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中PTSD高危士兵

戰爭帶給人類極大的震盪,無論是軍隊或平民,患上精神障礙的機會大增。由於士兵擁有殺傷力(甚至毁滅性)武器,假若在戰鬥中出現精神問題,便會造成災難性後果。因此,很多軍隊高層會留意參戰人員的精神狀況,要及早診斷出高危士兵,並將他(她)們調離戰區,給予合時的醫治。可惜談何容易!要在早期把發病者找出來實在相當困難,而且不同的精神障礙有不同的早期病徵。有人建議,應先界定會引發疾病的高危因素,然後對比士兵的特徵,找出誰是高危一族,加以特別的照顧。

Xie Chen等人(2015)在PLoS One期刊發表了一份報告,統合分析32篇論文,統計出現創傷後壓力症(PTSD)的高危因素,包括以下幾點:

一、未經歷戰爭創傷的因素:女性、少數民族、低學歷、非長官軍階、曾經歷創傷或有心理問題、屬於陸軍部隊或戰鬥特種部隊、長時期職務調派及多次調派。

二、經歷戰爭創傷的因素:長時間作戰、需要發射武器、見證他人受傷或死亡、嚴重受傷、與調配有關的壓力。

三、經歷戰爭創傷後的因素:缺乏支援。

有人分析出高危因素也可以分為靜態與動態兩方面。前者通常是不可逆轉,例如性別、過往經歷、病歷、學歷等;而後者(動態因素),例如心理狀況、目前職位、人際關係等,可以因應時間或培訓而有所改變。故此,一般評估個人的重要性或危險性,包括士兵能否復職,通常以後者作為主要參考。

這種尋找高危因素的方法在預防疾病、意外、經濟危機等,有相當重大的意義。在倫理道德方面,聖經也有提醒信徒小心提防犯罪,例如在新約以弗所書第五章18節說:「不要醉酒,醉酒能使人放蕩亂性,而要被聖靈充滿」;另外,也有提醒信徒不要因某些軟弱的因素而害怕,應該在其他方面發揮自己:「不要讓人小看你年輕,而要在言語、行為、愛、信心、純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提摩太前書第四章12節)

麥基恩醫生

煞停PTSD (創傷後壓力症)

MIRROR演唱會丨大熒幕墮台疑壓傷2名舞蹈員

MIRROR演唱會由於開騷首場以來都有機件故障的事發生,所以不少演出都有進行調整,包括大部分欠穩陣的機關都已經取消,免得鏡粉擔心。但第四場再度發生意外,並傷及兩個舞蹈員,演唱會即時叫停。

事故發生在合唱環節,位於紅館天花板的大型熒光幕突然墜落,壓住正在舞台上跳舞的至少兩名舞蹈員,在現場觀眾提供的畫面所見,當時懸掛大熒幕的鋼纜疑似突然鬆脫,只剩一條鋼纜又不足支撐整個大熒幕,最終整個墮落,見到一名身穿白色制服的舞蹈員被壓住,動彈不得,面部連整個身體都被壓住,全場觀眾嚇到尖叫。

資料來源: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3314358/

*** 鄺保強醫生回應 ***

煞停PTSD (創傷後壓力症)

7月28日晚上,在面書(Facebook)上偶然看見一個貼文,說伊利沙伯醫院剛接收了多名傷者,其中一人需要進入深切治療部,貼文並沒有說明是甚麼事情。我當時心想:一定是發生了一件非常震撼的大事。好奇之下,繼續追蹤這段貼文的來龍去脈,很快便發現是組合Mirror在表演中,發生了嚴重的意外。我心生疑問:這不是早幾天已經發生了的事故嗎?事情不是己經處理好嗎?矯正及預防的措施不是已經做好了嗎?當進一步了解時,知道這是最新又是最嚴重的意外。我心裡就很震驚,除了難過,腦海內不斷地問自己:「這是不可能的!這事不應該發生的!這會不會不是意外?」相信在紅館現場親眼目睹這次意外發生的觀眾,他們的情緒反應應該比我強十倍、百倍,加上意外發生的影片在網上馬上瘋傳起來,不少人重複又重複地看這幕慘劇發生的過程,也就是重複地受創傷多次了。有報道指,有歌迷在目睹意外後,不停手震,甚至同朋友講述事件的時候才懂得流淚,又有歌迷表示懼怕坐升降機,甚至徹夜失眠。

