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有計劃移民的人,一般會選擇自己熟悉的地方,特別有早已移居當地的親戚朋友(甚至有當地的華人社區),故此,一般都容易適應。但是,間中也會出現適應困難,有專家稱為「文化震盪」(culture shock)。根據分析,新移民的文化震盪一般會經歷以下的階段:
一、蜜月期(honeymoon stage):這是最快樂的一段時間。來到一個新環境,有很多新的東西去見識;又會見到一些新朋友,心情容易興奮。雖然要改變一下飲食及生活習慣,但與以前旅行的經歷相差不多。故此,除了睡眠之外,大多沒有問題。
二、挫折期(frustration stage):由於文化及語言溝通上確有一些困難,小小錯誤或人際間矛盾,漸漸積累成為煩惱;再加上懷念昔日在原居地出現過的美好時光,因而對新環境感覺不滿,開始出現思鄉情懷。
三、適應期(adjustment stage):時間是最好的治療藥物。一般移民在不如意的環境下,慢慢開始接受新的生活習慣。假若找到頗為滿意的工作,心情容易平復。如果建立了新的朋友網絡及社交(包括宗教活動),更容易習慣下來。
四、接受期(acceptance stage):隨着生活習慣開始適應當地情況,個人思維也隨着改變。原有的理想轉變為現實的接納,懷念昔日的光輝,也變成對明天的盼望;甚至動用自己的資源來創新事業。
如果想避免患上思鄉病或減少不適應問題,最好就是在移民前有好的準備。不要匆匆離開原居地,要多了解移居地的情況。最好是預先到那裡旅遊及小住,見見當地的人及事,明白當地的法例及教育福利等問題。假若自己有健康問題,更要了解當地的醫療制度及未入籍前的醫藥費用。
有些人說為了子女,所以要移民。假若自己不適應新環境,怎能令家人在異鄉得到快樂呢?以前移民潮的時候,有些人單獨移居海外或單獨回流香港工作,結果出現婚外情、導致「太空人」及「包二奶」的現象,實屬可悲!
在移民之後,不要心急購買房屋及找工作;先安頓下來,了解居住地方及附近環境。見見你認識的人或社群,並參加當地合宜的活動(包括宗教聚會)。雖然會有傾向了解離開了的原居地之近況,但最好不要太過着緊。若它蓬勃發達,則不要妒忌;若它混亂衰弱,也不要幸災樂禍。反過來,要多些認識移居地的新聞及社會動態。同理,很難不藉着社交媒體保持與原居地的親友接觸,但應該花更多時間與當地的人交往。
假若不幸適應不來,也不要立刻離開移居地返回原處;但也不要萎縮躲起來。反過來,要勇於尋求幫助,必要時尋求專業治療,讓自己一步一步面對及克服困難。
聖經中,也有不少記載遷移的歷史故事,最著名有亞伯拉罕舉家離開故鄉。這些先賢大都倚靠及順服上帝的帶領,雖然遇到大小困難,但是都能安然度過。還有但以理及他的三位年輕朋友,雖然被逼流氓巴比倫國,但是他們有屬靈的智慧應付各類危機,保持信仰,超越他鄉的人;甚至晉身高官尊爵,榮神益人!
麥基恩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