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解即棄遮袋

新聞圖片

12款遮袋含難降解塑膠聚乙烯 部分印「可完全分解」 環團批評缺管制

近年可降解塑膠產品愈來愈多,亦廣泛應用於即棄餐具、雨遮袋等。有環團從不同場所蒐集12款遮袋樣本,其中一半印有循環回收標誌,部分亦印有「可完全分解」字樣,惟經化驗後所有樣本均含難以降解的傳統塑膠物料聚乙烯(PE);且多個「綠在區區」回收站對「可降解塑膠物料」的回收標準不一。

資料來源: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3480549/

*** 鄧允明博士回應 ***

關於塑膠廢棄物的問題多年來仍沒有解決。根據環境保護署去年(2022)12月發表的「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2021年統計數字」顯示,2021年棄置堆填區的都市固體廢物總量達415萬公,比2020年多了接近5%。這415萬公噸都市固體廢物中,有21%是塑膠廢物,即全年87萬公噸(每日平均2,388公噸),比2020年還要多兩萬公噸。

這些塑膠廢棄物之中,有不少即棄遮袋。每逢下雨天,商場或公共場所裡裡外外的垃圾桶堆滿即棄遮袋。大部分人用即棄遮袋是貪圖方便,兼且免費;場所方面,就為了更容易管理及易於保持地方乾爽,所以選用即棄遮袋。有環保組織在2017年根據環境保護署上一年度的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推算,香港每年共有1,400萬個遮袋被棄置。

有環保團體從不同場所收集了12款遮袋樣本,其中一半印有循環回收標誌,部分亦印有「可完全分解」字樣。惟經化驗後,所有樣本均含難以降解的傳統塑膠物料聚乙烯(PE)。真正可以被生物分解的塑膠袋,理應不會含有PE、PP、PS、PVC等塑膠原料。

自然分解常用的塑膠袋需要450年以上,甚至1,000年時間。一般可降解的塑料利用生物分解的方法,甚至利用細菌來分解,亦有用光來分解。真正可以被物分解的塑膠袋以玉米、小麥、馬鈴薯或稻稈、麥稈等有機物製成,經過發酵產生乳酸,再經過化學合成,製成生物塑膠後,再生產塑膠袋。這些塑膠袋可以被微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而不會危害環境。國外有通過添加某些細菌來提高生物強化的生物降解過程而提高速度來降解一般塑膠袋的革新技術,但是仍未普遍。

可持續發展委員會2021年展開的《管制即棄塑膠公眾參與》文件中指出,「可降解」塑膠能否完全降解取決於多項因素,包括可降解塑膠中的添加劑類型、物料厚度,更重要是棄置環境之中是否存在有利降解的條件等;塑膠袋、即棄遮袋也不例外。光降解塑膠是指被陽光照射後,能發生降解的塑膠。其弊處是製品一旦埋藏在土壤中或被遮蔽在暗處,失去光照,降解能力則停止。因此,降解過程有很大程度受環境條件影響。

將可降解的塑料與傳統塑料混合的即棄遮袋會影響整批塑膠袋再造的質量,降低回收價值,甚至不能回收;因為這些回收塑料會堵塞再造設施和機器。若隨意將可降解塑膠標籤印在即棄遮袋上,回收過程會造成不便。不可降解遮袋又不能完全分解,亦有誤導成分;政府應盡早訂定規管「可降解」塑膠標準,並且確立相關收集系統及處理設施。有關部門要嚴格規範商品說明條例,免除含有誤導性的可降解塑膠標籤。

除了即棄遮袋外,商場或公共處所可考慮採用雨傘除水器。現在的除水器較初期的設計除水時間快很多,但仍需要成本添置足夠的除水器應用,而且沒有公德心的人常常粗暴使用以致損壞設備(也許同時損壞雨傘)。所以重點是廣大的市民應有環保意識,重用及減少採用,甚至不用即棄塑膠遮袋。

