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性精神病患者與疫苗接種

一直以來,患有重性精神病的人,相比精神健康的人壽命較短,甚至有15至20年之差。原因很多,包括其他身體共病、缺乏經濟支持、濫用煙酒藥物、生活規律不正常等等。社會對他們的歧視及政府對這類病人提供的服務,往往也影響他們求醫心態及得不得到最佳醫治。自從COVID-19爆發以後,不少研究指出因疫症而死亡的人之中,重症精神病患者的比率差不多佔最高的(見《刺針醫學期刊》2021年7月)。其中原因相當複雜,包括他們對這疫情認識不深,對疫苗注射無知或有偏見,不懂得爭取自己個人權益,或未夠認知能力同意接種等等。

可惜,很多國家在實施疫苗接種時期,沒有把重症精神病患者放在優先接種行列。有些國家,如印度認為所有18歲以上的人皆可接種,故無需有優先與否。但根據到印度的「心理健康法律與政策中心」主管Soumitra Pathare 醫生所說,由於疫苗供求失衡,重性精神病患者雖然有同等條件,但在競爭注射中大多會失敗。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早前更認為,重症精神病患者無需接受疫苗注射,幸而當地的精神專科醫生及學者提出反對,終於把這措施改變過來。在美國紐約州,更是全國最早批准疫苗注射的州份,也把重症精神病患者放在優先考慮,但只限於住院的病人。至於那些在家中康復,及無家可歸的流浪精神病人,仍然是被忽略了,但這些身處社區當中的病人,一般對實行家居衞生及個人防疫措施比較模糊,一旦染病更容易把疫情傳開。故有認為不優先考慮從政精神病患者的防疫需要,可能是一種歧視行為。當然社會有其他應該考慮優先注重的群組,例如醫護人員及在院舍中的長者其照顧人員。

至於在疫苗充足或有剩餘的國家,應該把精神病患者放在優先鼓勵及服務名單當中。除了公眾教育以外,也應透過精神病專科的醫護人員,鼓勵及協助重性精神病患者盡早接受注射。那些服務精神病病人的組織及志願團體,也應加入教育病人與家人有關疫苗注射的知識及安全性。

聖經有很多地方提及要照顧有特別需要及邊緣人士。「他為孤兒寡婦伸張正義,又把衣食給寄居的人。」〈申命記10﹕18〉「他必為民間的困苦人申冤,拯救貧窮人,粉碎那欺壓人的。」〈詩篇72﹕4〉耶穌更引用著名的舊約經文,作為他的《拿撒勒宣言》:「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膏我去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去宣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受壓制的得自由,又宣告主悅納人的禧年。」〈路加福音4﹕18-19〉

COVID-19與違禁藥物上癮行為

根據美國疾控中心2020年6月報告指,美國人有13%因為要應付新冠病毒疫情帶來的壓力及情緒問題,開始或增加藥物濫用,因而出現過量服用違禁藥物藥事件的高潮。另外,ODMAP報告則指出,全國在疫情初期的數個月內,這裡嚴重濫藥情況相比一年前增加了18%。而一般觀察是因濫用藥物的頻密度及份量都一起增加。「美國醫學會」在2020年12月份更認為,這種趨勢持續,以致超過40個州分出現「鴉片類」(opioids) 中毒死亡個案增加。非法鴉片藥物最常被濫用的就是「吩坦尼」(fentanyl),比一般「海洛英」藥性更強。這情況在年輕人及非白人中更為嚴重。

其實,COVID-19與濫用違禁藥物死亡的關係相當複雜。基本原因是疫情帶來的壓力,增加了利用酒精及藥物來舒緩壓力的誘因。此外,「美國疾控中心」(2020年9月份)一項分析醫院病人的資料,證明濫用藥物的人較容易感染病毒,及出現嚴重COVID-19病徵,更增加死亡機會。還有,由於疫情爆發引致醫療設施及急救服務不足,不少社區的「藥物濫用診所」減少服務。若獨個兒困在家裡藥物中毒,很多時因缺乏及時解救藥物而死亡。在有些地區,因動用了不少警力來強制執行隔離措施,以致對販賣毒品的撲滅措施比較鬆懈起來,販毒情況因而猖獗。

