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通脹的心理反應

網上圖片

英國出招抗通脹 籲超市自願限制基本食品價格

英國政府正與超市合作解決食品價格和生活成本問題,並且非常注重對供應商的影響。因為通脹率連續三個月超預期,並進一步擴展至日常用品,如雜貨及手機帳單。

資料來源:東網

*** 麥基恩博士回應 ***

經濟通脹的心理反應

通貨膨脹(inflation)簡稱「通脹」,是一種各類貨品價錢持續上漲的經濟現象。它的成因不同,但大多數是因為貨幣供應增加令貨物需求大增,但也可以是貨物供應(來源)不足,或者當地幣值下降。一般來說,輕微通脹表示當地經濟蓬勃,但過度通脹則會導致民不聊生(這情況很多時與戰爭爆發有關)。普通市民大多不樂意遇上通脹,因為他們口袋裡的金錢越來越失去價值。至於消費的心態就因人而異,而且在不同時間、不同年齡層的人士會有相當大的分別(Tamara Charm et al,28May2023,McKinsey & Company)。

一般研究指出,當物價不斷上升的時候,人們的心理會出現壓力,甚至影響了精神健康。他們對未來的經濟發展不肯定而感覺到焦慮,擔心日後能否繼續維持現有的生活,包括日常飲食、娛樂活動,甚至對政府的保障及服務失去信心。根據FinMasters之研究報告發現,在通脹時候會出現下列情況:

一、86%擔心未能負擔食物開支;

二、76%關心家居開支;

三、67%受訪者視繳交賬單為最大壓力源頭;

四、24%擔憂不能夠負擔汽車汽油費用;

五、7%認為繳付信用卡賬單乃焦慮成因。

由於上述這些擔憂,通脹會使人過分節衣縮食而忽略健康,特別是良好及預防疾病的生活習慣。這情況特別出現於經濟收入低微或不穩定的人身上,包括退休人士及接受社會經濟援助的人。1974年美國總統福特(Gerald Ford)曾宣布,通脹是頭號公敵。

通脹普遍來說會令市民減少購物的慾望,特別是奢侈品。但對於必需用品,例如「開門七件事」之食米及家庭用品等,反而會大量購買,因為他們擔心這等物品價格會再上升,故趁還負擔得來的時候盡量多買一些,甚至出現屯積居奇的現象。殊不知這種行為會導致貨品價格因「物以罕為貴」而上升,往往因此出現搶購浪潮,導致政府要出手限制價格及出售數量。結果出現黑市買賣,使黑市價格更高。若果控制不住,可能出現社會動盪及金融政治不穩,導致人心更加徬徨。

另一方面,假若通脹是因為貨幣貶值而造成,消費者便會盡快把手上的貨幣消費出去,盡量選購需要(甚至現時不大需要)的東西,積穀防飢,免得日後生活質素大幅下降。其實這種消費行為會製造「惡性通脹」(hyperinflation),甚至商舖也會停止出售物品,避免血本無歸。2008年,非洲的津巴布韋(Zimbabwe)便出現這種情況,物價在一段時間內增加億倍。這情況若持續下去,肯定會導致社會秩序大亂,產生民怨,因而導致政局不穩。若這種情況發生,通脹會變本加厲,造成惡性循環。

聖經舊約列王紀下第六章25-29節記載,當時以色列的首都撒瑪利亞有饑荒,並且被敵軍圍困,以致物價飛漲,「一個驢頭要賣九百克銀子,兩百克的鴿子糞也值六十克銀子。」在這極度通脹情況之下,竟然發生了兩家人交換孩子來吃的慘劇。

麥基恩博士

經濟通縮的心理反應

內地是否陷入通縮?

自內地四月經濟數據陸續公布,市場開始擔心有通縮風險,過去個多月,港股反覆再跌,或許也是反映此問題。

在去年底防疫政策放寬後,不少投資者均憧憬內地經濟會大幅反彈,而事實上,今年一至二月的數字還是不俗的,但近日趨勢卻有點「慢」。

資料來源:Am730

*** 麥基恩博士回應 ***

經濟通縮的心理反應

在經濟學上,「通縮」(deflation)是指消費物品的價錢及服務費用持續下降,而當地貨幣的購買力上升了。對一般市民來說,這似乎是一個很好的現象。但對一個政府來說,長期通縮卻是一個嚴重事件,因為會令社會的經濟活動減少,導致消費停滯,引致失業率大增。而大多數經濟學家更認為「通縮」是當地經濟疲弱甚至衰退的指標。

