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與精神健康

最近參加了ECNP(國際性精神醫學組織)舉辦的網上學術會議的其中一個專題研討會,主要討論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各地引發的精神健康問題。近月來,不少主流的精神醫學雜誌也刊出一些文章討論有關問題。我嘗試把一些重點列出來,內容如下:

  • 除了COVID-19突然爆發會引起的心理恐慌及精神負面影響之外,疫情持續蔓延更會產生不良後果,甚至出現自殺數字增加。
  • 雖然每個國家採取的防疫措施有所不同,但是同樣會造成很多社會心理的不良反應,例如:造成不安全感及孤單感;要被隔離及形成社交距離;經濟收入減少,甚至失去工作;在家無聊,缺少運動,但進食增加;酗酒、濫藥及沉溺網上遊戲及賭博;被感染及有親友死亡的疑慮恐懼等等。結果導致個人心理不平衡,容易與家人磨擦,甚至出現家暴行為。
  • 根據一個國內分析(包括分散在194個城市的1,200名回應人士),超過半數人感受到疫情帶來中度及嚴重的心理衝擊。其中28.8%的人有焦慮病徵、16.5%人有憂鬱病徵,以及8.1%人有壓力;其中有憂鬱病徵的人以女士為多。
  • 較特別的現象是年輕的人比年長的人更容易有憂鬱症狀,原因可能是年輕人情緒反應較大,也有可能被一些特別的社會因素影響,例如:青少年不能上學進行社交、成年人找工作困難及失業危機。但是,老人家自殺的成功率卻是最高。
  • 社會傳播媒介會增加焦慮及憂鬱的發病率。原因是疫情使不少人增加了觀看電視及網上資訊的時間。由於新聞多報道負面消息,故此,情緒受影響的機會較大。
  • 安眠藥、抗焦慮藥及抗憂鬱藥的處方在過去數月不斷增加。在發達的國家,網上精神疾病診斷及醫療個案大增,而且可能成為新常態。
  • 加拿大有一個研究推論,因為新冠肺炎病毒導致的自殺率會隨著失業率快速攀升。因此,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社會問題。
  • 有一個有趣的研究發現,不同文化的人對預防疫情的措施、心理感受也有分別;例如:亞洲人在日常生活中,戴上口罩會有安全感覺;但是西方國家有不少市民卻認為戴口罩是多餘及煩惱的事情。
  • 美國八月份進行的一個調查發現,在5,400成年人中,40%的人承認出現心理健康及濫用物品的問題,而有11%的人曾認真考慮自殺。
  • 最受疫情影響而產生精神問題及自殺行為的高危人士,包括:疫情出現前已有精神障礙,但尚未治療人士;社會被邊緣化人士、前線醫療工作人員及照顧者、年長及青少年、要照顧就學兒童的雙職父母。

當然並不是每一個人肯定會出現精神病徵,而且很多人即使遇上疫症及其他壓力也會適應得很好。不過,上述各類問題的嚴重性雖然會因不同國家的應對措施、疫情嚴重性及死亡率等社會心理因素而有所分別,但確是普世公認的現象,需要積極面對。社會上出現危機並不罕見,但如何面對而又不致影響精神健康乃為重要。

舊約聖經但以理書一至六章,但以理經歷各種不同性質的危機,用信心倚賴上帝及運用智慧,成功脫離危難。他不單保守自身安全,也保護了同袍,甚至同胞的性命;更能影響在位之人而榮耀上主。

麥基恩醫生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