近距離經歷一個巨大的威脅性或災難性的事件,例如天災、嚴重的意外或目睹別人慘死,又或親歷嚴重暴力的罪案,我們都會在一段短時間內有一些情緒反應,例如慌張丶焦慮丶難過丶痛哭丶神不守舍丶心神恍惚等等。這些感受大多會隨著時間慢慢淡化,但是有一小部分人會不幸地持續(超過一個月)被困在不安的情緒中,心理和生活也受影響。有研究指出,約百分之十的人(女性比男性稍多一點)會出現一種叫「創傷後壓力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簡稱 PTSD)的精神健康問題。如果這創傷事故是人為的丶長期的和重覆的,患上PTSD的機會更高。有專家推算, 一般人在一生中有5-10%的機會碰上一些重大的創傷事故。但是現今的科技把世界都縮小了,每天許多天災人禍都好像在我們身邊發生一樣,而每人都有的隨身攝錄機(手提電話)做成驚嚇的影片在網絡上廣泛流傳,使我們重覆地經歷許多使人不安的畫面。現代人患上PTSD的可能,也提高了!

相比一些常見的精神健康問題,創傷後壓力症有一些特定的病徵,典型的表現是當事人重複地回想痛苦的經歷,創傷的情景經常逼真地湧現在腦海中(flashbacks),所以慘痛的經歷是一次又一次被更新,記憶不會因時間過去而退減。患者會逃避與創傷事件有關的活動丶地點丶環境丶思想和感覺,以免勾起痛苦的回憶。為了減少不安的情緒,患者會不自覺地變得情緒麻木,對周邊的人和事失去感情回應,不想參與本來自己喜愛的活動,不想與人接觸。這些壓制自己情緒不安的做法,使患者的生活丶人際關係,以致工作出現很大的問題。同時,患者也不自覺地提高警覺性,身體和精神經常處於一個戒備的狀態,所以很容易動怒;未能專注自己的心思,容易受驚,睡眠也有困難。

為減少這個創傷帶來的傷害,建議大家減少接觸這次意外的資訊,以免重複地經歷這個創傷。網上許多媒體,已經主動刪除記錄意外一刻的影片,也是出於這個原故。如果你有以上描述的情緒反應,這是人之常情及正常表現,可以開心見誠地向朋友講述自己的心情,分享自己的感受;我們也會發覺許多人和我們一樣,經歷相似的傷痛,我們並不孤單,也能夠彼此扶持。心內的傷口需要時間才能康復,所以我們要容許自己用多些時間來重建自己的心情和生活秩序;盡量參加一些健康的活動,縮短自己停留在痛苦回憶的時間,但是要避免使用藥物或酒精來麻醉自己。如果情緒持續受困擾,我們便要鼓起勇氣,以行動煞停負面的情緒。Mirror在大紅大紫之前,成員曾經歷過許多困難的日子,但是他們並沒有放棄自己,才有今天的成就。所以我們要堅強起來,面對自己的困難,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人士幫助,這才是對Mirror最好的回應和支持。

鄺保強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創傷後壓力綜合症

當天災人禍發生後,一般人都會感覺到很大的壓力,短暫影響了日常的生活及社會功能。不過大部分人會漸漸復原,但是有部分精神特別脆弱的受傷者(受害人)在目睹或經歷可以致命的創傷後(例如戰爭、地震),尤其是與自己特別有關(例如被強暴、綁票)的情況下,會出現一種相當嚴重的精神障礙,稱為「創傷後壓力綜合症」(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這綜合症的病情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重複、不自願及干擾性的創傷記憶,經常出現與創傷時候有關的不安夢境,甚至感覺到歷史重演(稱為「閃回」flashback);

二、持續逃避會引發有關回憶的事物,又避免談論或回想發生的經歷;

三、對事物有過度警覺性,容易緊張及情緒激動,甚至有衝動行為;

四、負面的思想及感覺到麻木,有無用及無望之感,感覺憂鬱,甚至有自殺的念頭。

其實因經歷創傷後而出現的精神障礙,在公元2000年前埃及王朝早有提及,只是直至1980年「美國精神醫學會」之診斷手冊《DSM-III》才正式成為精神疾病。這是由於當時美國不少士兵在「越戰」中出現這種症狀,需要醫治,甚至索償。在此之前,這綜合症也經常出現在戰爭情況之中,只是被冠以另外的名稱,例如「炸彈震盪」(Shell Shock)、「士兵心臟」(Soldier’s Heart)、「戰爭疲勞」(Battle Fatigue)等。