其實重要問題是為何會有通縮現象。若是因社會經濟不景,人民消費意欲便會減少,因而導致貨品割價求讓,通縮當然是一個危險信號。對一般市民來說,物價(尤其是奢侈品)便宜看起來是很好的事,應該會增加消費意欲。但奇怪得很,在真正通縮之下,很多人認為自己的資產價值倒退而感覺失落及憂鬱。故即使有錢在口袋中、反而因認為日後價錢會持續下降,而暫停購買非必須物品,影響了平日生活質素。結果工廠會因為貨物賣不出或沒有盈利,而需要減產甚至停工結業,而商舖也因缺少顧客而裁員。這等情況擴展下去,結果令社會失業率增加,家庭收入便更為減少;而這種惡性循環,更會令消費行為縮減,確實會導致社會經濟衰退。有分析指出1929-1933年美國的「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便是這種情況,而當時的消費物價指數下跌25% 。

但另一方面,假若物價下降是因為科技發展,令產品成本大減或產量過剩,又或出現了良性競爭而導致物價下降,反而是件好事,能夠造福社會。同樣情況也會出現在當地貨幣升值之時,以致外來進口物品或材料相對便宜起來。這情況在2015年歐洲的「瑞士」曾經出現過,由於「瑞士法郎」升值出現貨品價格下降;結果不單沒有經濟衰退,反而失業率降至歷年新低!

聖經舊約列王記下六章描寫以色列國出現了饑荒及通脹危機,民不聊生。但以色列王卻把責任歸咎於上主及先知「以利沙」,更恐嚇要殺了他。結果在第七章先知便預告上主會在一日後解決這危機。果然第二日圍困撒瑪利亞城的亞蘭軍隊大撤退,留下極多物品給以色列人,甚至出現了短暫物價下降現象:「三公斤麵粉只賣十一克銀子,六公斤大麥也只是賣十一克銀子。」

由此可見,不論通脹或通縮,除了受當地政治經濟環境影響之外,更會嚴重影響消費者及一般人的心態和行為。若能夠把握群眾的心理因素而作出適當措施安撫,往往可以避免社會經濟出現不必要的波動。

麥基恩博士


閱讀習慣須從小培養

學會︰閱讀習慣須從小培養 逾四成青少年一年「冇讀書」

網絡圖片

有調查顯示,約七成人在過去一年有閱讀書刊,但未成年人士則少於六成人有閱讀習慣。調查團體指,數據或反映疫後復常,致用於網絡辦公及電子閱讀的時間有所減少。另外,紙本書閱讀量的差距正逐漸加大,建議加強研究和追蹤青少年的閱讀行為。

資料來源:Am730

*** 倪紹強博士回應 ***

現代人的閱讀風氣下降,早成氣候,並不是甚麼新生事物,只是情況每況愈下而已。

網絡圖片

我們都身處在這忙碌的世代之中,資訊發達,影像媒體更新速度超快,而且更吸引、更多元。要求現代都市人坐下,安靜地看看紙本書籍或刊物,彷彿是奢侈的事了。

然而,我相信「閱讀」某程度可以理解為歷久常新的高尚情操。有人會用「尚友古人」去形容閱讀先輩文字作品時所產生的化學作用。宋代學者黃庭堅提出,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就會面目可憎,語言無味。

另一方面,閱讀紙本書刊的好處是不受時空限制,並且可以更容易檢索前後章節,對視力傷害也較小。

我認為在不排斥視聽媒體的情況下,也宜爭取更多安靜閱讀的機會,翻閱健康有益的刊物,享受更優質的「Me Time」!

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當然要從年幼時開始。

倪紹強博士
前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助理教授

*** 陳加恩校長回應 ***

家校宜及早為學童建良好閱讀習慣

2023年4月19日《am730》報道了香港出版學會在2至3月期間委託新青年論壇進行調查的結果,發現有近四成青少年一年內「冇讀書」,情況令人擔心!

