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機課金成癮 青年欠債$14萬
不少遊戲玩家或會付費購買遊戲道具,即「課金」。有調查顯示,逾4成人平均月花2,000元「課金」,有人花費更高達10萬元。社工指「課金」與賭博相似,可令人上癮,甚至造成財務問題,疫情下更多人留家打機,籲若發現有成癮問題要尋求專業協助。
資料來源: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2719343/
*** 譚日新博士回應 ***
課金現象的反思,認識網路沉溺
今時今日,不少人也會在網上課金,包括打機、網購、收聽網上電台、收看網紅節目、尋求網上服務等等。背後可能涉及的問題,包括:打機成癮、過度消費或網上騙案等。或許,我們可先反思不同課金行為背後的原因及心態。

- 遊戲的課金
一般是因為想加裝備,令自己表現更好,想「贏返」,像賭博中「追」的心態。
- 網紅的課金
因很喜歡某一位網紅,希望可多見到他/她,與其談話或聽到其唱歌等等。有點像迷戀偶像,想更多接觸偶像的心態,而代價是課金。
- 網絡KOL的課金
因很欣賞某一位KOL(Key Opinion Leader)在生活、裝扮、知識或政治上的理念和分享,用透過課金的方法去支持其營運。
- 色情服務的課金
這涉及一些網上感情,甚或色情服務的金錢交易。當中要小心,可能涉及欺騙或勒索成份。
因此,為不同的原因去課金可以有不同的情況,不一定有問題。但是,假如情況去到一個失控的地步,便會形成一種被認為是「網絡成癮障礙」(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的情形。
「網路成癮障礙」的定義
根據「上網沉溺互助小組」的定義,網路成癮障礙人士會在12個月內出現以下三個或以上的徵狀:

(1) 上網心癮難滿足︰
(a) 需要上網的時間不斷增加,以求獲得滿足感。
(b) 感到用同樣時間上網越來越難以滿足。
(2) 出現斷癮徵狀:
(a) 減少或停止上網數天至一個月後,會感到心情沉重和難過,並出現兩種或以上的現象:身體顫抖、焦慮、不能自拔地聯想網上之事情、幻想或夢到網上之事情,甚至手指自願/非自願地作出打字動作,令社交、工作或生活等重要範疇受到損害或困擾。
(b) 上癮者須持續上網以減輕斷癮徵狀。
(3) 上網時間比預期越來越多和頻密。
(4) 嘗試停止或控制自己上網,卻不成功。
(5) 花大量時間在網上,包括網上購書、嘗試新的瀏覽器、網上拍賣或整理下載之檔案等。
(6) 重要的社交、工作或娛樂活動因上網而放棄或減少。
(7) 寧願剝奪睡眠時間,影響婚姻關係,遲到出席早上約會,疏忽工作任務或感到被重要的人遺棄等,仍不願意減少上網,縱然自知後果堪虞。
網路成癮障礙的種類
除了以上涉及課金的情況,網絡成癮障礙也可包括下列幾類:
- 網絡人際關係成癮
因不停想有人聯繫或關心自己,以手機應用程式、聊天室或網絡社群不斷去認識新朋友;有些人甚至用來取代現實生活中真實的朋友或愛人關係。當中更可能會用不真實的個人資料或假身份以達到其目的
- 資訊缺乏恐慌症
害怕資訊不足而不停地搜尋資訊。因過去一年的社會事件及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恐慌尤為嚴重。
- 網絡病態賭博
在網上的賭博世界可以是7天24小時運作,也沒有地域限制,方便了賭博人士參與,帶來了病態賭博一連串的問題。
網路成癮障礙可引致的後果
(1) 學業/工作的影響
因上網至深夜,早上往往會因睡眠不足而缺乏精神,影響學習或工作表現,令成績或業績一落千丈。有些可能因而不想上學或上班,更甚者會以遲到、曠課,或者告病假來逃避。
(2) 家庭關係
因上網過多佔用了家庭成員相聚的時間,影響彼此的相處和關係;例如:有些丈夫在家中因過度專注網上的世界而忽略了妻子及兒女。另一方面,當父母發現須要管束子女網上活動時,青少年可能會隱瞞或欺騙家人,以致形成隔膜,甚至衝突。
(3) 社交
有些人習慣了在網上使用假身分,漸漸不再願意與真實的人交往,少與朋輩建立關係,亦開始不懂得、不喜歡用言語直接跟別人溝通,對社交活動興趣越來越淡薄,與人疏離,日見孤單。
(4) 情緒/行為
若有人想藉著上網來減低自己一些負面感受,如孤單、焦慮或抑鬱等,又或藉此逃避與家人、朋友建立關係,結果反而令真正的問題不能得到解決。若有瀏覽色情網頁的習慣或沉溺於網上性愛活動,情況則更形複雜。
(5) 身體
醫學報告指出,過度上網會使身體受損,可引致下列疾病:
(a)持續刺激腦部會令大腦產生異常反應;
(b)眼睛過度集中會導致眼球疲累乾涸;
(c)長期刺激心臟有機會引發隱疾;
(d)頸、背、腰椎、手和身體其他部分會因過度運用勞損。
(6) 財政
若在網上有過度用錢的習慣(例如過度課金),則與過度運用信用卡簽帳的情況類似,容易欠債。另外,若在網上賭博,情況會更加複雜和難於解決。最終也可能欠債纍纍,帶來一連串因財務而形成的問題。
出路
- 要先了解為何沉溺於網上世界,例如:是不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不如意?工作或學業不順利?故此沉醉於網絡世界以逃避現實。假如有這情況,應正本清源,找出核心問題,再去面對、解決或接受不能改變的事實。
- 假如沉溺是因網上的不健康活動為我們帶來滿足感,又或用來舒解壓力、 空虛、孤單、抑鬱或焦慮等情緒問題。我們可以嘗試尋求其他較健康的方式去得到滿足或舒解。
- 父母對青少年子女不應只用禁止或責備的方式去處理。這樣只會令他們更不想跟父母溝通,只會令網絡沉溺的問題延續或變得更嚴重。
- 假如沉溺上網已失控,形成困擾,自己或家人已無法解決 ,應尋求專業的幫助。
結論
本來現今網絡活動方便了我們生活及各方面,我們很難完全不參與其中;有些課金的情況不一定有問題。但是,因為新冠肺炎的影響,學生在家上課,也有人在家工作,少了外出購物和吃飯,多了外賣、網購和在家中上網等活動。故此,過度上網的情況在過去大半年尤為嚴重。相信香港的疫情仍然有一段時間要嚴格持守,我們或會仍然有較多時間留在家中。因此,值得我們重新思考在這新常態中如何生活得更健康、更精彩。
譚日新博士
誠信綜合治療中心
臨床心理學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