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為」之錯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引起全球恐慌,而各地政府在處理疫情上,有成有敗。日本橫濱的「鑽石公主號」郵輪事件,更引來很多負面的批評。為何日本政府不提早讓乘客下船?又為何不把船上的人遷移到比較安全,感染機會少的地方呢?

當然實際的原因現在尚未清楚,或者太複雜至永遠不可能知清楚。不過就這樣的事情,使我想起一個「認知偏見」的議題:「不為之」的錯誤(omission bias)。這個心理學的現象就是很多人認為,若做一件事情而產生不良後果,比較不做這件事情而產生同樣後果,前者的心理或道德罪過感覺更為嚴重。這種現象最常見於突發事情,在未有先例可循的有效方法之時最易產生。故此,日本厚生勞動省的官員 可能考慮到若果放旅客下船,會把傳染病散播全國;這樣比不積極作任何干預更不可取,有可能做成更大的罪惡或更大機會受到批評。

對於這種現象,心理學家常用一個情節作為例子,稱為「有軌火車」困惑。內容大致是一輛行駛快速的火車,突然失控超速前行。你在駕駛室裡看見路軌前面有五位鐵路工人正在工作。你打算立刻更換路軌,讓火車走向另一路線,避免死傷。正當你打算這樣做的時候,你突然發現這條新路軌前,也有一位農夫行在上面。在這兩難之間,你會不會轉軌?雖然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但大部份人當下會舉棋不定,選擇不作甚麼行動。主要的心理就是我沒有做甚麼明顯不對的事啊!

我感覺武漢市「封城」行動,也許會有這樣的道德矛盾。怎能肯定這樣做之後,疫情便能受控制而不擴散?因為歷史上似乎未有類似的措施實行過。當然事後孔明,會知道這措施對與不對,甚至會想到其他更佳的方法。但在緊急關頭,上述這種心理認知偏見,往往會妨礙理性的抉擇。故此,一個勇敢、果斷,又願意承擔責任,又有彈性思維,在出現反效果的時候,可以改變決定的主管,就是危機處理成敗的要素。

其實基督教信仰,對犯罪的看法也分兩類:一、做錯的罪(sin of commission),例如:犯十誡;二、不做的罪(sin of omission),例如:雅各書四章十七節所講「知道行善,卻不去行」。兩者皆是罪,無分輕重。

麥基恩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20200302_不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