保羅在羅馬書第八章19至22節這樣寫:「受造之物熱切期待,熱切等候神的眾子顯現出來。這是因為受造之物受制於虛空(並不是心甘情願,而是由於使之受制的神),盼望連受造之物自己也會從朽壞奴役裡得到釋放,進入自由,得享神兒女的榮耀。我們知道,所有受造之物至今都在一起呻吟,一起忍受臨產的陣痛。」當人在罪惡中,不按照神的心意愛護大地,就會帶來環境污染。人活在罪惡污染的世界當中,卻責怪神為甚麼容許生態災難發生!其實這是人帶來的結果,不但使大地受污染,也選擇在罪惡中生活,受到苦難。但神是充滿憐憫的神,甚至連天地間的受造物都知道神的憐憫,大地都在等候和盼望神的作為。「神啊,感謝祢,因為祢仍然是萬有的主宰,我們仍有盼望。」

鄧允明博士
英國特許水務及環境管理學會會員(MCIWEM)
英國特許環境師(CEnv )

溫室氣體是人為?

最近,有一位曾與我一同上網課的同學轉寄了一位荷蘭極右政治家蒂埃里·鮑德(Thierry Baude)的影片視頻給我,其言論指控前美國總統奧巴馬,指他在2013年5月16日有關「97%的科學家認為地球暖化是人類造成」的說法是一個謊言的推文。這說法本是基於一位環保人士約翰·庫克(John Cook)經分析12,000篇有關氣候變化或全球變暖的文章後,推論出來的。簡單來說,鮑德認為這些文章中,有大量同意地球暖化,但是沒有提及或只是部分贊成是由人類造成的文章也歸納在認為地球暖化是人類造成的文章之中,因而極度跨大百分比。

姑勿論個別人士的言論如何,根據權威的「跨政府天氣變化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簡寫IPCC )的第四次評估報告(AR4)(IPCC2007)得出的結論:自20世紀中葉以來,觀測到的全球平均溫度升高的大部分原因很可能是由於觀測到的人為溫室氣體濃度增加所致;然後在AR5(IPCC 2014a)中強調,極有可能(確定性>95%)人類影響是自20世紀中葉以來觀察到變暖的主要原因。

IPCC在1988年成立,現有195名成員。其宗旨是對地球氣候變化作出全面綜合性評估,包括氣候變化的原因、潛在的影響和應對的策略,迄今已完成五份評估報告;而目前IPCC正處於第六個評估週期。IPCC的評估報告對一定時期內氣候變化狀況作出基本的判斷,是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權威依據。評估報告每隔六、七年更新一次,其報告極具權威。

人類活動產生溫室氣體,主要由於使用化石燃料、砍伐森林、生產水泥、蓄牧農業、廢物處理、工業生產等等。

煤製石油和天然氣是發電、運輸、供熱和供電的主要能源。鑽探、開採、加工、運輸和分配化石燃料也會釋放溫室氣體。化石燃料的供應和使用約佔人為二氧化碳(CO2)排放量的 80%,其餘20%就是甲烷(CH4)和大量一氧化二氮(N2)排放出來的。

砍伐森林是二氧化碳的第二大來源,由於光合作用,樹木和森林是天然的碳匯,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砍伐森林用於其他土地用途、燃燒或分解樹木會減少碳匯,從質量平衡的角度來看,這等於增加了碳排放。

在全球範圍內,約3.4%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來自水泥工業。當煤和石油焦被用作熟料生產窯爐的燃料時;以及在石灰石煅燒的化學過程中,都會釋放出二氧化碳。

甲烷是在動物的消化道以及動物糞便中產生,牲畜佔人類活動甲烷排放量的30%。

濕地或水稻種植產生了人類活動產生的全球甲烷排放量的大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化肥的使用會增加一氧化二氮的排放。許多礦物和有機肥料和糞肥中所含的氮增強了由土壤中的細菌和其他微生物進行的硝化和反硝化的自然過程。這些過程將一些氮轉化為一氧化二氮。

垃圾堆填沼氣(主要是甲烷)在堆填區生產有機廢物(例如廚餘)的厭氧消化過程中,產生沼氣(甲烷);除非上述兩種情況中的甲烷被捕獲和利用,否則它將釋放到大氣中,不造成溫室氣體。工業創造了許多有特殊用途的壽命長而強烈的溫室氣體,如CFC、HFC、PFC在許多行業中,用作製冷劑、發泡劑、醫藥應用中的促進劑和脫脂溶劑。

鄧允明博士
英國特許水務及環境管理學會會員(MCIWEM)
英國特許環境師(CEnv )