除了鴉片類藥物濫用增加以外,其他藥品毒物,迷幻藥(例如可卡因)及興奮劑(例如安非他明)的濫用,也增加了,結果帶來了嚴重的精神問題(包括幻覺及妄想),引致意外、暴力及自殺事件出現,增加強制入院的需要。

要應付這種惡劣情況,政府要撥出額外資源投放在精神醫學服務(包括藥物濫用治療),特別是危機服務方面。在疫情期間,電子診症方式應被鼓勵使用,而對這方面的監管條例應該酌量放寬。此外醫療人員的調動也要有彈性,必要時可從其他單位抽調人手應付需要。當然,在全民響應接受新冠疫苗接種之後,盡快解封隔離措施,讓人民回復正常生活,乃是基本對症下藥的方法。在聖經的時代,似乎沒有藥物濫用情況,但對過度飲用酒精(可算是一種藥品)也有警告:「酒能使人狂放,烈酒能使人喧嘩;所有因醉酒而犯錯的,都沒有智慧。」〈箴言20﹕1〉

麥基恩醫生

Covid-19與「第二海嘯」— 創傷後壓力精神障礙

在新冠病毒蔓延的初期,不少政府及醫療部門顯得不知所措。各樣隔離措施引致市民家居及日常生活相當混亂,再加上傳媒對疫情的渲染報道,不少人因而出現各類的心理問題,包括焦慮、驚恐及憂鬱,甚至有自殺的念頭。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推算,每次在災難發生之後(例如多年前的沙士疫症),災區的人約有30-50%會出現這些精神困擾(S Brooks 等人2020)。假如曾經有瀕死(即險些兒喪命)經歷,或眼見親戚朋友染病而死亡,更可能患上比較嚴重的「創傷後壓力精神障礙」(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在疫情嚴峻的國家,PTSD發病率相當普遍,甚至被稱為COVID-19大爆發後的「第二海嘯」(Second Tsunami)(見Dutheli等人2020年四月《心理醫學》期刊)。而在缺乏人力及技術支援的地區,這情況也容易發生在前線醫療者身上,原因是﹕眼見病人失救死亡,感覺無奈、無助甚至內疚。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的疾病診斷及分類手冊(DSM5),PTSD是一個人經歷創傷(通常指有致命危險的)事故後,出現極度不安而影響了日常生活的精神障礙。這病的特徵包括:

(一) 重複、不能自控、有關創傷的騷擾性思想;

(二) 重複夢見(包括惡夢)有關創傷事件而感覺不安;

(三) 間中會重現當時創傷事件的經歷。

(四) 「解離」現象:就是情感與現實分離,自我的認知功能崩潰,生理及情緒的感覺分割起來。

由於這種不適,患病者會逃避與創傷有關連的人與事,因而出現社交及溝通困難,影響了日常功能。但另一方面,PTSD的人凡事非常緊張,常常處在戒備心境當中,因而影響睡眠及專注力。在情緒方面,病患者會有驚慌、羞恥或憤怒感覺,對自己、他人及世界產生負面思想,對原本喜愛的東西沒有興趣或不能感覺愉快;嚴重起來或會把記憶及情緒壓抑下去。

因此,要預防或減低COVID-19帶來這種「海嘯」的影響,政府必須為防止有關新冠病毒,製作準確、正面公共健康教育,並提供足夠的服務,包括精神疾病的醫療服務。目前,尚未有醫治PTSD的特效藥物,故對服藥反應不佳的人,適宜加入心理治療方法。目前,在外國有些醫療中心,正在研究LSD (一款迷幻藥)治療PTSD,據說對「離解」現象特別有效。

提起海嘯,舊約聖經中的詩人認為是受上主所控制:「他一吩咐,狂風就颳起,海中的波浪也高揚。…他使狂風止息,海浪就平靜無聲。」〈詩篇107﹕25,29〉

註:

至於災難的「第一海嘯」(First Tsunami),有認為是指「恐慌症」(panic disorder),因為一般人對突發性的事件之最早心理反應,就是恐懼驚慌,出現心悸、手震、冒汗、作悶、暈眩等身體病徵。