這是一個世界性問題,香港情況已不算差,但要及早應對。各國政府都十分努力關注學生及青少年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正透過不同研究推出應對的策略。

5月17日教育局發布了《全球學生閱讀能力進展研究PIRLS 2021報告》,研究發現香港在43個國家或地區中排行第二(第一位是新加坡 ,第三位是俄羅斯,第四是英國,第五是芬蘭)。雖然香港已經連續四屆排名在全球三甲之內,但被委託進行研究的本地大學及研究中心卻發現學生在閱讀堂的表現並不理想。

閱讀是淘冶性情和吸收知識的好方法,必須及早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希望家長能以身作則,每天閱讀有質素的文章或書籍,與家人分享讀後感。

另外,學校需要關心個別有讀寫困難的學生的需要,及早識別他們的問題,按部就班,用不同的方法來提升他們的閱讀興趣和能力。

最後,讀物的內容十分重要,除了考慮內容的深淺程度,文章的價值觀和性質也十分重要。對未成熟的讀者來說,扭曲人倫關係、鼓吹犯罪、宣揚仇恨、負面、渲染暴力和驚恐的內容,實在不妥當。家人可以選擇一些充滿正能量的相關內容書籍,大家閱讀後,分享交流,不單增長知識,也為家庭加添不少樂趣。

盼望透過學校和家長的同心恊力,幫助學生建立健康的閱讀習慣,繼而茁壯成長。

陳加恩校長

從無家者精神健康的需要說起

晴報新聞圖片

37%受訪無家者情緒不穩 社協倡加強關注支援 增精神科醫護人手    

去年《審計報告》提到本港露宿者於近10年間增逾倍至1,564人,社區組織協會去年研究發現,近4成無家者情緒不穩,當中只約24%有接受精神科覆診,原因包括首次預約診症輪候時間長、難以承擔交通費、跟進個案人手不足等,促政府加強關注他們的精神健康需要,包括增加精神科醫護人手。

資料來源: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3464894/

*** 譚日新博士回應 ***

從無家者精神健康的需要說起

在2021年上映的香港電影《濁水漂流》,在第4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入圍了11個獎項,包括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等。當中講述一班於香港貧民區天橋底下聚居的露宿者怎樣被社會邊緣化,他們因城市再發展而長期遭到掃蕩清場的故事,電影播出後引起社會不少反響,亦令不少人關注香港露宿者的需要。本文嘗試探討香港無家者的處境,會從他們精神健康方面的需要說起。

無家者患精神病的概況

2022 年 11 月審計署報告指出, 巳登記社署的露宿者人數在過去 9 年增加了 2.6 倍, 由 2013年的595人增至2022年的1564人;而2021年中文大學聯同七間無家者服務機構完成《全港無家者人口統計調查》, 發現有 41.3%無家者感到情緒低落、抑鬱或絕望, 但當中只有 22.7%有精神科覆診, 至2022年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社協)的《無家者健康及醫療需要研究》顯示, 受訪無家者中有 37.1%感到情緒不穩, 而受訪者只有 24%接受精神科覆診。以上資料顯示, 無家者人口明顯有所增長, 近四成無家者情緒不穩, 而當中僅有約兩成接受精神科治療, 沒有接受治療的精神困擾必定會增加他們重回正常生活的困難。

無家者和精神疾病有什麼聯繫?

不少人問,到底是因為一個人無家引致有精神病?還是一個人因為有精神病引致無家。不少研究指出,無家可歸與精神疾病之間的聯繫是一種複雜的雙向關係。

研究顯示,無家可歸可視為創傷經歷,會影響一個人的精神狀況。可想像,當一個人長期住在惡劣的環境,因缺乏基本生活需要及與家人沒有正常的聯繫,會經常面對生活上的困難和壓力,包括睡眠不足、飢餓、寒冷、社交孤立及暴力威脅等,這種種可引致精神壓力過大而得不到紓解,容易引發情緒精神問題。

另一方面,精神健康問題也可能成為無家可歸的風險因素,例如嚴重的抑鬱症、精神病、成癮或輕度認知障礙等,可導致個人失去工作和住所,進而變得無家可歸。亦有些精神病患者因缺乏家人照顧或與家人關係惡劣,令他們寧願選擇離家作無家者的生活。

而精神疾病和無家可歸的結合還可能導致其他因素,例如酗酒、吸毒及暴力等,亦可增加精神健康與無家可歸之間的聯繫。總的來說,無家可歸和精神健康之間有很大的相互關係,在幫助無家者時,需要綜合考慮和應對。