循環經濟之再生自然──土地

循環經濟的第三個原則是「再生自然」。由獲取、製造、浪費的線性經濟轉向循環經濟,從而使我們在經濟、生產過程中保育自然生態,並為自然留下很有為的繁衍空間。

通過將我們的經濟從線性轉向循環,我們將重點從「開採」轉移到「再生」。我們不是不斷退化自然的生態,而是要建立自然的資源。我們開墾、發展農地的時候,要讓大自然的土壤能夠恢復肥沃,增加其生物的多樣性,並將生物物質歸還給土地;過分耕種,便會把它們的土地養分耗盡。

聖經中利末記第二十五章1-7節寫道:「耶和華在西奈山對摩西說:『你要吩咐以色列人,對他們說:「你們到了我賜給你們的那片土地以後,那片土地要安息,這是歸耶和華的安息。六年之內,你要在田地播種;六年之內,你要修剪葡萄園,收藏土地的出產;但是第七年,土地要有完全安息的安息,這是歸耶和華的安息;你不可在田地播種,也不可修剪葡萄園。收割後自然長出來的莊稼,你不可收割;沒有修剪的葡萄樹結出葡萄,你也不可採摘;土地要有安息年。地在安息年的自然出產,是給你們作食物的;就是給你、你的男女奴僕、雇工,以及你那些寄居在你權下的暫住者;還有你的家畜、你那片土地上的野獸,都要以地的一切出產為食物。」』」

幾千年前,神已經教導了我們應該如何使用土地。土地也要和人一樣,要守聖安息日,人不可窮黷地使用,亦要顧及生態平衡。

自然界中沒有浪費,當一片葉子從樹上掉下來,它會餵養森林。數十億年來,自然系統已經自我再生,沒有廢物。若讓生產經濟模式仿效自然系統,物料(包括能源)走向永續再生模式,碳排放問題便可迎刃而解。有人說,廢物是物質放在不適當的地方,廢物是人類的發明;亦有人說,當人類開始農耕,開懇土地,生態環境問題便開始衍生。這些說法形容得十分貼切。

Natura & Co.是南美最大的化妝品公司,是一個企業再生自然的事例。它生產各種各樣的產品,包括肥皂、面霜和洗髮水等,依賴於亞馬遜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植物衍生成分)作為原料和材料,以及土著社區的「生物智慧」。它的主要商業模式的一個關鍵要素是「立林」經濟概念。簡單來說,這意味著一棵活的樹,比砍伐了的樹具有更多的經濟價值。這一理念保護了超過200萬公頃的亞馬遜雨林,造福大地。Natura有一個目標,就是到2030年將受保護亞馬遜雨林的土地面積增加到300萬公頃,十分值得表揚。

另一個轉向自然再生經濟的重點是食品工業。我們今天生產糧食的方式是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重要因素。食品工業過於依賴合成肥料、殺蟲劑、化石燃料、淡水和其他有限的資源,這是污染和破壞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的來源。改善土壤健康,除了幫助恢復自然碳循環之外,健康的土壤還能更好地保持水分,減少乾旱,並能夠更好地吸收水分,降低洪水的風險。依賴和建立吸收而不是釋放碳的健康土壤,又可以減少糧食生產中的溫室氣體排放。

應對氣候變化僅靠可再生能源,估計只能解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一半多些。其餘便是來自我們怎樣製造和使用各樣產品、食品,以及管理土地的方式。這就是循環經濟的可用武之地。通過採用循環經濟的第三個原則「再生自然」,我們可以改變我們的優先事項。我們的重點不單只是減少對環境的危害,也要注重如何積極改善環境。如果經濟遵照循環的原則,我們做得越多,收益就越大。

鄧允明博士
英國特許水務及環境管理學會會員(MCIWEM)
英國特許環境師(CEnv )

綠色循環經濟

減慢全球暖化,世界各地的政策討論和提議的路線圖主要集中在提高能源效率及部署使用低碳能源和再生能源。我個人認為要減少碳排放,還可以做得更多。在供應方面,需要開發和部署新的工業生產工藝,轉向非化石原料和燃料,並使用碳捕獲和儲存,以抵消任何剩餘的排放。在需求方面,我們可以更好地利用已經生產的材料,從而減少我們對新產品的需求。「循環經濟」的概念恰好提供了這方面的需要,通過再循環等策略,可以大量減少使用新造的材料、減少生產中的浪費、輕量化產品的結構、延長產品壽命,甚至部署新的商業模式,例如共享交通工具、使用可循環再用的組合建築物等。

