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媒體不時報導驚駭的消息,使人有點恐慌。有時,這是出於善意的警告,例如:疫情快速傳播,希望提醒大眾小心防備。不過,間中也有出於惡意的報導,目的是向某一些人發出一些帶有恐嚇的信息,叫人作出驚慌反應(如拋售股票、遊行示威、搶購物品等),而使自己得到益處。這種促使危言聳聽心理反應的人,心理學上稱為「驚嚇散播者」(scaremonger)。他們的特點是用誇張而不真實的謠言,推算有關的危機快要來到(如戰爭、暴動、地震、世界末日),令人產生恐慌;而散播者則達到操控公眾的集體反應,謀取私利或打敗對手的目的。
上述現象通常是政治運動及商業銷售出現的手段,例如:在商品廣告中,汽車推銷商會警告市民:沒有安裝安全氣囊的汽車,若發生車禍,會導致車上的人全部死亡。事實上,發生如此嚴重的交通意外的機會並不高;又例如:在消毒噴劑廣告裡,會用放大鏡證明物品上佈滿了恐怖的細菌病毒。若購買某一牌子的殺菌劑來清潔,則不會引起嚴重疾病。但是,科學證明並不是所有細菌都有害。
在政治上,恐慌性的謠言是用來打擊對手及增加自己的支持度。這種情況特別會在競選前一段時間出現,例如:警告假若對方獲選,經濟肯定會崩潰,社會將會大亂,大家就沒有好日子過了!近年間,不少政治領袖就曾經公開批評移民會帶來犯罪風氣,如色情、販毒等罪行,破壞本地傳統文化、宗教特色,甚至會無聲無息地吞滅國家。事實上,絕大部份的移民都是守法的。因為他們知道一旦犯法,便會遭遣返到他們千方百計離開的祖國。
為何受眾會如此受影響呢?
答案就是人「恐慌的本能」。對危險的事物產生恐懼,是求生的一種避險天性。保存生命之後,也會漸漸對外來的陌生人或事出現一種提防的心態,藉此保護自己及家人,或者保存自己的貴重物品。當要提防的人或事越來越多或越來越強大時,恐懼的心理便會出現。一旦恐懼出現了,便會有過分,甚至不理性的思想及情緒,很容易把對方的威脅無限擴大,或會將對方非人性化(非我族類)。接著會收斂自己對他人的同理心,甚至對「這些外人」產生敵意。最後,或會出現「不是你死,便是我亡」的反應。
當然,發言人若是有非常高的社會地位,或是自己尊重及支持的領袖,或是信任的朋友,對他們說出的警告,會比一般人更容易相信和接受。很多時候,激發危言聳聽心理的人喜歡引用一些罕有例子或似是而非的證據,加上極端的形容詞(如絕對肯定、一定會、100%等等)來加強自己說話的感染力。此外,有一些悲觀、有懷疑心和容易大驚小怪、杞人憂天的人,對於危言聳聽的事情,非常容易接收。
要降低或阻止上述的不理性情緒反應,專家建議兩種方法:
一、認知重估(cognitive reappraisal)。當聽到震驚的消息時,要保持冷靜,要挑戰自己負面的情緒;想想為何會有恐慌的反應。在思維上,問問究竟消息來源是否正確?描繪是否恰當?有沒有其他更合理的解釋?需不需要請教別人等等。
二、表達抑制(expressive suppression)。就是當有負面情緒的時候,要控制自己的行為,避免衝動反應。反過來,要冷靜分析將要作出的行為,是否合情合理或過分反應?有沒有其他更合宜的表達方式?是否針對事件而非個人?會否遲一些表達更理想等等。
還有一點,就是製造危言聳聽心理的人,大部份的結果都是失敗的。當時間或其他實證推翻了那些謠言的時候,製造事端的人便會失去信用。這就是著名的《狼來了》寓言的教訓。可惜不少政治人物為了短暫的好處,仍然不斷製造謠言。當這個謠言被識破,便製造另一個更強烈的危言聳聽消息;讓大眾無暇思索,一直被恐懼支配下去。
耶穌在聖經馬太福音第五章三十七節說:「你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如果再多說,就是出於那惡者。」
麥基恩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