盡快「上屋」是徹底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般相信,無家者很多的問題可以透過「住屋」而得到解決。事實上,假如我們只是貿貿然將無家者,特別是一些已作無家者多年的人士,把他們從熟悉的社群「街友」中抽離出來,把他們獨自安排「上樓」,會令一些無家者感到很孤單和難適應,因他們大多也沒有再和家人聯繫了,故街友是他們唯一的群體。故此,我們必須要考慮這一點,在有需要時要幫助無家者重建與家人、朋友及社群等的關係,才可幫助他們在上樓後能重新適應獨自居住的生活,否則他們當中有一些會選擇「再露宿」的可能。

在HK01《「無家者」是社會一份子 應享有「自己人」待遇》一文中,從事關顧無家者工作多年的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吳衛東甚至進一步指出,無家者不一定要「上樓」,關鍵是建立對自己的信念。對於一些無家者上樓後「再露宿」,吳衛東指出,每個人都需要朋友,有些無家者可能因曾有案底、吸過毒,不容易結交新朋友。因此,他們與其獨自面對冷冰冰的四壁,情願回到原本的地方再露宿,起碼有些已建立關係的街友。另外,吳衛東指出,工作可幫助無家者建立信心,因他們大多會感到已被社會遺棄了,容易傾向放棄自己,故他們需要有人扶持,重新投入社會正軌。而「社協」亦會統籌無家者建立足球隊及無家者維修隊等,令他們感到可以是對社會有建設的一群。曾是無家者後來成為社區組織協會維修隊的義工指出,如果無家者能建立起信心,成為社會有用的一份子,就更能相信社會會重新接納他們。

而在《家在街:香港自建社區》一書,建築設計師黃思琪提到,她曾於2014年至2016年在深水埗通州街橋底進行了兩年實地考察,指出我們應該將露宿者稱作「自建者」,形容他們是街頭自建社區的生活專家,她指出「自建者」其實了解各種街頭處境和狀況,知道如何善用周邊環境特色和資源去搭造自建居所。有些「自建者」甚至為了在街頭生活而又不干擾其他人的生活,發揮了許多智慧建立起自己的臨時居所,例如用綠色的尼龍帆布築起簡單的防雨蓋頂,又如為了用盡空間將睡床作分界線,沿與後方圍欄採用垂直擺放。書中更指出,天橋下的空間「不是無家者(homeless)的社區,是個自建社群(self build community)」。當然,這些觀點會挑戰到社會上不少人士的信念。但當我們想深一層,香港昂貴的樓價及要經過數以年計才能上樓的政策,值得我們反思是否能接受社區中有自建社群的可能。

我們在個人上對無家者可作甚麽?

參與過無家者統計工作的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系助理教授陳紹銘,在《「無家者」是社會一份子 應享有「自己人」待遇》中建議想關心無家者的人士,可先參與一些服侍無家者組織的義工開始,因他們較熟悉無家者的需要,也善於整合資源,有些亦會有培訓給予義工,學習一些要留意的地方。可由參與派飯開始,先做功課多了解無家者的需要,之後可考慮跟他們聊天,但心態上要尊重他們,不要用一種「施捨」或「救世主」的態度去和他們相處,要平等對待他們。當對方願意分享其故事,可虛心聆聽,因對他們來說,分享自己的故事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建立了信任之後,才可談及作出適當幫助的可能,例如一些住房或醫療轉介等。故此,假若我們真的有承擔想幫助無家者,不要心急,要願意花時間與他們建立長期的關係。

譚日新博士
誠信綜合治療中心
臨床心理學家

《人性心聲──心理萬花筒》

作  者:麥基恩醫生
出版日期:2022年7月
編  號:TDW063
國際書號:978-988-77523-9-4
售  價:HK$98 (購書請WhatsApp天道書樓:6898 7466 或登入https://www.tiendao.org.hk/store/)

內容簡介:

這本書的主題是「人的心理」,看目錄便知道所涉獵的範圍廣泛,於世界、社會及日常生活,以至個人身上都容易發現這些心理形態及行為,例如投訴文化、排隊、羊群心理、敵我分明、種族恐懼、說謊、婚外情、父母偏心、後悔、失望、感恩等等。但是大多時候,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許,沒有時間作深入的探究吧!是次,作者以淺白的文字論述各個主題,令讀者容易明白內容及掌握要點。作者以其對心理學的知識及豐富精神醫學經驗,加上博覽相關研究報告及參考專家意見,對應社會現象及個人行為作出剖析,寫成這本《人性心聲──心理萬花筒》。