傳統的線性經濟(Linear Economy)模式,是「從搖籃到墳墓」。原物料經大量生產和消耗造成產品以供使用,產品生命週期結束,就會成為廢棄物被丟棄或焚化。但是,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是「從搖籃到搖籃」的閉環經濟模式。原物料生產的產品可以恢復、再生、重用,透過循環工業讓資源再次被運用,又或者透過生物循環工程使原料生物分解,而不會造成大量廢棄物,加重我們居住環境的負擔。

另外,「材料效率」亦是產業脫碳的一個法門,正如能源效率討論轉變能源系統一樣。轉變慣常採用物料,而使用低碳材料並循環運用的經濟脈衝,可以大量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著力應對脫碳材料生產的技術挑戰,並控製成本實現與低碳經濟相適應的產業基礎,也可以幫助減低全球暖化的速度。

在循環經濟中,我們首先停止產生廢物,使經濟活動與有限資源的消耗脫鈎。這是一個有彈性的系統,對人和環境都有好處。循環經濟基於三個由設計驅動的原則:

一、消除浪費和污染

循環經濟的首要原則是消除浪費和污染。因為我們的地球資源有限,不能長期消耗和破壞。

二、以最高價值流通產品和材料

將材料保留在使用中,無論是作為產品,還是在不再使用時,也作為組件或原材料作備用。這樣便不會浪費任何東西,並保留產品和材料的內在價值。產品和材料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保持流通,包括技術週期和生物循環。

三、再生自然

通過從線性經濟轉變為循環經濟,我們支持環境回復上主創造的自然過程,並為生生不息、美好的自然繁榮留下更多空間。人與自然萬物相倚賴,若然人類破壞自然,最終都是禍及自己。

在生活上我們都可以實行「循環經濟」,試想想:如果我們能夠把破爛的物件修好再用,而避免購買全新的東西,而人人都這樣做,對地球環境會有很大的幫助。譬如一張木椅復俢重用,不再用新的木椅,便可減少砍伐木材,更多樹林便能得以保留,從而舒緩氣候暖化的情況。

「神看他所造的一切都很好。」創 1:31上

鄧允明博士
英國特許水務及環境管理學會會員(MCIWEM)
英國特許環境師(CEnv )

碳管理

企業為了防止全球氣候變暖的目的和要求,必須在其業務過程中,盡量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企業需要一個有系統的減碳排放管理方法。碳管理就是指這一種有系統的管理方法,目的是為了獲得減碳排放戰略上的優勢。碳管理可以幫助組織專注於實現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和化石燃料使用的目標。

「碳強度」概念對於碳管理十分重要,因為在減少碳排放之餘,企業仍要保持生產的業績,生產的「碳強度」要保持低水平。對於國家或地區而言,「碳強度」是指單位國民生產總值(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但對於一間公司,碳強度是指該公司在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總量除以該公司收益而計算出來;該數值用於衡量一間公司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與該等排放量所產生銷售業績的比率。一般情況下,碳強度指標是隨著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而下降的。

計算企業的碳排放,在碳管理上一般採用溫室氣體核算體系(GHG Protocol)的核算標準;根據源頭,排放分成三個範圍:範圍一、生產過程中,直接排放;範圍二、所購能源的間接排放;範圍三、源自企業價值鏈上、下游的活動,如物流、運輸、投資,以至機構宣傳活動等等。

要成功達成優良的碳管理目標,管理人必須了解企業活動,並知道溫室氣體如何及在何處產生和排放;以便企業能在操作上和財務上以可持續的方式獲得最大限度減少所有相關的碳排放。它從內部活動及所有相連的活動,到組織生產或服務的一切消耗及所需而導致的碳排放,都要計算在內。最後將所得的碳數據分析並理解,融會貫通,運籌帷幄。

理解碳管理有四個關鍵點:其一是測量企業活動的碳足,通過它了解碳排放產生的方式和地點;其二是尋求減少碳足跡的緩解措施;其三就是成本效益;最後將措施嵌入業務戰略內,並覆蓋整個企業的價值鏈。碳管理要有框架,碳管理框架為企業提供循序漸進的方法。根據業務性質或運營特點,企業可按其需要選擇不同的步驟,但是測量、目標設定、減排措施,則為碳管理的基本。

