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新發現 10小時極速分解膠樽

塑膠廢物難分解,造成嚴重海洋生態污染問題。近日有科學家研發出新型突變酶,能於10小時內分解本需耗時400年以上方能自然分解的PET(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塑膠樽,效率逾90%。

資料來源: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2643668/

*** 鄧允明博士回應***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塑膠,要450年的時間才有機會回歸「自然」!所以如何處理塑膠垃圾的問題成為現代社會所面臨的重大環境保護課題之一。這類塑膠垃圾若不能有效回收再用,便會充斥在堆填區、海洋,而至我們的生態甚至生活環境中。

海洋垃圾中以塑膠類的數量最多,大量而且難以分解,而這些塑膠在漂浮期間會因陽光照射而碎裂,成為細小的碎片或微膠粒,不停隨着洋流飄浮匯聚,進入食物鏈中,繼而被人食入體內,引起健康問題,人類最終自食其果。香港於 2018 年已製造了 595 萬公噸固體廢物,其中21%是屬於塑膠廢物。

避免塑膠垃圾,最佳方法就是棄用或者減少使用塑膠。退而求其次,就是重用或循環再用。若不能即時棄用、重用或循環再用,也應妥善處理塑膠廢物。

PET是一種塑膠原料的聚合物。 分類標誌號碼為「l」,屬於可循環再用的塑膠。

PET 塑膠分類標誌與編號

PET 因其有很強耐酸鹼特性,為製造飲品樽的普遍使用原料,流行於食品產業,但此類塑膠自然分解時間很長。回收PET,加工循環再用,比新產製的PET成本高,令價格更昂貴。日常使用的塑膠樽(包括PET塑膠),每年全球產量約7,000萬噸,即使市面上已有不少回收塑膠樽的渠道,仍然只有三成能夠再造成新的塑膠物料。

近年科學家積極研究如何分解這普遍採用作飲品瓶的塑膠物料,期望可以解決問題。通過添加細菌來提高生物強化(Biological augmentation)的生物降解速度的過程是其中一個方向。通俗些形容就是用細菌「吃」塑膠。例如,德國科學家幾年前發現的一種綠膿桿菌 (pseudomonas aeruginosa) 就是其中一種,分解聚胺脂塑膠。日本學者年前發現一種細菌 「大阪伊德氏杆菌201-F6 」(Ideonella sakaiensis 201-F6),能夠分解PET,時間只需六星期就可以使其分解,還可以讓它轉化成基本物質再利用。可是這兩種細菌都是在研究階段還需很長時間才能夠應用和發展起來。

經過人工抽取PET解聚酶分解塑料是一種途徑 [酶(Enzyme)是指一種能加快化學反應的速度的生物催化劑]。 法國綠色化學公司Carbios的科學家在樹葉堆肥中發現出突變酶,樹葉分支堆肥角質酶( Leaf-branch compost cutinase, LCC),繼而研發出可於十小時內分解90% PET塑膠樽的一項突破。據稱此突變酶的生產成本只佔石油製造塑膠成本的4%,Carbios 與生物技術公司Novozymes 合作,期望在2025年前能夠大規模生產此種突變酶。

希望這些科研都能夠幫助解決塑膠污染地球的問題。 人類發明塑膠只不過是短短的70年左右,雖然塑膠的確在人類生活上帶來了不少方便,但亦帶來前所未有的環境生態問題。天父創造的世界,本身是帶有自然修復和平衡的能力,可是人類自工業革命開始,為著自身利益,不斷衝擊和破壞大自然,相信已超越地球可以承受的程度。詩篇24篇1節,詩人說: 「地和其中所充滿的,世界和住在其間的,都屬耶和華。」 大地和人本屬耶和華,住在其中的理應和諧共處;讓上帝、人、自然建立一個關係。願人都能藉着地和其中所充滿的美善萬物,榮耀稱頌上帝。

鄧允明博士
英國特許水務及環境管理學會會員
英國特許環境師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