人的心理相當複雜,仔細考究出來的學問非常有價值和意義──能夠使人快樂。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別人的言語行為背後的動機,便能夠多給體諒,減少磨擦、紛爭。當人與人之間建立起包容、和睦的互動關係,生活便健康、愉快得多。這是作者對本書的期許、對讀者的祝福。

(作者溫馨提示:切勿隨意把相關內文指向別人,特別是在不太了解前因後果及環境情況之下。)

作者簡介:

執業精神科專科醫生,多年來投入教會事奉,又致力推廣精神健康、健康婚姻關係。關注大眾情緒問題,過去十多年主理環球天道傳基協會「與情緒共舞」講座,並著有多本關於情緒心理的書籍;也有以婚姻、情性為題的著作;又於報章及網上撰寫醫學、心理、情緒及情與性等專欄。曾任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榮譽教授,現在部分時間兼任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又是現任香港心理衛生會副會長、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董事、中華基督教禮賢會長老、太平紳士;2011年榮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銅紫荊星章」。

推介文:

人是情緒化的動物,中國人說:人有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人的一生,基本上離不開這些情緒。所謂「心理健康」,不在於「擺脫」或「去掉」這些情緒,乃在於不受它們的羈絆或轄制,不成為它們的奴隸。讓我打個譬喻:「七情」就好像七匹馬;心理健康的人仍然有「七情」,但不是任由它們像七匹野馬般把人胡亂拖行,人要像個受過訓練的騎師,能夠好好策騎這七匹馬,使之帶他去到目的地。

麥基恩醫生不單是位資深的精神科醫生,也是一位很人性化、情理通達的長輩。他撰寫的這本《人性心聲-心理萬花筒》,深入淺出帶出後工業社會及現代科技帶來種種的精神健康課題。不論是兒童抑或年輕人,以至中、老年人都承受著一定的壓力,以致「七情」受到相當程度的困擾。這書本不單令我們「認識」問題,更加學到應對和舒緩的方法。

吳思源先生
愛百合牧養總監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出版部顧問

《人性心聲──心理萬花筒》這本小品深入淺出地闡釋了好些社會心理學的概念,不含批判,如實引述了不少著名的心理學研究實驗結果,閱讀起來簡單明快、容易消化吸收。這書亦提出了在個人層面上,思想模式如何影響一個人的情緒健康,例如:完美主義就是一個已知的影響精神健康及降低抗逆力的高危因素。相反,感恩的心卻是一個有效的保護因素,能夠促進創傷後的成長。

希望這書能夠廣傳開去,在這後社運及疫情反覆的年代,幫助大眾反思個人及身邊親友在這段時間的經歷;繼而逐漸重整價值觀及核心信念,踏上復和及復康之路。

李詠茜博士
誠信綜合治療中心顧問臨床心理學家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實務副教授

麥醫生憑他豐富的臨床經驗、對時代敏銳的觸角、心理學精闢的灼見、文獻廣博的涉獵,切合時宜地寫成此書。其中對社交媒體、社會運動、社會暴力、假新聞心理學、敵我分明的心理現象等等有深入淺出的分析,最後以聖經真理為依歸。我有幸率先拜讀此書,讀後獲益良多。有感亂世正需要這書如清泉般洗滌心靈,以正視聽;讓讀者洞悉各種心理現象和盲點,希望有助社會重回正軌。

願上帝祝福這書,引導基督徒在主裡化解分歧,合而為一。本書取名《萬花筒》(kaleidoscope),甚有深意。智慧的亮光能把萬千的不同融合,成為一幅幅美麗和諧的圖畫,這就是希臘語字根“kalos”(漂亮)的原意。

張建良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醫學、人生、福》

作者 : 香港基督徒醫生及牙醫團契

定價:$90.00 (購書請WhatsApp天道書樓:6898 7466 或 登入網站:https://www.tiendao.org.hk/store/

出版及發行:環球天道傳基協會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年5月

產品編號:TDW069

書籍介紹:

由執業基督徒醫生及牙醫撰文,主要分享醫學資訊、職場見聞體會、與病人的互動,以及個人信仰反思;鼓勵讀者思想生命及關注身、心、社、靈的需要。從醫者與病人的溝通、接觸,發現強大的生命力;見證基督對人的愛,並賜人生命亮光,帶來盼望。作者們期望藉著其信仰分享,讓人認識賜人福氣和盼望的神;通過解答常見的醫學問題,他們又希望幫助讀者增進醫學知識,同時鼓勵人以樂觀積極的態度面對疾病。總括而言,《醫學‧人生‧福》所記載的故事隱藏了一班基督徒醫生對病人的終極關懷和醫治。本書是「醫學人生」系列叢書最後一冊,前面六冊是《愛》、《信》、《望》、《真》、《善》、《美》。多年來甚受病人、讀者歡迎。       

作者簡介:

香港基督徒醫生及牙醫團契The Christian Medical and Dental Fellowship of Hong Kong(簡稱CMDF)於一九七六年九月正式成立。由基督徒醫生及牙醫組成,藉著對神的信及從神而來的愛,在社會作見證。

CMDF的目標包括──各成員藉著團契分享和禱告彼此建立。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要面對各種的醫療問題,特別在道德和倫理的爭議上,建立清晰的基督徒立場。鼓勵基督徒醫生及牙醫在本地及外地傳福音,與基督徒護士及其他醫療人員合作,向其他同事及病人傳福音。以生命影響生命,以耶穌基督的心為心去服侍,讓我們一起見證神的榮耀。

分解即棄遮袋

新聞圖片

12款遮袋含難降解塑膠聚乙烯 部分印「可完全分解」 環團批評缺管制

近年可降解塑膠產品愈來愈多,亦廣泛應用於即棄餐具、雨遮袋等。有環團從不同場所蒐集12款遮袋樣本,其中一半印有循環回收標誌,部分亦印有「可完全分解」字樣,惟經化驗後所有樣本均含難以降解的傳統塑膠物料聚乙烯(PE);且多個「綠在區區」回收站對「可降解塑膠物料」的回收標準不一。

資料來源: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3480549/

*** 鄧允明博士回應 ***

關於塑膠廢棄物的問題多年來仍沒有解決。根據環境保護署去年(2022)12月發表的「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2021年統計數字」顯示,2021年棄置堆填區的都市固體廢物總量達415萬公,比2020年多了接近5%。這415萬公噸都市固體廢物中,有21%是塑膠廢物,即全年87萬公噸(每日平均2,388公噸),比2020年還要多兩萬公噸。

這些塑膠廢棄物之中,有不少即棄遮袋。每逢下雨天,商場或公共場所裡裡外外的垃圾桶堆滿即棄遮袋。大部分人用即棄遮袋是貪圖方便,兼且免費;場所方面,就為了更容易管理及易於保持地方乾爽,所以選用即棄遮袋。有環保組織在2017年根據環境保護署上一年度的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推算,香港每年共有1,400萬個遮袋被棄置。

有環保團體從不同場所收集了12款遮袋樣本,其中一半印有循環回收標誌,部分亦印有「可完全分解」字樣。惟經化驗後,所有樣本均含難以降解的傳統塑膠物料聚乙烯(PE)。真正可以被生物分解的塑膠袋,理應不會含有PE、PP、PS、PVC等塑膠原料。

自然分解常用的塑膠袋需要450年以上,甚至1,000年時間。一般可降解的塑料利用生物分解的方法,甚至利用細菌來分解,亦有用光來分解。真正可以被物分解的塑膠袋以玉米、小麥、馬鈴薯或稻稈、麥稈等有機物製成,經過發酵產生乳酸,再經過化學合成,製成生物塑膠後,再生產塑膠袋。這些塑膠袋可以被微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而不會危害環境。國外有通過添加某些細菌來提高生物強化的生物降解過程而提高速度來降解一般塑膠袋的革新技術,但是仍未普遍。

可持續發展委員會2021年展開的《管制即棄塑膠公眾參與》文件中指出,「可降解」塑膠能否完全降解取決於多項因素,包括可降解塑膠中的添加劑類型、物料厚度,更重要是棄置環境之中是否存在有利降解的條件等;塑膠袋、即棄遮袋也不例外。光降解塑膠是指被陽光照射後,能發生降解的塑膠。其弊處是製品一旦埋藏在土壤中或被遮蔽在暗處,失去光照,降解能力則停止。因此,降解過程有很大程度受環境條件影響。