精神科醫生Jonathan Shay甚至認為莎士比亞的名著《亨利四世》(Henry IV)劇情第一部分,Percy夫人在其獨白中描述其丈夫Henry Percy伯爵出征回來後的狀況很符合戰爭引發的「創傷後壓力綜合症」。

南非聖經學者Gillian Williams及Magdalene le Roux (2012)認為舊約的掃羅王,因為經歷戰爭創傷而出現壓力綜合症;因此而性格及行為大變。掃羅王就位之初,對反對他的人甚至一些敵人相當仁慈(撒母耳記上第十四章)。但是經歷過各種殘酷戰爭,特別是經歷巨人歌利亞的挑釁而不敢應戰(第十七章),他的情緒越變越壞,又妒忌兒子的好朋友大衛(第十八章),甚至不斷追殺大衛和他的支持者(第廿二章)。終於掃羅王在一場戰爭失敗後伏刀而死(第卅一章)。

麥基恩醫生

疫下創傷後遺症 逾1成港人現徵狀

網絡圖片

疫情持續逾2年,市民過度緊貼疫情消息,或會患上創傷後遺症(PTSD)。理大醫療及社會科學院團隊在第4波時進行調查,發現逾3,000名受訪港人中,多達12.4%人出現PTSD徵狀,其中每日追看新聞逾1小時者風險更高。

資料來源: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3261230/

*** 麥基恩醫生回應 ***

COVID-19與創傷後遺症

在經歷過生命威脅、嚴重受傷、性暴力及其他人生巨變之後,心理創傷是很容易發生。其中部分特別脆弱的人士,更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綜合症」(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這是一種相當嚴重的精神障礙,若不適當及時處理,病情會持續下去並影響生活及社會功能。其主要病徵包括以下:

(一)侵入性(停不了)的創傷回憶,及與事件有關的惡夢。

(二)積極逃避對於與創傷事件有關的事物,例如不敢出現在事發現場或附近地區。

(三)過度警覺性,導致睡眠不安及生活緊張。

(四)負面情緒,包括內疚、羞愧及憤怒等,並失去了自己喜歡的活動興趣。

在COVID-19疫情之中,不少人的心理受到各種因素而感覺受創,特別是不幸患上了疫症的病人及其親屬,面對死亡的威脅,感受的壓力特別嚴重。根據意大利2020年4月的一個研究,381名曾出現在急症室的COVID-19染病者,在其康復後的健康檢查中,發現有30.2%康復中的病人出現PTSD,比美國911恐怖襲擊後的20%更多。在這研究中,女性病人、患精神病史、發病時出現譫妄或激動病徵的人,乃高危人士。此外,這批PTSD病人,很多時都感覺康復後有持續的健康問題。詳情可見Delfina Janiri 等人(2021年2月18日)《美國醫學學會期刊-精神科》。

另一方面,也有研究指出,前線醫護人員十分容易出現PTSD症狀。根據Y X Wang 等人2020年二月至三月間,向中國湖北省(包括武漢市)對接觸過COVID-19的211名願意接受訪問的護士的一個調查(見2020年6月26日《Medicine (Baltimore)》期刊),發現有16.83%出現有關PTSD症狀,特別是逃避的病徵。此外,女性及在工作不得滿足乃明顯有關因素。至於在兒童及青少年方面的研究實在不多。根據「沙地阿拉伯」的一個研究(Mohamed Sayed 等人2021年8月4日《PLOS ONE》期刊),在隔離政策開始兩個月後的橫切面網上透過社交媒體的普查,在537名青少年當中(男女各半),出現輕微或潛在PTSD症狀的人達到40.4%(27.4及13.0% )。

由此可見,在COVID-19爆發後,不少人出現了各類型的精神障礙,包括較嚴重的PTSD。若不及時處理(包括預防及治療),日後將帶來精神醫療服務的嚴重負擔,影響了個人、家庭甚至整個社會的功能。