麥基恩醫生

提升COVID-19疫苗注射的「心理擁有權」策略

雖然新冠病毒疫苗的有效性研究提供了愈來愈多的科學證據,更表明COVID-19疫苗注射可以減少社區爆發及不幸患病後之嚴重身體傷害,並且能減少住院(特別是深切治療病室)及死亡的比率。但可惜,全世界有普及注射的國家多個月來各施軟硬之手法,仍然未達至滿意「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之百分比,變種的病毒更不斷出現。除了個人健康問題被醫生確定不宜接種之外,其實當中存有許多社會、心理及其他因素,才導致了這些被稱為「注射躊躇」(vaccine hesitancy)的情況。直至2021年六月為止,在那些有足夠疫苗注射的國家(包括有剩餘疫苗的美國),仍然有大概30%成年人不願意或未決定接受注射(見2021年7月3日Shelburne https://morningconsult.com/global-vaccine-tracking)。

當然,要移除這些疫苗注射之障礙,專家們提出了不少有效的社會心理方法,其中比較簡單的就是善用「提醒」(reminders),而這動作在健康飲食、運動及流感注射上已經證實有用。若能加入一些增強元素,效果應該會更好。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H Dai及她的團隊,進行了兩個連續性隨機控制的研究,看看這類「行為干預」會否提升疫苗接種比率,這研究文章發表在著名的《自然》期刊上(2021年8月2日網上刊登)。當超過90,000參加者接到政府通知,說他們可以前往疫苗注射後的第二天,當中25%人會特別收到一段文字提醒的信息,內容包括:「疫苗現在為你(for you)準備好了。」「請你前往領取(claim) 。」結果發現,這批人的接種率比沒收到這信息的人,在統計上有明顯分別,即增加了6.07%,比對沒收到的3.57%。在第八天的時候,當中六份一人會再收到另一提醒訊息,結果仍有額外作用,特別是對那些尚未決定接種的人。研究人員發現,第一個訊息能夠使接收者更感覺對疫苗注射有「心理擁有權」(Psychological Ownership),因而提升前往接種的比率。他們跟進再發現,注射了第一劑疫苗的人,九成會接受第二劑!雖然對照組別兩個月後的比率會逐漸拉近,但實驗組別能夠較早一些前往注射,對疫情控制也是非常重要。

此外,有部分研究組市民也會特別收到一段針對「疫苗躊躇/誤解」的教育錄影片段,包括對COVID-19的最新資料及疫苗效用,但這似乎沒有額外好處。表面上,今次研究的對象以美國年長白種人為主,但仔細分析發現在其他膚色人民當中,結果也是差不多。當然,作者承認也有其他因素需注意,特別是要有足夠和配套便捷完善的接種中心,以方便普羅市民前往接種。這研究也說明,有關疫苗接種的科學知識,雖然能提升合資格市民對注射疫苗的「興趣」(interests),但卻未能增加他們前往注射的「意圖」(intentions)。

因此提升大眾對注射疫苗的「心理擁有權」的提醒訊息,更能增加他們前往接種。這種提醒訊息的少少動作去提升果效,在心理學上屬於一種「行為輕推」(behavioral nudges)方法。故此,若要使推行措施更能成功,行為心理學上的原則及方法,應加以考慮!

聖經對信徒有很多「提醒」的同時,也警誡信徒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在新約彼得後書1章5-8節如此說:「正因這緣故,你們要多多努力:有了信心,又要增添美德;有了美德,又要增添知識;有了知識,又要增添節制;有了節制,又要增添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增添敬虔;有了敬虔,又要增添弟兄的愛;有了弟兄的愛,還要增添神聖的愛。」

麥基恩醫生

COVID-19對懷孕的影響

近日,醫學證明懷孕婦女接受COVID-19疫苗是安全的,反而孕婦感染了病毒會有可能傳染給胎兒。在疫情爆發以來,醫學研究已經發現病毒感染,會增加孕婦發病率及死亡率、嬰兒早產及出生時體重偏低等問題。根據Parra-Saavedra 及Miranda(2021年8月份《刺針醫學期刊》)的意見,未曾感染的懷孕婦女是面對著很大的挑戰:恐懼感染病毒、擔心個人及胎兒健康、社交隔離、照顧子女及家務的壓力,甚至對醫療服務也缺安全感。在生活受到疫情干擾之下,母親心理健康(特別是焦慮、憂鬱),及擔心胎兒成長可能會受影響,精神壓力比做父親的較大。