將可降解的塑料與傳統塑料混合的即棄遮袋會影響整批塑膠袋再造的質量,降低回收價值,甚至不能回收;因為這些回收塑料會堵塞再造設施和機器。若隨意將可降解塑膠標籤印在即棄遮袋上,回收過程會造成不便。不可降解遮袋又不能完全分解,亦有誤導成分;政府應盡早訂定規管「可降解」塑膠標準,並且確立相關收集系統及處理設施。有關部門要嚴格規範商品說明條例,免除含有誤導性的可降解塑膠標籤。

除了即棄遮袋外,商場或公共處所可考慮採用雨傘除水器。現在的除水器較初期的設計除水時間快很多,但仍需要成本添置足夠的除水器應用,而且沒有公德心的人常常粗暴使用以致損壞設備(也許同時損壞雨傘)。所以重點是廣大的市民應有環保意識,重用及減少採用,甚至不用即棄塑膠遮袋。

保羅在羅馬書第八章19至22節這樣寫:「受造之物熱切期待,熱切等候神的眾子顯現出來。這是因為受造之物受制於虛空(並不是心甘情願,而是由於使之受制的神),盼望連受造之物自己也會從朽壞奴役裡得到釋放,進入自由,得享神兒女的榮耀。我們知道,所有受造之物至今都在一起呻吟,一起忍受臨產的陣痛。」當人在罪惡中,不按照神的心意愛護大地,就會帶來環境污染。人活在罪惡污染的世界當中,卻責怪神為甚麼容許生態災難發生!其實這是人帶來的結果,不但使大地受污染,也選擇在罪惡中生活,受到苦難。但神是充滿憐憫的神,甚至連天地間的受造物都知道神的憐憫,大地都在等候和盼望神的作為。「神啊,感謝祢,因為祢仍然是萬有的主宰,我們仍有盼望。」

鄧允明博士
英國特許水務及環境管理學會會員(MCIWEM)
英國特許環境師(CEnv )

戰爭中對平民的暴行

在戰爭中,無論是被攻佔的地區或受保護的地方,當地無辜及無助的居民很多時受到不合理的對待,包括暴力行為。理論上,士兵出現是要保護當地居民的安全及維持社會秩序,避免罪案發生。為何這些部隊會作出傷害平民的事呢?

有些研究認為,出現針對平民的暴力行為有以下因素:

一、顯示權力:即是以暴力對付民眾,顯示出自己有權操控他們的生命。

二、殺一儆百的戰爭策略:以暴力手段令其屈服及順從,不作反抗。

三、報復自己所受的傷害:藉著暴力發洩自己的憤怒及對戰爭的不安情緒。

四、軍隊中的群體壓力:在嚴峻的軍事行動中,士兵會不期然隨從同伴的暴力行為,或者絕對服從上司的指令,並沒有道德上的醒覺。

五、分不清楚對不合作的人施行懲罰與使用暴力的分別與界限。

英國David Keen教授根據非洲塞拉利昂(Sierra Leone)於1991年的內戰,寫了一份工作報告,解釋為何士兵對平民作出暴力行為。首先,暴力主要發生在南面接近利比里亞(叛軍發源地)的區域;而參與叛軍的人大多數是缺乏公民權利、公義心及食物保障的人。相對而言,當時的政府極度貪腐及管理不善,出現嚴重貧富懸殊,導致整體社會經濟衰落。因此,軍隊在攻佔一個地方以後,若利用暴力來奪取經濟物資,乃是相當有效及快捷的方法。此外,由於叛軍往往是烏合之眾,沒有包括人道主義的訓練,故此很容易使用暴力對待他人。不過,確實有少數軍人是害群之馬或在戰爭的壓力下精神上出問題,有衝動使用暴力,甚至有虐待的心態,刻意令無辜者產生痛楚及羞辱。

聖經也有記載以色列人曾經對敵軍及其人民施行暴力羞辱,就是割去他們(男性)的包皮。因為所有猶太男人自小因為宗教原因已接受了這種「割禮」。舊約撒母耳記上第十八章25至27節記述,掃羅王要求大衛拿取一百個非利士人的「包皮」,作為迎娶他的女兒的聘禮。其實掃羅王希望大衛因此被殺,結果大衛卻獲得成功。