聖經中也有「管理」,在哥林多前書第三章9至10節,使徒保羅寫著:「因為我們是神的同工你們是神的田地,神的建築。我照著神賜給我的恩典,就像一個很有本領的總建築師那樣立好了根基,別人在上面建造。只是各人要注意怎樣在上面建造」,當中的管理原則構造了人與神的關係。神是主人和創造者,人則是管理者及順服者。神讓人成為同工,管理我們生活的一切,包括祂所創造的世界。

鄧允明博士
英國特許水務及環境管理學會會員(MCIWEM)
英國特許環境師(CEnv )

冰川

冰川是長年堆積,起源於高寒陸地;由層層堆疊的結晶冰、積雪及部分的岩石和沉積物等形成,因重力和自身重量的影響下沿斜坡向下移動如同「河川」般的巨大流動固體和液體混合物。冰川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資源,也是地球除海洋以外最大的天然水庫,七大洲都有冰川存在。

冰川有兩種,就是山冰川及大陸冰川。受重力作用而移動的冰川稱為「山嶽冰川」或「谷冰川」,世界最大的山嶽冰川位於中國青藏高原上;受冰層相互之間的壓力影響下而移動的冰川則稱為「大陸冰川」或「冰帽」。這種冰川覆蓋著龐大的地面,地球上最大的大陸冰川是南極洲。冰川從冰蓋中心向四周流動,最後流到海洋中崩解。不幸地,南極洲的平均冰蓋面積,隨著地球暖化而不斷縮小。

溫室效應在高緯度及高海拔地區分外明顯,因此地球上的冰川正以駭人的速度消失。冰川的水流入海洋,使海平面上升、令沿海地區遭受海水氾濫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冰川直接流入大海令到巨型冰山增多,但已流入大海浮在水中的冰山,融化後卻不會增加海平面水位。不過高山上的冰川,融解後會流向山腳,形成河流。這些山嶽冰川、冰河,水流量並不穩定,當大量雪時,會造成水災;其餘時間卻造成旱災,加劇了自然災害。冰川亦改變了區域水文(regional hydrology),造成了地區氣候變化。

《自然》雜誌有一篇文章報告*,運用當代高科技的獨立高精度(Spatiotemporal resolution)測量結果,提供了全球完整且一致的冰川質量變化估計。在2000年至2019年期間,冰川每年質量損失為267 ± 16吉噸(gigatonnes),相當於觀測到的海平面上升的21 ± 3%。由冰川質量損失的加速度,解釋了6%到19%觀測到的海平面上升加速度是由冰川融化產生;又確定特別是在過去二十年裡,冰蓋外圍以外的冰川變薄率實際上是翻了一番。這些結果有助地方和區域範圍內的水資源和冰凍圈風險管理,以及全球範圍內的海平面上升緩解措施的設計和適應性政策的制定。

我記起2019年有一則很有趣的相關新聞。當年8月18日,冰島舉行了一場特殊的追悼會,紀念該國因全球氣候變暖而消失的第一座冰川。這座冰川的名字叫「奧克冰川」(Okjokull),位於冰島西部火山附近。受到氣候暖化的影響,奧克冰川冰雪覆蓋面積逐年萎縮,自身重量無法促使冰川移動,因而在2014年,遭冰島氣象局取消它的冰川「地位」。確實有些可悲!我祈望人人都能夠重視全球暖化的情況。

「所以主耶和華這樣說:『看哪!我在錫安放置一塊石頭,是試驗過的石頭,是穩固的基石,寶貴的房角石;信靠的人,必不著急。我要以公平為準繩,以公義為線鉈;冰雹必把謊言的遮蔽沖去,大水必漫過庇護所。』」(以賽亞書第二十八章16-17節)

鄧允明博士
英國特許水務及環境管理學會會員(MCIWEM)
英國特許環境師(CEnv )

*Nature,volume.592,pages726–731(2021)

 

臭氧(二)