可惜,在很多國家及地區,並沒有為孕婦在疫情之下提供特殊服務。假若這些婦女年紀較大、經濟較差、又屬於少數族裔或邊緣群組,會受到更不平等的對待。A Moya等人(2021年6月24日)研究,在哥倫比亞的一個貧窮脆弱、充滿矛盾及社會暴力的區域Tumaco,探討了懷孕母親的精神健康。在8個月的研究,分析了兩組病人(一組在疫情爆發前,另一組在爆發後),同樣發現COVID-19疫情把當地多年來的難民問題及不公平現象擴大了很多,特別增加了作母親的壓力,焦慮和憂鬱,疫情前後的分別更相差達14%-30%。對於那些被迫遷徙、低教育水平、早有精神健康問題等的人,情況更加嚴峻;而糧食短缺也是重要影響母親精神健康的因素。

專家認為,這種情況若不制止,會產生惡性循環,而目前深層次的社會經濟不均等,將會產生深遠而跨世代的不良後果,把禍害延續至下一代。因此,這些國家的立法者及醫療政策設計者,必須針對母嬰健康問題,加以特殊及針對性的照顧,包括對脆弱家庭給予有次序的經濟援助。若非有這樣針對健康及社會問題的視野,單單針對Covid-19疫情的醫學問題將會失敗!

聖經很鼓勵婦女生育,甚至視為祝福:「神賜福給挪亞和他的兒子,對他們說:你們要繁衍增多,充滿大地。…」〈創世記9﹕1〉;「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腹中的胎兒是他的賞賜。」〈詩篇127﹕3〉此外,聖經也保護懷孕的婦女:「如果人彼此鬥爭,撃傷了懷孕的婦人,以致流產,但沒有別的損傷,那傷害他的必須按照婦人的丈夫要求的,和照著審判官斷定的,繳納罰款。如果有別的損傷,你就要以命償命、以眼還眼,…」〈出埃及記21﹕22-25〉

麥基恩醫生

COVID-19對全球健康及功能的影響

自從新冠病毒疫症爆發以來,各地的報導都指出,疫情及其防疫措施,對當地人民的精神健康帶來不少負面的影響。世界著名精神醫學教授Christoph Correll 及其他專家,發起的一個國際性的大型(COH-FIT)研究,記錄了全球六大洲155個國家,超過15萬人的有關資料,並於「世界生物精神醫學會聯盟」的2021年網絡會議上,發表了初步的分析結果。

根據這些資料分析,在全球參與這次研究的人當中,大約有12%曾經歷隔離措施,24.3%曾被診斷患上各類精神障礙。若以區域來分別,亞洲的百分比為最低,有5%曾隔離及6.4%被診斷有病;而歐洲的數字為15%及15.3%。反觀北美及中美地區,雖然只有2%參與者曾被隔離,卻有25.6%的人被診斷患有精神障礙。另一個發現指,自從疫情爆發以來,因擔心感染及其危險性而前往接受醫藥治療的人減少了24%,但感覺無助的人卻在這期間內增加了15%。這狀況很值得憂慮,因為無助感覺,與憂鬱症及自殺行為有直接的關連,假若未能及時或短時間內加以治療,日後可能導致自殺率增加。

不過,根據以色列的Zalsman教授的研究,在2020年的首數個月內,以色列國的人民聯絡「國民危機求助熱線」的人,比較2019年增加了48%。這在統計學上有非常顯著的分別,特別是當以色列全國封城的時段,即是2020年3-4月期間,與自殺有關的熱線求助數字急劇上升。

雖然這些是初步的分析,但這研究已發現COVID-19對人民的生活及健康有嚴重及突發性的改變。根據Correll教授所言,目前情況可能只是冰山一角,精神健康問題的浪潮可能正在醞釀爆發之中。