麥基恩醫生

難民急需的精神健康服務

被迫離開家園的難民肯定已經經歷了各種心理壓力及精神創傷。當抵達收容國,入住難民營的時候,更有適應新生活的壓力及難處。假若早已患有精神障礙,例如焦慮症、憂鬱症、思覺失調等,病情加深或復發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可惜在難民營中,專業精神衛生工作者並不多見,更沒有特別服務兒童及青少年的人員。為此聯合國難民署(UNHCR)針對有需要的難民社區,培訓及支持志願者去提供相關服務。聯合國難民署的網頁強調五方面的需要:

一、把難民列入收容國的醫療制度:培訓醫護人員,去認識及處理難民中的優先精神問題。

二、提供適當服務:與難民社區合作,提供合適的心理健康及社會心理支援服務,而且配合性別、年齡、宗教及種族背景不同的人士需要;例如舉辦體育運動、電腦及語言課程,使難民較容易適應壓力。

三、保護兒童:藉著個人、家庭及小組干預,包括娛樂及生活技能活動,讓難民兒童得到最佳的支援。此外,家長及照顧者也須培訓,學習處理兒童的情緒及行為問題。

四、預防性別猜疑的暴力行為,例如臨床處理強姦事件,並把受害者連繫到有關服務。

五、透過教育去促進社會融合及作有效的情緒管理,包括為兒童培養健康的人際關係。

除了聯合國難民署,其他救援機構(例如英國的難民議會(Refugee Council)、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世界衛生組織(WHO)等)也有特別處理難民精神創傷的服務,包括個別輔導、危機處理、為難民發聲等。

舊約聖經記載亞伯拉罕善待外來人士(創世記第十八章1至15節),上主在以色列人出埃及時吩咐他們:「與你們一起寄居的外人,要看他像你們中間的本地人一樣;你要愛他好像愛自己,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曾作過寄居的人;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利未記19章34節)另外,「每三年之末,你要把那一年的全部出產的十分之一取出來,積存在你的城裡;這樣,利未人以及在你城裡的寄居者和孤兒寡婦,就可以來,吃得飽足」(申命記第十四章28至29節上)。

麥基恩醫生

曠日持久難民綜合症

難民因為各種原因而必須置身在原籍國領域之外,不願或不能返回原籍國或受該國保護。近年引發難民潮的主要元兇是連綿不絕的戰爭(兩國開戰或本國內戰)。根據聯合國難民署(UNHCR)的報告指出,全世界目前須要關懷的難民超過一億人,分布在各大洲。一般來說,接收難民的國家會安排難民居住在本國的難民營及其他集中收留的地方;然後根據其個人或家庭的特殊狀況,再分配到國內其他地方或家庭。經過一段時間,待其祖國的環境改善後,他們便可以返回家鄉。可惜有不少難民已停留在異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不能回鄉,又未能入籍接收地。因此,他們的基本經濟、社會及心理需要長期得不到滿足,因而產生社會心理上各種問題,稱為「曠日持久難民綜合症」(Protracted Refugee Syndrome)。

聯合國難民署執行委員會的報告顯示,此等長期難民似乎生活在一個靜止的狀態當中,耗費了生命。雖然他們接收到援助,但是不能享受當地社會各種公民權利。他們沒有收入及資產,沒有權力或發聲權利,並且容易受到不利事件打擊。假若他們的祖國政治紛爭沒完沒了,他們便會滯留外國並延長倚賴外間援助時間,甚至浪費接待國及其他捐贈者的資源。因此,他們在精神及心理上很容易出現困難,甚至產生精神障礙。由於資源有限,贊助隨時間減少,難民情況不單不能解決,而且越來越差,產生很多管理上的問題。曾經在難民營中出現幫派之爭及暴力傷人事件。除此之外,長期照顧難民直接或間接帶給接收國家相當沉重的社會及經濟負擔,引起當地民眾出現「反難民」運動,甚至迫使其政府遣返難民,或將部分難民轉移到其他更貧困的殖民地或國家居住。

聖經中的以色列人也是曾經寄居在埃及的經濟難民。因此,摩西帶領他們出埃及後,教導他們:「不可壓迫寄居的,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作過寄居的,知道寄居者的心情。」(出埃及記第二十三章9節)「如果有外人在你們的地方,與你們一起寄居,你們不可欺負他。與你們一起寄居的外人,要看他像你們中間的本地人一樣;你要愛他好像愛自己,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曾作過寄居的人;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利未記第十九章33至34節)

麥基恩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