這些臭氧是從哪裡來呢?在街上行走,常常看到空氣略帶淺棕色,又有一股辛辣刺激的氣味,一般都是光化學煙霧所造成。所謂的臭氧污染和光化學煙霧是不能分開的,而臭氧就是光化學煙霧的主要成分。它不是直接被排放,而是轉化而成的;例如汽車排放的氮氧化物,只要在陽光輻射及適合的氣象條件下,就可以生成臭氧。地面臭氧污染在許多發達城市中成為普遍現象,近地面大氣的臭氧是污染空氣的其中一樣主要污染物。

大氣中一次污染物是由污染源直接產生的物質。一次污染物中的氮氧化物與碳氫化合物等最為普遍。這些物質經過紫外線照射發生光化學反應,所形成的二次污染物叫做「光化學煙霧」。二次污染物中的臭氧是由碳氫化合物(HC)及氮氧化物(NOx)在陽光下反應而成。光化學煙霧都是高度易反應和氧化的物質,因此光化學煙霧被認為是現代環保的難題。在許多大都市有光化學煙霧,而晴朗、暖和、氣候乾燥,且有大量汽車的城市更容易形成。

近年,發現地面附近大氣中的臭氧濃度有快速增高的趨勢,就令人感到不妙了。粵港澳政府過去20年實施各類減排措施,但粵港澳地區大氣中臭氧的濃度在過去10年仍增加了34%。近期報章報道,環保署聯同科大、中大、理大及城大的學者組成了研究團隊,開展區域性臭氧及光化學煙霧污染的研究計劃,冀找出粵港澳地區臭氧和煙霧污染的排放源、污染傳輸路徑及傳輸演化過程等,以制定針對性減排政策,解決臭氧問題。

若地區氣溫偏高、風速較慢,令臭氧難以流通並不斷累積,各區空氣質素健康指數就會達「甚高」及「嚴重」級別。故此,治理污染物中的臭氧及光化學煙霧污染極為重要。環保署計劃在港不同區域架設儀器和監察平台,全面監測揮發性有機物的成分和變化,又在多個監測站利用雷達監測大氣中的風、臭氧及顆粒物的垂直分布變化特徵;在粵港澳海陸空多個地點作全方位空氣測量,並在已成立的新實驗室分析有機物成分、源頭及區域分布,以找出形成臭氧的主要污染物,再利用先進光化學模型綜合分析監測結果,以評估不同臭氧和煙霧污染控制策略的影響。

目前,對於臭氧的正面作用以及人類應該採取哪些措施保護臭氧層?世人已達成共識,並做了許多工作。但是,對於臭氧層的負面作用,我們雖然已有認識,但過往除了進行大氣監測和空氣污染預報外,還沒有切實可行的方法決解問題。期望今次環保署及學者研究團隊能夠找出污染源頭,並針對它作出改善,造福粵港澳地區社會。

從臭氧的性質來看,它既可助人,又會害人;它既是神賜予大地的一把保護傘,卻又有毒性。敬虔的信徒心裡都有神豐盛的慈愛和憐恤,卻又活在充滿罪惡的世界當中,言行常違背神的旨意,偏行己路。讓我們都能夠謙卑來到神面前,認罪悔改。求神按著主耶穌基督應許世人之恩典,赦免我們的過犯,潔淨我們的內心。阿們!

「神說:『眾水之間要有穹蒼,把水和水分開!』事就這樣成了。神造了穹蒼,把穹蒼以下的水和穹蒼以上的水分開了。神稱穹蒼為天。有晚上,有早晨;這是第二日。」(創世記第一章6至8) 

鄧允明博士
英國特許水務及環境管理學會會員(MCIWEM)
英國特許環境師(CEnv )

臭氧(一)

臭氧(O3)是氧氣(O2)的同素異形體。氧氣是無色無味,在常溫下,臭氧卻是一種有特殊臭味的淡藍色氣體。因此,叫做「臭」氧。臭氧主要存在於距離地面約20公里的大氣中對流層和平流層之間的同溫層下面的臭氧層中。在常溫及常壓下,穩定性較差,可自行分解為氧氣。臭氧是地球大氣中一種微量氣體,大氣臭氧層的臭氧是由氧分子在太陽紫外線輻射和閃電作用下,部分分解的氧原子與氧分子結合而成的,臭氧含有3個氧原子。

