等學歷失業率達8.9%  

失業率在疫情打擊下持續高企,雖說本港基層打工仔尤其從事服務業最受打擊,但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分析最近就業數據,發現失業範圍廣泛,任職收入較高工種與學歷較高人士同樣面對逆境,數據反映這類失業人士,家庭收入估計減幅逾50%;專上教育學歷人士(文憑或證書及副學位)的失業率 (8.9%及8.4%),更略高於中小學歷組別。社聯促請政府推出短期及長期失業支援措施。 

資料來源:
https://www.am730.com.hk/news/新聞/【社聯分析】失業影響約36萬家庭-中等學歷失業率達8-9-255138

*** 梁錦波博士回應 ***

本港失業率在疫情打擊下持續高企,最近社會服務聯會分析2020年第三季度就業數據,發現中等學歷(即文憑、證書及副學士)群組的失業率皆比低學歷(中、小學)群組及高學歷 (學士或以上)群組為高。這現象顯示中等學歷人士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此外,根據民間智庫「MWYO青年辦公室」在二月時預測2021年第四季20-29歲青年失業率將為11.3%,比整體失業率高出3.9%。

是次疫情,嚴重打擊了中等學歷及青年群組,亦加速了本港「下流社會」的出現。「下流社會」一詞是日本社會學三浦展於其2006年著作《下流社會:新社會階級的出現》中所提出的。總意是在全球化之趨勢下及社會階級的變動中,中產階層漸漸失去其特徵及優勢,並下沉為下層社會的一群。這中產流失的現象,在香港也開始出現。究其成因,一是全球化加速的資本主義的惡性競爭,配合疫情下的不景氣。因此,長期正職工作減少,大量年輕人從事收入不穩定的低薪工作,加上天價的房子,導致他們對人生自我半放棄。若想從M型社會的一端跳到另一端,需要極大的拚勁和努力。那在嚴峻的經濟環境下,年輕人應如何自處呢?

在吳渭濱、區祥江合著的《下流世代的上流生活》一書中,作者提出不少真實個案,分享青少年如何在逆境中自處,做個下流世代的上流人,不讓衝擊打低自信。香港有不少青少年不再盲目追隨上一代的成就、價值,如穩定的長期職位、置業、購買名牌等。反而學會逐漸減低對物質的慾望,如在「淘寶」購物,低消費以解決生活所需;又或在網上交換物品以共享,而不須永遠擁有。我們不難發現,不少年青一代正從利「己」的財經文化中,走向利「他」的思維;對社會的不公平現象有所醒覺和批判,重視政治參與,不再遵循前世代經濟至上的價值觀。此外,由於普遍缺乏長期穩定的工作,很多年青人成為斜槓族,不受束縛地工作。雖然職位常是合約制、兼職類或彈性上班,卻因工作性質有較大的彈性,讓個人有更大空間去發展創意。不過,年輕人在彈性工作主流下,必須提升自律及善用時間,避免因持久做零散工作而導致志氣消沉。若在目前的職位感到乏味,可在工餘活動中尋覓興趣和熱情,以維持正向心態。在經濟低迷時,亦要保持良好的身、心、社、靈狀態,勇敢地向自己選定的目標進發,盡量不要與他人比較,並建立廣濶的支持系統。相信疫情過後,必會看見雨後彩虹。

梁錦波博士
香港神託會培敦中學榮休校長
全人生命教育學會創會會長

           

戒賭求助近半月急增

網絡圖片

新冠疫情持續超過一年,市民不能「過大海」到澳門賭場,合法賽事的投注亦減少。提供戒賭服務的錫安社會服務處勗勵軒輔導中心指出,自政府放寬限聚措施以來,最近半個月的求助個案急升,顯示有更多賭博成癮人士,趁疫情緩和時尋求支援。而更多人轉到地下賭局或外圍網參賭,賭客的欠債紀錄均較有嚴重化趨勢。

資料來源: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daily/hk/916725/

****** 陳玉麟醫生回應 ******

「生意淡薄,不如賭博。」言者無心,聽者有意,行者一無所有;令不少人因此而家散人亡。

雖然很多賭博塲所在過去一年多都關閉了,但是近日有戒賭機構在報章上指出賭博問題在疫症下趨嚴重,以及賭徒求助個案上升。其實現今的賭博活動已不太受防疫限聚措施影響,很多人是透過互聯網進行賭博;一些普及的金融產品亦可成為賭博的工具。賭博之誘惑已無聲無息地滲入我們日常生活中,賭博已成為輕而易舉的隱蔽私人活動了。

