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症疲勞(Pandemic Fatigue)

7成受訪者感抗疫疲勞 部分人批防疫措施太寬鬆

本港新冠疫情持續近一年,不少專家均擔心市民會因「抗疫疲勞」而鬆懈防疫。一項調查顯示,有逾7成市民承認自己出現「抗疫疲勞」,部分受訪者直指政府的抗疫措施令人難以適應;若以10分為滿分,市民認為政府防疫措施平均只為4.82分,有近4成半人認為過分寬鬆,而其中最感不足是入境管制措施。

資料來源: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2848926/

****** 麥基恩醫生回應 ******

假如因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或斷斷續續)而感覺厭倦及不適,卻沒有可診斷的身體疾病,則可能出現了「疫症疲勞」。這綜合症並非一個專有的醫學名詞,而它出現是由於人們因為疫情需要,長時期自我保護及照顧其他的人。雖然做足了預防及隔離措施,卻未能確定自己能讓家人安全,不被感染。

另外,有一些人因為長期社交隔離,困在家中無所事事,對防疫意識漸漸疏於注意,甚至對感染與否,也不甚介懷。當防疫政策稍為放鬆的時候,便趁機會與親友來往社交,很容易忽略衛生消毒習慣。當疫情較大規模爆發,防疫措施一再收緊的時候,霎時間的熱情迅速冷卻下來,突然感覺生活沒有趣味,沒有意義。

結果上述各類人士,部分人會隨著疫情延續減低(甚至失去)了日常生活的應有動力,又或從新聞看到其他國家的情況,出現悲觀的情緒,甚至灰心失意。不過,當問及現況如何的時候,大部分人除了疲勞之外,卻很難具體說出有什麼問題,但心裡卻感受到焦慮、孤單、無形壓力及悲觀心情。

有指這現象主要受到兩大很難確定的因素影響:一、自己或至親染上疫症的機會多大?二、一旦染上,病情變為嚴重的機會多大?若是機會很高的話,疫症疲勞便更為普遍。

不過,疫症疲勞與真正染上病毒或治療之後出現的身體疲倦有所不同。後者通常會有肌肉酸痛及思想緩慢的病徵,但疫症疲勞的人思想仍然十分活躍,且經常在警覺狀態當中。

這種疫症疲勞情況的出現,不分年齡、性別,也沒有分職業貴賤。上至政府官員,下至販夫走卒,同樣可以產生這種現象。不過,在醫務人員中間,這種情況可能較常出現。原因是疫情好轉了又轉壞,一時因疫情受控感覺興奮,但轉眼間又爆發,因出現大量病人而感覺頹喪。這種情況若不改善,會出現「同情疲勞」(compassion fatigue)及身心耗盡(burnout);甚至產生了輕性或重性的精神疾病。

要幫助這類疲勞的人,基本有下列原則:

一、要明白他們,了解他們的心情及引發疲勞因素。

二、要鼓勵他們自助,脫離這困境。

三、提供一些合宜的活動,可幫助心情愉快,但不會增加患病機會。

著名管理顧問機構McKinsey & Co. 建議參考美國海軍副上將James Stockdale的方法。他在越南戰爭時成為戰俘,但要帶給他下屬有希望的感覺。他發現那些過度樂觀地認為可以在聖誕前返國的軍人,較容易出現精神問題及難適應被俘虜的生活。反觀那些接受囚禁可能有一段長時間而又盡量適應的人,心理健康較佳。這種有限度的樂觀,後來被稱為 「史托克悖論」(Stockdale Paradox)。從這方面看,負責統籌疫情的負責人,一方面要帶給市民一種樂觀希望,但另一方面切忌輕易說出無數據支持及不切實際、討人歡心的承諾。反過來,他們要懂得如何用務實、能夠長久有紀律及有實效的防疫方法,以勵志的心態去面對殘酷的現實。

此外,面對已有或會出現這種現狀的人,要給他們合適的關懷及聯繫,不要令他們感覺孤單、無助。如有可能,便給予休養生息的時間,減少工作壓力,並且鼓勵作帶氧運動及其他鬆弛活動,以能恢復元氣。

加拿大社會學Arthur Frank教授建議在長時間危機過程之下,培養正面思想,把不能改變的環境當作探索新的「人生旅程」,化作一個成長及發展的挑戰。

對於信神的人,聖經有很多激勵的說話。在舊約約書亞記一章九節:「我不是吩咐過你要堅強勇敢嗎?所以,你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慌;因為你無論到哪裡去,耶和華你的神必與你同在。」

聖經又鼓勵我們要振作,說:「因為神賜給我們的聖靈不會使人膽怯,而會使人有能力、仁愛、審慎自制。」(提摩太後書1:7)

麥基恩醫生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