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的社會心理

答問大會上與拜登隔空「駁火」 特朗普首承諾將和平移交權力

美國全國大選投票日迫近,早前公佈的數字顯示,全國各州至今已有超過一千七百八十萬名選民提早投票。分析家認為,愈多人提早投票,對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愈有利。兩名候選人就算取消第二場辯論,都無阻二人對壘。他們不約而同出席了分別在邁阿密和費城的電視台答問大會,更在會上隔空「互批」。

資料來源: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daily/wo/889617/

*** 麥基恩博士回應 ***

選舉的社會心理

2020年11月美國舉行總統選舉,在之前數個月全世界的人都在分析及推算誰會當選。這次的選舉之所以舉世矚目,是因為近年的國際關係非常緊張,且全球仍不斷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著!

早在1960年,Campbell等人出版了一本名為《美國選民》的書籍。作者認為一般選民年輕時早已認同某政黨,只不過在成年後受著社會事件及政治人物表現影響,加強或減弱了其觀點而已,卻很少改變其對政黨的忠誠度。這心態可稱為「社會認同」(social identification)感覺。若非這樣,則會使自己出現「認知失鳴」(cognitive dissonance)心理,後悔為何這麼多年錯誤支持呢?

一般來說,選民投票積極與否確實會受著不少內在及外在因素所影響。前者(即早在腦海中的觀念)包括對某候選人一貫看法及在競選期間出現激動自己思想或情緒的事件。至於外在因素,主要是:1、競選活動的影響力;2、與選舉無關,但與本身國家或地區有關的重大事件(例如:經濟危機或戰爭可能)。此外,身邊的朋友或群體對上述1及2之反應表現,也有重要的影響力。

對於沒有政黨包袱或中間(稱為「遊離」)的選民,候選人的個人因素及選舉工程確實有左右選情的影響力。前者包括對候選人的政綱、過去政績或未來工作方針、個人品格及操守、團結或分化社會能力等。至於選舉工程成效,則相當倚賴大眾傳媒的宣傳感染力及選民在競選大會上對候選人政治騷的反應。由於這樣,有分析指候選人企圖博取更多選票,便各出奇謀,甚至不擇手段;包括:詆毁對手,甚至要求對其進行審查;把對方的某些失誤及私隱在社交媒體廣泛及誇張描繪;指責選舉投票方式出現漏洞及不公;對反對自己的人或傳媒出言恐嚇,甚至鼓勵支持者暴力對付;製造社會恐慌,例如:要提防外族入侵(但對支持自己的外國勢力則默許)等等。當然在某一些假民主的國家更會出現賄賂或操控選票,限制及干擾對手宣傳,並出現各式各樣的選舉舞弊。

不過,無論如何,由於有其他具決定性的隱藏因素或突發事故,選舉的結果很多時出人意外,也令有心人失望痛心。對此,聖經的哲人早有名言:「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勝;智慧的未必得糧食;明哲的未必得資財;靈巧的未必得喜悅。所臨到眾人的是在乎當時的機會。」(聖經舊約傳道書9章11節)

麥基恩博士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