經過新冠肺炎肆虐全球超過一年,很多生意被迫結業,香港失業率近日上升至7.2%,可謂「民不聊生」。對於賭徒必然有一定的影響,壓力是賭徒翻賭的重要因素。他們面對如斯大的社會環境壓力,很容易因一念之差而重蹈覆轍。希望在財困時能博一些「應急錢」回來維持生計,但往往失控的賭癮一觸即發,瞬間便債台高築。所以在這危機四伏的時候,賭徒需要更加抓緊家人及戒賭群體,彼此守望;要常常緊記過往立志戒賭的決心。若有需要,便應盡早向戒賭專業人士尋求適切幫助。

對於未曾受賭博困擾的人士,包括基督徒而言,在經濟艱難時搵快錢是一大試探。須知道魔鬼很少誘惑信徒作奸犯科,但常常在似是而非的選擇中推波助瀾。當失業時,把剩餘的資產作投資來維持一家人生活可算是合情合理;但人因貪婪和自我,很容易離棄上帝。投資、投機、賭博只是心靈剎那間之轉念,那失控下滑的速度可令人驚訝!

在疫症蔓延和經濟蕭條的當下,基督徒固然要恆切祈禱和讀聖經;但不要忘記在群體中彼此實質關懷與分享。不單止主內的弟兄姊妹,更需要延伸到鄰舍的關愛。

陳玉麟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為兒子學業一家四口移英 一父親不介意轉行

晴報新聞圖片

BNO港人居留簽證計劃2月初起接受申請,市民可到北角簽證中心辦理手續。有一家四口前往申請簽證,父親坦言移英的決定一半因社會因素,同時亦希望兒子接受更好教育,不介意抵英後轉行,亦無懼喪失中國籍身份。

資料來源: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2868365/

*** 麥基恩博士回應 ***

移民與心理健康(二)

移民本身是一個過程,通常從考慮至行動牽涉很複雜的心理及社會因素。假若是突發性被迫逃亡(例如涉及政治或宗教),則社會心理壓力更為巨大。移民可以是個人性質,又可以是群體性質(特別是整個家庭),後者的準備及執行會非常困難和辛苦。很多時候,家庭移民只是其中一位成員的意願,其他家人其實並沒有如此打算。這可解釋為何有些研究發現,一些太太隨丈夫移民,日後容易出現精神障礙。就算是自願及有計劃的移民,在不同階段也有不同的問題要處理。

一、考慮移民階段:一般早有打算移民的人通常對現今狀況不滿意或恐懼,才立刻決心申辦手續。這便牽涉了個人因素,特別是心理和身體健康,更包括社會及經濟狀況。

二、選擇移民地方:世界上每個地方也有其優點與缺點,而且因人而異。故此,決定去一個地方長久居住是一個很頭痛的問題,特別是與家人一起離開的話。

三、移民中的經歷:首先是離鄉別井的問題,離開相熟的親友及環境,有點像「連根拔」的感覺,很容易出現哀愁心態。通常離開一個地方,肯定要放棄一些東西(特別是住慣了的地方和用慣了的物件),多少帶來經濟上的損失;加上失去社交支持,往往是引發精神疾病的原因。

四、移民後的適應:在新的地方落腳不難,但扎根並不容易。除了語言差異及經濟上有壓力外,起居飲食及生活習慣也需要時間適應。一般來說,年紀愈大愈困難。若久久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或出現政治動盪的情況,緊張及後悔移民的心情很容易出現。有研究指出,在新移民間,具很高或很低教育水平的人找工作特別困難(尤其沒有特別專長),因而壓力感及無力感特別大。

有一個很容易被忽略的問題,就是移民對當地社區的影響。不少研究指出,太多外人(特別是避難群組)移居到某一個城市,很容易與當地人產生磨擦。雖然這些難民願意擔當低下工作,但間接影響當地人就業機會;又由於言語問題,新移民往往走在一起,保持原居地的生活習慣,間接拒絕融入當地文化,很容易被視為外人,甚至是異類。假若有一、兩位新移民的害群之馬(特別是反叛期之青少年)犯了一些當地社會不接受的事情,例如:大聲吵鬧、隨地吐痰、醉酒鬧事等,就很容易被排斥了。近年德國有些地方,由於接收太多敘利亞的回教難民,結果出現了「伊斯蘭入侵德國」的危言聳聽謠言,導致種族歧視及暴力事件。

麥基恩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