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宣道會陳朱素華紀念中學的創校校長,曾任香港津貼中學議會主席、教統會委員、考評局委員、優質教育基金督導委員會委員、課程發展議會下的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委員會主席和通識教育委員會主席,又曾任敬師運動委員會主席和教育界國慶籌委會主席;也是一所小學的校監和兩所中學的校董…曾擔任與教育有關的公職不勝枚舉,堪稱為「公職王」。
其中在中學縮班殺校危機中,津中議會與中學校長會聯絡了其他中學議會和18區中學校長會,組成聯席會議,商討對策,與政府談判逾兩年,終於達成「五變四」和「211」兩個方案,暫緩殺校危機。在整個事件中,由醞釀、策劃、談判,直至取得成果,廖亞全校長全程投入的時間和
精神,此役更令他聲名大噪。中學縮班殺校危機談判回望當年就中學縮班殺校危機跟教育局談判的深刻經歷時。他說﹕「當時跟教育局商議有關因出生人口下降所掀起的殺校潮。此談判商議由2009年至2012年進行,歷時三年,最終成功與教育局達成協議,包括零殺校,並採取兩個階段作有秩序縮班和減少每班的人數的安排,每所學校由原來29至31班,下調至24班;學生人數亦由34人減至30人。
老師人手過剩的問題則有9年時間過渡。在9年內政府會提供額外資源給學校,由學校調整老師自然流失的情況。」他坦言,爭取共識是項艱巨的工作,因為要同時平衡業界不同聲音意見和教育局的原則,在整個爭取過程中,自己持守的原則和策略就是互相尊重和具備謙和的心。
出任香港津貼中學議會主席的四年間,另一項挑戰是如何讓新高中得以落實,他也參與新高中的籌備工作。「因我同時是香港考試及評核局的委員、課程發展議會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委員會主席,亦出席中學及大學之聯席會議,故整26職場世界個新高中的落實我都參與其中,主要有三方面︰(1)建立一個全新課程;(2)制定公平有質素的考評;(3)在公平原則下的升讀大學安排。」他於2012年11月卸任津貼中學議會主席。
家境貧困 但努力追求卓越當被問及成長的歷程時,廖校長說自己成長於一個基層家庭,一家十口住在木屋區,「我是家中的長子,有7個弟弟,父親在街市豆腐舖當店員,幼年貧困的生活,讓自己見盡社會不公平的現象,更體會到基層生活的困苦,並認定只要有正直和公平,世界才能向前;不能受困於惡劣的環境而放棄追求成功,想成功就一定要付出無比的毅力和堅持去追求卓越,否則連升學的機會也沒有。」故此,他對人生的看法是「下苦工得成果!」此觀念深深影響著他對事物的看法,凡事追求卓越完美也成為他的人生目標。
讀書都一帆風順
有了人生的目標,他的努力學習的回報是成績優等,從小學至中學都名列前十名,及後也順利進入大學,成為當時進入大學百分之三的學生之一。「努力是最重要。」作為大哥的廖校長,從小已抱有努力目標,「小學時,我的目標是做專業人士。小時,父親在街市工作,因此有機會經常到街市(旺角街市),當時我便立定志向,不要做街市的一分子,要當個專業人士。到中學時代,我的志願是進大學成為科學家,所以由中學開始便以入大學為目標,努力學習。」他在高中時信主,在大學時代認真地思考信仰的問題,而聖經教訓和聖經中不同的人物,對人生都有莫大的影響。
「初信主的階段,耶穌的教訓,要作和平之子;人生到了中年,又特別體會到聖經人物摩西的心情。摩西年輕時,有智慧,有知識,憑一己的心意,做自己認為對的事。但上帝仍要他四十年退隱操練。然後於八十至一百二十歲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作為領導者殊不容易,期間會遇上不少反對的聲音,如何忍耐反對的聲音之下去成功爭取,當中的經歷成為自己出任校長時的一大學習。」
廖亞全校長首間任教的是巴富街的五旬節中學,十八年後出任宣道會陳朱素華紀念中學的創校校長,轉眼又是十七年。他回望35年教育界生涯,同工們的勤力和埋怨令他有很多的反思。他說,擔任數年香港津貼中學議會主席,面對不少校長們和老師們種種負面的氣氛,如埋怨工作量多、埋怨制度、埋怨學生等,實在需要學效摩西謙和的心,才能夠解決問題和帶領團隊走往成功之路。「每一代都有機遇和挑戰,需要用忍耐的心、謙和的心、喜樂的心去逐一拆解。而謙和的態度可令人心平氣和、平安喜樂地去面對所有困難和挑戰。」
現已經退休的廖校長勉勵年青一代的教育界人士︰「不埋怨學生,不埋怨家長,亦不埋怨制度,因每一個時代的學生都有勤力的,亦有懶惰的;每一代的家長,都有盡責的和不盡責的;每一時期的制度都有好和有壞;整個教育的命運是掌握在每一位老師、每一位校長的手上。我們要有專業精神,追求卓越,用謙虛的態度,不停的自我增值。換言之,學生的前途是掌握在老師的手中,一所學校重要的資產就是老師。」走到人生下半場的今天,孜孜不倦的廖亞全校長仍有三件目標遠景︰(一)讀多一點神學;(二)為教育界再盡點力,協助校長和辦學團體;(三)繼續在教會、機構事奉,目前是香港浸信宣道會聯會主席、中國神學研究院董事等等。
文:謝芳
#2018年談天季刊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