聖經提及一個經歷重大創傷的人,就是「大衞王」。他年輕時曾經被當時的「掃羅王」所追殺,作王之後又因兒子「押沙龍」叛亂要逃亡。在他寫的詩篇中,顯露出了驚慌、害怕及無助感覺:「我因悲歎而疲憊,我夜夜流淚,把床漂起,把床榻浸透。我因愁煩眼目昏花,因眾多的仇敵視力衰退。」〈詩篇6﹕6-7〉他甚至埋怨上主不理會他﹕「我的 神!我的 神!你為甚麼離棄我?為甚麼遠離不救我,不聽我呻吟的話呢?我的 神啊!我日間呼求,你不應允;在晚上我還是不停止。」〈詩篇22﹕1-2〉幸而他對上主非常有信心〈詩篇13、30、63、71、121篇),藉著祂得到安慰及勇氣,終於化險為夷,成就國家大事。

麥基恩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書籍推介

作  者:麥基恩醫生
出版日期:2022年2月
編  號:TDW068
頁  數:146頁
書籍系列:社會精神健康叢書

內容簡介:

COVID-19在全球爆發,各國各地的衞生部門積極抗疫,救治染疫病人及進行各種各樣的防疫工作。惟病毒感染力強,病人染疫後出現不同的免疫反應及器官受損,令人憂慮。防疫最重要一步就是社交隔離,而這措施大大影響人們的生活節奏,也截斷了社交接觸,令人出現情緒不安。疫情影響經濟,無數人的生計受影響,甚至失業,以致生活壓力百上加斤;許多社會問題產生,特別是激化了精神情緒問題。COVID-19除了使身體患病,同時衍生社會心理障礙;COVID-19因此被提升為「協同疫症」(Syndemic)。

作者是非常資深的精神科醫生,關心疫情發展之餘,更深切關注人們在此時的心理及精神健康。他期望藉著文章,從多方面介紹與COVID-19相關的精神健康知識、應對建議,以及敍述疫情下某些社會人士的精神健康狀況和實際需要。本書分成四部分,包括:I.COVID-19與精神健康、II.COVID-19與疾病、III.COVID-19 與各類人士、IV. COVID-19 雜談

讀者能夠增添知識之餘,也能從書中找到應對疫情的建議;在心理層面上,通過獲得的知識能減少憂慮。讀者於此時了解到疫情下社會人士的精神健康狀況及需要,鼓勵大眾向有需要的人士伸出援手,給予關心及支援;守望相助,共同度過難關。

COVID-19與創傷後遺症

在經歷過生命威脅、嚴重受傷、性暴力及其他人生巨變之後,心理創傷是很容易發生。其中部分特別脆弱的人士,更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綜合症」(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這是一種相當嚴重的精神障礙,若不適當及時處理,病情會持續下去並影響生活及社會功能。其主要病徵包括以下:

(一)侵入性(停不了)的創傷回憶,及與事件有關的惡夢。

(二)積極逃避對於與創傷事件有關的事物,例如不敢出現在事發現場或附近地區。

(三)過度警覺性,導致睡眠不安及生活緊張。

(四)負面情緒,包括內疚、羞愧及憤怒等,並失去了自己喜歡的活動興趣。

在COVID-19疫情之中,不少人的心理受到各種因素而感覺受創,特別是不幸患上了疫症的病人及其親屬,面對死亡的威脅,感受的壓力特別嚴重。根據意大利2020年4月的一個研究,381名曾出現在急症室的COVID-19染病者,在其康復後的健康檢查中,發現有30.2%康復中的病人出現PTSD,比美國911恐怖襲擊後的20%更多。在這研究中,女性病人、患精神病史、發病時出現譫妄或激動病徵的人,乃高危人士。此外,這批PTSD病人,很多時都感覺康復後有持續的健康問題。詳情可見Delfina Janiri 等人(2021年2月18日)《美國醫學學會期刊-精神科》。

另一方面,也有研究指出,前線醫護人員十分容易出現PTSD症狀。根據Y X Wang 等人2020年二月至三月間,向中國湖北省(包括武漢市)對接觸過COVID-19的211名願意接受訪問的護士的一個調查(見2020年6月26日《Medicine (Baltimore)》期刊),發現有16.83%出現有關PTSD症狀,特別是逃避的病徵。此外,女性及在工作不得滿足乃明顯有關因素。至於在兒童及青少年方面的研究實在不多。根據「沙地阿拉伯」的一個研究(Mohamed Sayed 等人2021年8月4日《PLOS ONE》期刊),在隔離政策開始兩個月後的橫切面網上透過社交媒體的普查,在537名青少年當中(男女各半),出現輕微或潛在PTSD症狀的人達到40.4%(27.4及13.0% )。