由此可見,疫情蔓延普及全世界,沒有一個地區能夠獨善其身,所以必須盡快把這COVID-19病毒控制甚至消除,方能解決疫情帶給人類身心靈的困擾。可惜,目前不少國家各自為政,甚至利己損人,以致變種病毒不斷出現,不單把老弱傷殘的人士推至死亡邊緣,而年青力壯的人也受到社會心理上的創傷。非洲津巴布韋大學的Philemon Chamburuka 及Ishanesu Gusha (2020)發表了一篇文章,藉著聖經路加福音10章25-35節「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提出面對COVID-19的應有態度。首先,這㝢言鼓勵我們不要歧視他人,因為昔日猶太人鄙視撒瑪利亞人,甚至是他們為敵人。此外,這故事強調我們需要有「慈心」(compassion),即是富足的人(及國家)要幫助缺乏的人(及國家)。還有,這疫情指示我們這世界不應有國界之分,就算是敵人也是自己的鄰居,耶穌「誰是我的鄰舍?」的教導,在今天(特別是疫情下)仍然可以應用!

麥基恩醫生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與精神障礙

雖然新冠病毒肺炎病毒主要影響呼吸系統,但研究顯示它對其他器官組織(包括大腦)也有一定的傷害。若神經系統受到損害,會出現不同類別的精神疾病。此外,由於疾病及社會的防疫措施,嚴重影響市民日常工作與收入,社交與活動,帶來各樣社會心理壓力,使人容易出現精神問題,影響個人及家庭的正常運作。不少研究指出,肺炎病患者及其家屬,較容易患上焦慮、憂鬱及創傷後遺症。另外,醫務人員也容易出現身心耗竭综合症(burn-out syndrome BOS),特別是在疫症早期及大爆發曾經出現。不過,以上的研究發現大多是在小規模、短時間或指定群組的研究所得出來的數字。

其實,對於整個社會(或國家),實際上有多少人患上精神疾病,則需要大型的調查或綜合研究報道。根據最新的一份大型「追索性群組研究」(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紀錄了八千萬人(主要是美國人)的電子健康網絡數據分析,得出以下結果:在236,379證實患上新冠病毒病人中,有33.62%在患病後六個月內出現神經或精神疾病,當中12.84%是首次發病。在比較嚴重需要深切治療病人中,這比率更是46.42%,而首次發病則佔25.79%。這些比率,都遠遠超過沒有患病的人,也比只患上感冒或其他呼吸道感染的病人為高(見W.Taquet 等人於2021 五月《刺針、精神科醫學期刊》)。

由此可見,這肺炎確實很影響病患者的精神狀態,在這群新冠病毒病患者中,輕性精神病(以焦慮症為主)佔17.39%,重性精神病(例如思覺失調症)則佔1.40%。故此,衞生部門要有遠見,要留意COVID-19患者的精神健康,在可能情況下作出及時的預防、治療及康復醫療服務。

由於發病人數增加,加上明顯的社會經濟困難等因素,自然令人擔心自殺率也會飆升,特別是在疫情嚴峻的國家當中。曾經有英國社交媒體估計在「封城」(lockdown)期間,自殺人數有200%增加,幸而後來這報道被BBC確認是假消息!著名精神醫學教授Louis Appleby在英國醫學雜誌網址指出,其實,疫情環境對自殺有危險但也有保護作用,很難一概而論;而到目前為止尚未有自殺死亡數字增加的證據(見《刺針、精神科醫學期刊》2021年4月22之評論)。

由此可見,人生好像大海中的小船,隨時遇到好像新冠病毒的風浪,生命及心理受到很大的衝擊;這正好像在聖經「平靜風浪」的故事,教導信徒要有信心不要害怕。當時耶穌與門徒在一隻船上,海上突然風浪大作,門徒驚慌不已,甚至感覺「我們沒命了。」耶穌起來平靜了風浪,然後對門徒說:「為甚麼這樣膽怯呢?你們怎麼沒有信心呢?」〈馬可福音4章35至41節〉

麥基恩醫生

在COVID-19保護個人精神健康

不少科學文獻已證明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會帶給人類不單是身體的疾病,也對精神健康有負面的影響。無論是染病的人或其照顧者(特別是前線醫護人員),也包括被迫或自願社交隔離的人,都容易出現焦慮、憂鬱或壓力的綜合病徵。對於某些高危人士,例如患有長期慢性疾病、重性精神病的人,更容易出現精神障礙。