大氣中臭氧層收了大部分從太陽而來的波長短的射線,包括絕大部分波長短於0.29微米的紫外線,使動植物免受危害,對地球內的生物起了保護作用。大氣臭氧層是人類生存的地球所需要的,還有少部分的臭氧分子徘徊在近地面,仍能對阻擋紫外線有一定作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人類在工業上,大量使用氟氯碳化物(Chlorofluorocarbons,簡稱CFCs),使臭氧層的臭氧日漸稀薄,乃至臭氧層空洞,危害地球。國際間在1985年訂立《蒙特利爾議定書》,嚴禁使用氟氯碳化物及破壞臭氧層的氣體,問題才得到緩解。

臭氧溶於水後,就會成為一種強氧化劑,可以殺死活細胞。臭氧可以用來消毒、殺菌、保鮮,其消毒能力比氯大幾百倍,甚至一、兩千倍。臭氧的殺菌能力還不受酸鹼(ph)值變化和氨影響。在處理飲用水時,可以用來消毒滅菌,並且不會有任何有害的殘留物質。香港的牛潭尾濾水廠及大埔濾水廠也有用臭氧來消毒食水。臭氧可以用在病房或者手術室,用來消毒空氣、醫用器械,以及治療口腔疾病等。在食品生產工序上,使用臭氧機可以進行高效消毒,同時還可以對生產車間的空氣進行消毒淨化,保證生產環境衞生。在農業領域,可以使用臭氧來殺蟲。

因此,臭氧給人的印象似乎好多於壞。其實不是這樣,如果大氣中的臭氧,尤其是地面附近的大氣中的臭氧濃度過高時,對人類來說反而是禍害。低濃度臭氧並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但是高濃度的臭氧對人體造成的危害卻不容忽視。如果長期接觸高濃度的臭氧,便會引起永久性心臟障礙。由於臭氧具有很強氧化性,可以用於農業殺蟲,但對人體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吸入臭氧氣體,會對人的肺部造成急性危害,比如肺氣腫、哮喘等。臭氧雖然會抵擋紫外線對地球生物的侵害,但是臭氧本身又會破壞人體皮膚中的維生素E,從而導致人的皮膚起皺、出現黑斑等現象。

臭氧是一種有毒氣體,大量吸入會造成皮膚神經中毒,容易出現頭暈、頭痛、視力下降、記憶力衰退等症狀。臭氧會破壞人體的免疫機能,從而誘發淋巴細胞染色體病變,加速人體衰老,並且會導致孕婦孕育出畸形嬰兒。臭氧超過一定濃度,除對人體有一定毒害外,對某些植物生長也有一定危害。辦公室的影印機的墨粉發熱之時,產生的臭氧及有機廢氣更是一種致癌物質,它會引發各類癌症。臭氧還可以使橡膠製品變脆和產生裂紋。美國環保署認為空氣中臭氧濃度定在0.070ppm以上,便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待續)

「神說:『眾水之間要有穹蒼,把水和水分開!』事就這樣成了。神造了穹蒼,把穹蒼以下的水和穹蒼以上的水分開了。神稱穹蒼為天。有晚上,有早晨;這是第二日。」(創世記第一章6至8) 

鄧允明博士
英國特許水務及環境管理學會會員(MCIWEM)
英國特許環境師(CEnv )

氣候變化與全球海平面上升(二)

沿海地區環境條件好、經濟發達,人口承載力比其他地區高,人口自然相對地多。可是當海水水位上升之後,若遇上風暴潮、海嘯的災害,傷害就更深。根據聯合國海洋地圖集顯示,全球10個最大城市中有8個位於海岸附近。在世界各地沿岸的城市環境中,海平面上升威脅到這些地區的就業和工業所需的基礎設施,例如道路、橋樑、地鐵、供水、石油和天然氣井、發電廠、污水處理廠、垃圾站等等,可見海平面上升要面臨的風險十分高。若風暴潮和天文潮高潮加疊一起時,更令沿海水位急劇暴漲、海水倒灌、惡濤巨浪氾濫成災。

雖然全球海洋水面的大氣壓力相約,但是由於地形因素、侵蝕、陸地沉降等過程、區域洋流、上游防洪截流等因素,在特定位置的海平面的過去或未來都有不同的變化,有可能高過,亦有可能低於全球平均水平位;又因為海水分散的方式不同,或者有人抽取石油和地下水,部分地區面臨的海平面上升速度會比全球其他區域高些或低些。

