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些照顧他人的人,特別是那些身兼數職、期望甚高、盡心盡力的照顧者,經過一段時間的透支,很容易出現慢性的情緒及心理問題。其中兩種容易被忽略的情況,就是同情疲勞及關懷耗盡了。
一、同情疲勞(compassion fatigue):特徵就是生理及心理精力透支,導致減少關懷及同情別人的能力。有時稱為「照顧的負面代價」或「繼發性創傷壓力」。照顧癌症及舒緩治療病人的照顧者最常出現這種情況,而服侍兒童的社會工作人員也是高危。有些行業在特殊而且長時期的社會事件中,包括今次的疫情,也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如消防員、救護員、記者,甚至是衛生福利人員。在個人方面,完美主義、過分盡責、毫無私心、情緒收斂及缺少社交支援的人,會較其他人容易出現這種同情疲勞。
同情疲勞的症狀:
- 長期的身心疲倦
- 失去個人個性(好像生活在飄渺的時空當中)
- 感覺付出太多,回報太少。
- 煩躁,對自己行為不滿。
- 體重減少、睡眠困難、頭痛等。
最近有些研究指出,同情疲勞應改為「同理心疲勞」。同理心是感覺到對方的感受。因為過分照顧他人,以致筋疲力盡,同理心漸漸麻木起來,甚至反過來出現負面反應。
二、關懷耗盡(caregiver burnout)
這是照顧者經過一段時間積聚的壓力而產生的身心靈透支現象,通常明顯出現態度轉變;從積極的關心他人變成麻木不仁,甚至負面的心態,討厭受助者。假若關懷者得不到所需要的支援,或是做到超過自己能力(體力、思想能力、經濟能力)所能應付,這種現象更容易出現。
患上這種情況的人不單感覺疲勞,而且對服侍人的工作感覺很大壓力,產生焦慮及憂鬱情緒。假若發覺花了很多時間、精神關注自己健康,則會對受助者產生內疚。
這種情況的發生好像一支燃點了的蠟燭,初時火光熊熊,但慢慢失去光芒,終於熄滅。這裡的照顧者通常是非常熱心照顧他人,甚至有不現實的期望;希望受助者能夠痊癒。實際上,不少受助者情況只有越來越壞(例如:腦退化、癌症復發病人),以致越照顧越困難,使失望及失敗感覺增加。
關懷耗盡的症狀:
- 有筋疲力盡的感覺
- 對以往喜歡的事情失去興趣
- 逐漸退出家庭及親友的社交圈子
- 感覺沉悶、煩躁、無助、無用、無望。
- 胃口及體重改變(增加或減少)
- 睡眠失調(失眠或喝睡)
- 很容易身體不適,甚至患上輕微疾病。
- 對自己及受助者產生傷害的感覺
- 開始酗酒或濫用藥物(特別是安眠藥)
上述病徵假若出現一段長時間,則可算是患上憂鬱症了。
同情疲勞與關懷耗盡之分別
雖然兩者皆有筋疲力竭的感覺,而且會出現情緒波動。但是同情疲勞多是突發性的,當遇到突然的創傷或受助者特別的不良反應,以致突然無心無力起來。反過來,關懷耗盡是慢慢出現的,自己也應該感覺到或周邊的親友也察覺到,主要就是因為精力不繼,消耗過多而不支倒下。
解決方法:
一、自我醒覺:留意自己身心健康,勇於承認出了問題,無需有羞恥感覺。
二、自我接納:認識自己並不完美,無需過分犧牲,返回現實接受自己的軟弱。
三、自我照顧:生活要有規律,有足夠的休息、營養食物及鬆弛時間。
四、尋找支援:保持與同事及朋友的聯絡,若不能面對面也要透過社交媒體接觸。
五、假若仍然感覺不適,則要有勇氣主動求助,包括接受輔導或心理治療。
假如在疫情之中,更要小心保護自己,根據疫情調節自己生活。此外,你也可以選定一人在需要時代替你關懷受助者。這樣,最少可以減少一下心理負擔,萬一你真是感染了疫症(或患病的時候),受助者也有人照顧。
麥基恩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