此外,這COVID-19疫情維持了一段不短的時間,大大改變了社會的運作及市民的日常生活。據專家估計,就算在疫情過後,這種「新常態」的生活及工作形式將會持續。

在2020年4月「世界經濟論壇」中,兩位專家Karen Rommelfanger 及Alvaro Fernandez Ibanez建議三種良好精神衛生習慣,去應付COVID-19期間及疫情後,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包括:

(一) 專注(focus):每天專心你可以做些甚麼東西,無論事情大小與否;找時間離開家庭及辦公室,到郊外漫步,欣賞大自然之餘也作些鬆弛的運動,並吸收陽光來製造增強抵抗力的維他命D。此外,可透過手機聯絡一下很久沒有接觸過的親友,並關心一下身邊的人,學習做人應有更大彈性及包容( 不等如認同)對方。

(二) 開發(explore):在疫情下嘗試尋找各類機會,讓自己能更有意義的與人聯繫、自我照顧、遙距學習、甚至培養靜觀及選用遠程醫療等,來幫助自己的精神健康。雖然科技不能奇蹟地幫助身心健康,但卻是可以被善用來促進美好的生活習慣。

(三) 加權(empower):對自己周邊的人,例如家人、親友、鄰居等,培養互相支持及一起合作,應付社區甚至整個社會的困難。在美國的一個研究證明,最有效去阻慢COVID-19擴散的公共衛生訊息就是:自己及所有親友和其他市民,互相鼓勵,全心盡上本份及責任,以及提升抗疫能力,包括社交隔離、外出戴口罩、防疫注射等等。

聖經也有不少經文,鼓勵信徒互相合作與支持,去完成美好事工﹕「弟兄們,我們勸你們,要警戒遊手好閑的人,勉勵灰心喪氣的人,輔助軟弱無力的人,也要容忍所有的人。你們要注意,不管是誰都不要以惡報惡,卻要在彼此相處和對待眾人這方面,常常追求良善。」〈帖撒羅尼迦前書五章14-15節〉「我們又應該彼此關心,激發愛心,勉勵行善。」〈希伯來書10章24節〉

麥基恩醫生

全球精神健康科技研究與COVID-19

2020年5月13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發表政策簡介,認為疫情危機已經嚴重影響了很多社會的心理健康及福利,故要成為優先緊急的應對政策。他建議三樣迫切行動:(一)提升、保護及照顧整個社會的心理健康;(二)確保對緊急心理健康及社會心理問題有廣泛的支援;(三)協助精神健康服務從COVID-19中恢復過來。

但對於長期缺乏資源又被政客忽視的精神健康服務,對於中等及低收入國家來說,上述說得堂皇的聲明似乎毫不實際。為此,美國國立精神健康研究所,成立了一個科研樞紐(Hubs),鼓勵各類專才利用創意及科技,為這些中低收入國家的精神健康服務提供支援。根據Atif Rahman 等人的報告(見《刺針、精神科》2020年10月),目前已有一些成功的例子:

(一) 創意方面

(1) 在巴基斯坦,培訓過的教師,利用一個特別設計(chatbox),在網上與學生聊天,去發現及處理中小學生的情緒及行為問題。

(2) 在烏干達,家長與社區衛生員一起受訓,使家庭能提供一個安全溝通的機會,去幫助(干預)製造麻煩行為的兒童。

(3) 在塞拉利昂,為那些因內戰受影響的青年人,心理服務人員藉認知、行為及人際關係的治療方法,去協助他們在當地創業。

(4) 在印度,透過受訓的社區健康工作人員,在學生及農夫等高危群體中,找出有自殺危險的人,並及時轉介治療。

(5) 在泰國,以社區為本的管理人員,受訓後去幫助因退化症而產生的心理及行為問題之年長人士。

(二) 科技方面

(1) 在印度,利用數字技術,培訓社區衛生人員,為一個缺乏資源的地區之憂鬱人士,提供六至八節的簡單實證心理治療。

(2) 在哥倫比亞,利用電腦程式,為憂鬱及酗酒的人,作出臨床評估及治療指引,並透過數字科技提升他們身體及行為改變。

(3) 在莫桑比克,利用一個簡單電子心理健康設施,協助社區衛生人員、基礎治療提供者,及精神健康專家去準確診斷精神病患;並透過連繫電子醫療記錄,提供標準實證的治療方法。

