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中的消費改變

疫情改變市民購物動力 

有市場調查發現,疫情改變消費者之購物考慮及購物推動力。漫長的抗疫之戰,令消費者信心有所動搖。結果顯示,三成(30%)香港消費者及四分一(25%)內地消費者表示他們在未來六至十二個月會減少總體消費開支。分析指,由於消費者認為疫情影響深遠,他們開始重新檢視自己的財務狀況。

港人留家避疫的比例由疫情初期的兩成(20%)增加至三分一(33%);盡量避免往公共場所的亦由三分一(33%)增至近四成(39%)。香港實體零售或需加快數碼轉型。  

資料來源: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97/20201009/887712/

*** 麥基恩博士回應 ***

因為新冠病毒疫情帶來的社交距離、自我隔離及須禁閉在家,導致社會經濟發生巨大變化。各行各業,特別是旅遊業及餐飲業方面受打擊最大。另一方面,消費者的行為因疫情及其他社會心理因素而大有改變,漸漸更因疫情持續而變成習慣性的新消費行為。就算昔日根深蒂固的習慣,例如定時看電影,慣常到餐廳喝下午茶,每天到健身室運動等行為,也被其他生活方式代替;改為在家於網上租看電影及下載健身短片在家運動。

有發現大部份人在疫情期間都嘗試過新的購物經驗,包括:新的商舖、新的品牌、另類購物方式等等。從發展方向看,這種改變似乎不會因疫情完結而終止,反而會持續一段時間,甚至長久繼續下去。好像在中國疫情似乎受控之後,市民仍然繼續用網上購物方式取代到商舖實體選購貨品。

在疫情期間,不少人留在家中生活,不單是飲食睡覺,而是把學習、娛樂、工作、社交活動,甚至部份醫療過程完全倚賴電子方式進行。

根據著名管理機構McKinsey的一些報告,在美國有大部份消費者比以前更加注重衛生及健康,會較留意飲食質素;選擇信譽好的甲級有真需要的物品,而減少購買奢侈品。可能因為不想花時間親身去檢查或比較有關物品,故漸漸減少,甚至停止選購廉價但沒有質量保證的商品。

當然,這等消費行為會因疫情嚴重性及持續性而有所改變,包括潛在的健康及經濟困擾(特別是失業的危機)。即使這樣,若改變了的行為能帶來期望的效果及滿足感,又或能引起足夠的人數(「臨界量」critical mass)加入,便產生足夠的消費力量,使供應商有誘因繼續做下去。當然部份需要面對面處理的服務,例如:診斷及手術治療,大多會在疫情過後回復舊常態。

故此,若要企業成功生存下去,營商者必須對新常態的轉變有所回應及準備,包括了心態上及組織管理上。與其期望顧客回復舊狀,不如懂得如何與他們接觸及溝通(個人接觸或網上聯絡),提供貼合需要的產品消息及方便選購的項目。有發現不少因疫情而出現的商品及服務,例如家庭適用的運動設施、餐飲及食品上門送貨服務。若能給予買家安全又衛生的產品而引起滿足感,便能有效改變消費行為。如果間中加上一些獎勵,例如:小禮物、積分,甚至個人化的感謝卡,更會令這種行為持續下去。

上述提及的衛生消費行為,包括以信用卡及電子付款代替現金交易,螢幕選購替代親手觸摸,駕駛車輛抵步進行交易無需下車等方式,就算在疫情過後,應該會發展下去。此外,發現消費者外出消費次數明顯減少,可是每次購買物品的數量顯著增加,更會著重商品的品牌及可靠性。因為可以減少被次貨及贗品欺騙的機會。

不過也有發現Z年代的人,因為已經習慣使用電子媒介,消費方式比疫情之前沒有太大分別。反而受著經濟因素,特別是收入穩定與否,影響其消費心理。

故此,若希望成功面對這病毒疫情危機,認識消費者的心理及行為,特別是消費方式,積極自我完善及不斷更新配合,至為重要。

其實每個人也應該不斷更新自己。聖經羅馬書12章2節也提到:「不要模仿這個世代,倒要藉著心意的更新而改變過來,使你們可以察驗出甚麼是 神的旨意,就是察驗出甚麼是美好的、蒙他悅納的和完全的事。」

麥基恩博士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