由此可見,在COVID-19爆發後,不少人出現了各類型的精神障礙,包括較嚴重的PTSD。若不及時處理(包括預防及治療),日後將帶來精神醫療服務的嚴重負擔,影響了個人、家庭甚至整個社會的功能。

聖經提及一個經歷重大創傷的人,就是「大衞王」。他年輕時曾經被當時的「掃羅王」所追殺,作王之後又因兒子「押沙龍」叛亂要逃亡。在他寫的詩篇中,顯露出了驚慌、害怕及無助感覺:「我因悲歎而疲憊,我夜夜流淚,把床漂起,把床榻浸透。我因愁煩眼目昏花,因眾多的仇敵視力衰退。」〈詩篇6﹕6-7〉他甚至埋怨上主不理會他﹕「我的 神!我的 神!你為甚麼離棄我?為甚麼遠離不救我,不聽我呻吟的話呢?我的 神啊!我日間呼求,你不應允;在晚上我還是不停止。」〈詩篇22﹕1-2〉幸而他對上主非常有信心〈詩篇13、30、63、71、121篇),藉著祂得到安慰及勇氣,終於化險為夷,成就國家大事。

麥基恩醫生

Covid-19與「第二海嘯」— 創傷後壓力精神障礙

在新冠病毒蔓延的初期,不少政府及醫療部門顯得不知所措。各樣隔離措施引致市民家居及日常生活相當混亂,再加上傳媒對疫情的渲染報道,不少人因而出現各類的心理問題,包括焦慮、驚恐及憂鬱,甚至有自殺的念頭。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推算,每次在災難發生之後(例如多年前的沙士疫症),災區的人約有30-50%會出現這些精神困擾(S Brooks 等人2020)。假如曾經有瀕死(即險些兒喪命)經歷,或眼見親戚朋友染病而死亡,更可能患上比較嚴重的「創傷後壓力精神障礙」(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在疫情嚴峻的國家,PTSD發病率相當普遍,甚至被稱為COVID-19大爆發後的「第二海嘯」(Second Tsunami)(見Dutheli等人2020年四月《心理醫學》期刊)。而在缺乏人力及技術支援的地區,這情況也容易發生在前線醫療者身上,原因是﹕眼見病人失救死亡,感覺無奈、無助甚至內疚。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的疾病診斷及分類手冊(DSM5),PTSD是一個人經歷創傷(通常指有致命危險的)事故後,出現極度不安而影響了日常生活的精神障礙。這病的特徵包括:

(一) 重複、不能自控、有關創傷的騷擾性思想;

(二) 重複夢見(包括惡夢)有關創傷事件而感覺不安;

(三) 間中會重現當時創傷事件的經歷。

(四) 「解離」現象:就是情感與現實分離,自我的認知功能崩潰,生理及情緒的感覺分割起來。

由於這種不適,患病者會逃避與創傷有關連的人與事,因而出現社交及溝通困難,影響了日常功能。但另一方面,PTSD的人凡事非常緊張,常常處在戒備心境當中,因而影響睡眠及專注力。在情緒方面,病患者會有驚慌、羞恥或憤怒感覺,對自己、他人及世界產生負面思想,對原本喜愛的東西沒有興趣或不能感覺愉快;嚴重起來或會把記憶及情緒壓抑下去。

因此,要預防或減低COVID-19帶來這種「海嘯」的影響,政府必須為防止有關新冠病毒,製作準確、正面公共健康教育,並提供足夠的服務,包括精神疾病的醫療服務。目前,尚未有醫治PTSD的特效藥物,故對服藥反應不佳的人,適宜加入心理治療方法。目前,在外國有些醫療中心,正在研究LSD (一款迷幻藥)治療PTSD,據說對「離解」現象特別有效。

提起海嘯,舊約聖經中的詩人認為是受上主所控制:「他一吩咐,狂風就颳起,海中的波浪也高揚。…他使狂風止息,海浪就平靜無聲。」〈詩篇107﹕25,29〉

註:

至於災難的「第一海嘯」(First Tsunami),有認為是指「恐慌症」(panic disorder),因為一般人對突發性的事件之最早心理反應,就是恐懼驚慌,出現心悸、手震、冒汗、作悶、暈眩等身體病徵。

麥基恩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