在COVID-19期間,這科研樞紐更特別發展一些有關程序,例如:(1)在巴基斯坦,發展了老師培訓的課程,去協助那些因疫情而出現焦慮的學童。(2)在哥倫比亞,科技使有需要的精神病人,能夠方便及迅速得到服務。(3)莫桑比克衛生局藉著科技,使整個精神健康服務治療標準提升了。(4)在印度,對COVID-19產生的自殺及精神問題完成專業指引。(5)在馬拉維,社區診所因為疫情不能面對面治療病人,故運用一個簡短電話程序,去方便評估病人自殺危險。

科技確實能夠使人類有更好的健康及福利,不單對中低收入的國家,甚至發達的地方也有好處,例如在發達的國家,對因各樣原因抵步的難民或新移民,可以及早了解他們的精神健康及心理需要,從而提供合宜的服務及支援。

其實,這種服侍別人的工作,對自己也有益處,對精神疾病的了解及研究也提供了很好的資料。聖經新約使徒行傳20章35節,保羅對以弗所的長老說:「我凡事以身作則,你們必須照樣辛勞,扶助軟弱的人,並且紀念主耶穌的話:『施比受更為有福。』」

麥基恩醫生

COVID-19與預防精神疾病

2020年1月世界衞生組織正式宣佈新冠病毒肺炎大爆發,將會影響全球人口。由於這世紀疫症令各地人民感受不同程度的壓力,因此世衞更出了一個特別指引,針對某些類別人士。現簡介如下:

(一) 一般市民

(1) 不要把COVID-19歸咎於任何國家或民族,並要對當地病患者有同情心,因為他們沒有任何做錯地方。不要給他們加上侮辱的名稱。

(2) 不要收看會令你焦慮或感受壓力的有關疫情新聞,但卻要留意有助你保護自己及家人的知識(但要來源可靠),且要定時更新。

(3) 保護自己及互相支持,助人者自助也。有機會介紹多些有關疫症康復者的正面形象及故事。

(二) 醫護人員

(1) 疫情中感受壓力是正常的,但應會隨時間消失。歷經壓力非等同不能勝任工作,但同時間要保持身體及精神健康。

(2) 在工作及休息期間,要保重身體及留意飲食休息,並要與家人朋友保持接觸,或可透過社交媒體而不需要面對面;避免煙酒及其他藥物,因長遠會影響健康;個人以往應付壓力的方法應該仍然有效。

(3) 對於殘疾人士,要用他們明白的方式(不限於文字)分享有關訊息。

(三) 對於醫療隊領袖

(1) 保護你的同僚避免長時間壓力,讓他們輪流作高壓及低壓的工作,讓新人與有經驗的一起。注意外展時不要單獨工作。保持良好及準確消息傳遞。

(2) 讓下屬明白有需要時可以尋求精神及心理支援,自己可給其他同事一個抵消壓力的模範。

(3) 團隊裡的各種工作人員,例如護士、救護車司機、志願工作人員等,認識心理急救知識,以致能給予需要人士基本緊急救助。

(四) 獨居人士

(1) 保持社區網絡,若不能外出也要經其他社交媒體去聯絡其他人;盡量保持個人每天習慣了的活動。

(2) 留意自己的需要及感受,參與自己享受及輕鬆的活動,經常做運動,保持睡眠及飲食良好習慣,但在有需要時要接受專家幫助。

(3) 小心防避有關使人焦慮的疫情流言,但卻要從可靠來源得到最新消息及實用資料。

世衞還有一些給予照顧兒童或長者的人之指引,但不在此敘述。結論是,在疫情中實在需要所有人,各自在不同崗位積極參與及配合,盡自己的任務,正如聖經教導信徒在教會中互相配搭。在新約以弗所書4章26節:「全身靠著他,藉著每一個關節的支持,照著每部分的功用,配合聯繫起來,使身體漸漸長大,在愛中建立自己。」

麥基恩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