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痛

昨天看到患癌好友發來的訊息,撮要「…本是要請教你如何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因為有兩天真是『魂遊』似的,而且有點恐慌。誰知卻要你聽我講話個半小時…包容我不停地講,也給我正面的肯定。多謝你!平日沒有甚麼機會說話,今次真是叫我滿足。日後,如果我可以盡些綿力,對人有益的話,請讓我有被神使用的機會。願神祝福你一切事工,也保守你身心健康,繼續為神發光發熱。」

多謝這位癌友(癌症病友)道出一個經歷病痛者的情緒路徑:「『魂遊』、恐慌、不停地講、滿足。」

一個EQ良好的探訪者應該有的素質,就是自制力,如「不詢問自己好奇的事情」;也要有自律能力,如「與悲痛者同哭」。不合格的探訪者喜歡發問與否定別人的哀傷,這兩種行為使病者深感疲勞和孤單。

一次有效的探訪必使病者在探訪後精神振作,心靈有被陪伴行了一段路的感覺。

我想分享自己對一個形容情緒的詞語──「悲痛」的認識。這個詞語我常用來形容太太葬禮後數年的心神不寧。

瑞士精神病學家庫伯勒羅斯的悲痛五階段,原意是指人對末期病的反應,而不是指「喪親」(這是我特別欣賞的剖析)。悲痛對許多癌症病人而言,由否認到接受的過程都是無法真正克服。

建議思考的經文「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馬書12:15)耶穌在拉撒路死後,去探訪馬大和馬利亞。耶穌感受到馬利亞對兄弟之死的絕望,就與她同哭,分擔她的悲傷。旁邊的人注意到了,就說:「你看他愛這人是何等懇切。」

在探訪中,表現對別人的病況感到難過,正是流露一個「懇切愛心」的表情規則。

余德淳博士
餘德淳訓練機構創辦人
資深情緒及領袖訓練顧問

MINGPAO-OUTPUT-06APR18FINAL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