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哭泣化成說話

我很期待與一位新加入「護心行動」團隊的義工見面。我曾收到他的自我介紹短訊,以下句子使我很感動:

「……我是血癌病患者,五年半以來,做過廿多次標靶化療和兩次自體骨髓移植。感謝主仍然賜我生命氣息!在病患、困難中,更深領會主的恩典夠用。我知道余博士的『護心行動』,盼望有機會參與這有意義的事工。」

經常有擁有奇妙經歷的基督徒加入「護心」團隊。五年半、二千多日之前,他得了這重病,有甚麼感覺呢?若是一個沒有信仰的人,相信會自稱「行衰運」。信耶穌的人,就會「交託神,求賜安然渡過」、「領會主的恩典夠用」……康復、脫離險境,必定要「把榮耀歸與神」。於是,便找尋機會參與有意義的事工。

「護心行動」的目標是讓有癌症的經歷者去接觸初確診患病或擔心復發的人士,前者的心得對擔心者有非常正面的影響力。因此,「護心」團隊希望被醫院及教會使用,為康復者建立「有效率表達、有敏銳回應」的癌症關懷使團,為以萬計憂慮病者的家庭服務。這是「護心」這個微少人力的團隊可以發揮到最大影響的長遠策略。

我再看一段聖經經文,有更深的感受:
「因此,你們要彼此接納,就像基督已經接納你們一樣,使榮耀歸於神。」(羅馬書15:7)當信徒互相賞識、彼此尊重,一起事奉配搭的時候,這種和諧的團隊就會使世人肯定神真實存在。因為世間甚難見到長久又親切相處的工作群體。

最近與EQ教練馬君兒分享一個心得:
「言語能力有限的孩子哭泣,成為了最快吸引父母知道自己存在或表示有需求的方法。如果父母不能盡快閱讀孩子的哭泣代表甚麼意思,孩子只會繼續用哭來傳達意念……我會輕聲跟孩子說:『我見到你有很多眼淚,一定很傷心(心情),你是否掛念媽媽?(事件)你想兒姐姐怎樣幫你?(練習用說話表達)……要欣賞孩子能把哭泣化成說話表達自己,能增加他們的動力,把說出悲傷成為習慣。」

「把哭泣化成說話」須要終生學習,抑鬱的人缺乏內心工程去自問:
「你為了甚麼事情哭?這種哭泣,如果被翻譯成說話,會是甚麼文字?你認識甚麼人有同樣遭遇?他/她做了甚麼,後來就不哭了?」這終生學習經常使我們尋找到使人心靈得安慰的神。「護心行動」也是一個由傾訴哀傷之情至見證能力的過程。

「護心」夥伴送來一首詩歌《伴我成長》,我們會更認同彼此關懷的需要:
「是你珍惜彼此每刻相處,樂困甘苦始終伴在我旁……沒法抓緊光陰片刻分秒,沒法猜測身邊聚合散離,但我感激恩主得祢作伴,令我匆匆這生添溫暖。」

余德淳博士
余德淳訓練機構創辦人
資深情緒及領袖訓練顧問
MINGPAO-LAYOUT-10AUG18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