在印度洋的馬紹爾群島、吐瓦魯、吉里巴斯和馬爾代夫,原處南太平洋的小島,有部分土地已經被海水淹沒。在這些地區失去家園的人無處容身,被迫遷移。預期像這些地區一樣被海水淹沒的地方,將會陸續出現。海平面上升,亦會對沿海生態系統造成壓力。隨著加劇風暴潮和淹水的衝擊,當土地被海水淹沒,農業用地將遭受「鹽害」。鹽分高的海水湧入農田,使沿岸地區難以種植農作物。如果海水滲入地下水之中,更將會影響飲用水和農業用水的品質。

嚴格來說,海平面的相關定義有「全球海平面」、「本地海平面」,以及「相對海平面趨勢」等。「全球海平面」是指所有地球海平面的平均高度;「全球海平面上升」是指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趨勢增加;「本地海平面」是指沿海岸相對於陸地上特定點所測量的水位高度,通常是潮汐站所測量的當地海平面高度;「相對海平面趨勢」則反映了當地海平面隨時間的變化趨勢。這種變化趨勢是諸多沿海數據應用較普遍的,包括沿海測繪、海洋邊界劃分、沿海區域管理、海岸工程等,都會用到這個指標。

全球暖化持續,海平面將快速上升,而且我們無法阻止。海平面若進一步上升,將衝擊沿海居民及我們的生活。然而,若不積極投入減碳,全球升溫與海平面上升速度仍然可能比估算值更快,氣候變遷所造成的威脅就更不能消除。

「神說:『這就是我與你們,與一切跟你們同在有生命的活物所立之約的記號,直到萬代;我把彩虹放在雲彩中,作我與大地立約的記號。』」(創九12-13)

鄧允明博士
英國特許水務及環境管理學會會員(MCIWEM)
英國特許環境師(CEnv )

氣候變化與全球海平面上升(一)

全球暖化不但造成極端的天氣,也造成海水水位上升,淹沒沿海低窪地帶及水平面較低的海島;而海水水位上升又會加劇風暴潮的威力,令颶風的殺傷力更加厲害。

自1880年以來,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了21-24厘米。2021年,全球海平面創下新高,比1993年水平高了9.7厘米,亦成為有衛星記錄(1993年至今)以來最高的年平均水平。在一些海洋盆地,自衛星記錄開始以來,海平面已經上升了15-20厘米。全球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正在加快,從20世紀大部分時間的每年增加1.4毫米,到2006年至2015年每年增加3.6毫米,增加速度是一倍多。海平面上升比預期更嚴重,而且逐漸惡化。

聯合國政府之間的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最近發表的《氣候變遷下的海洋與冰凍圈特別報告》指出,在「一切照舊」的減碳情況(BAU carbon-emission scenario)下,也就是RCP8.5最惡劣的情況,預計21世紀末,全球海平面可能上升84厘米(相對1986-2005年)。即使未來幾十年,世界推動2050年前達至零碳排放,溫室氣體排放量相對較低到本世紀末,全球平均海平面至少上升43厘米(RCP2.6)。值得留意一些環保組織的估算,都比IPCC的評估要高出幾倍。

從上世紀70年代到過去十年左右,全球海平面上升的主要是由於山地冰川和冰蓋融化流入海洋而增加水量,以及隨著海水變暖而熱膨脹兩大原因。另外,導致海平面上升也因著陸地上的水,如在地殼內儲水層、湖泊或水庫、河流、土壤的水分流向海洋所致,但是水的份量比上述兩個因素少很多。

過往各地海平面觀測站綜合計算因上述兩大原因而引至海平面上升程度大致相同。但是在過去近幾十年裡,山地冰川和冰蓋的融化加速,世界冰川監測服務參考其網絡中冰川的十年平均損失增加了五倍,格陵蘭冰蓋的冰損失增加了七倍,南極冰的流失量就幾乎翻了兩番。因此,由於冰川融化(少量來自地下水轉移和其他儲水轉移)導致的海平面上升量幾乎是熱膨脹導致的海平面上升量的兩倍。(待續)

「我要與你們立約:凡有生命的必不再被洪水除滅,再沒有洪水來毀滅大地了。」(創九11)

鄧允明博士
英國特許水務及環境管理學會會員(MCIWEM)
英國特許環境師(CEn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