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宣誓成美國第46任總統

拜登的就職禮於美國時間周三中午(本港時間周四凌晨),在華盛頓國會山莊西翼舉行,主題是「美國團結」,他在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羅伯茨(John Roberts)見證下宣誓,成為美國第46任總統,他揚言會團結國民,「我知道今時今日講團結,聽來像個愚蠢的幻想」,但亦知道想分化國家的力量很大,也並非新事,深信只有團結才能成功,「前路是團結」(Unity is the path forward)」,「我會成為所有美國人的總統」。
資料來源:
https://www.am730.com.hk/news/新聞/【拜登就職】
****** 麥基恩博士回應 ******
***歡迎點擊影片收聽誦讀版 或 閱讀下面文字版***
在政治的舞台上,我們經常發現國際間不少國家的領袖戀棧「權力」(power),而政敵們也千方百計奪取其權力。柏拉圖曾經說過:「一個人的成就是看他怎樣運用權力。」
在心理學上,「權力」的定義是指一個人能夠影響別人的環境或心態之能力。這能力可以是提供或收回對方需要的東西(例如:金錢、物質、知識及感情),或向對方加以處分(例如:身體傷害、免其職務或社會隔離等)。由此可見,權力可應用於很多種人際關係、不同文化及各類處境,而且著重個人的影響力多於他的作為。
關於人際間的權力影響,可分為兩方面:一、鼓勵對方做你想做的東西;二、強制對方做你要求做的事情。通常鼓勵的成效大於強制。
一般來說,權力給人的印象是相當負面的。不少人認為權力需要用武力或欺騙才能得到,而政府領導人也必須用這種權術才能管治社會。這種心態可能與著名的《馬基維利》主義(Machiavellian)有關。在15世紀意大利的政治家尼可洛、馬基維利在著作《君王論》中提到:一個新君王「首先一定要穩定他剛得到的權力,方能建立一個持久的政府結構」,但為此可能需要運用「暴力」。他的另一名句就是:君王「被人懼怕較被人愛戴更為安全」。
現代科學研究顯示,權力若能夠由負責任的人運用於別人的需要及喜好方面,才有最佳效用。可惜的是,這種權力運用及領導技巧,無論其原意如何高尚,往往在獲得權力後逐漸衰退。研究指出,當一個人獲得權力之後,漸漸會變成自私、衝動及魯莽;用自以為是的方式行事,因而更難從他人的角度去看世界。他們會傾向倚賴慣常及刻板方式,去審視別人的態度、需要及喜好,因而忽略他人的個別性。故此,英國歷史學家Acton勲爵有一句名言:「權力使人腐敗,絕對的權力絕對使人腐敗。」在古今中外的政治人物,這種現象確實經常出現。
心理學家Philip Zimbardo在美國史丹福大學作了一個著名的《囚牢實驗》。他將一群大學生分為兩組人,一組扮作囚犯,而其他人則扮作獄警。雖然彼此都是同輩同學,但扮作獄警的人很快便出現了權力濫用,虐待扮囚犯的同學,其嚴重程度使這個實驗被逼半途終止。其他的研究也指出,有權力的人喜歡干擾別人,爭先說話及不理會正在發言的人;而且喜歡侮辱朋友和同事。在團體的調查中發現,最沒有禮貌的人(大聲呼喝、污言穢語、不留餘地批評)主要是那些位高權大的職員。有實驗發覺,假若給予一些人權力,他們會更容易不合宜地接觸他人身體,或直接向他人調情,作出冒險的選擇等等魯莽行為。
雖然上述情況似乎支持權力導致腐化,但也有人得出另一種解釋來,就是「權力只吸引那些容易被腐化的人,而清醒的人反而受權力以外的事所吸引」(David Brin 1985)。
總結:權力是一種中性的工具,它可以用來作惡,但也可以造福他人。去尋求及爭取權力在道德上並沒有錯,但一定要能時刻尊重別人的權利。權力越大,確實可以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蜘蛛俠》的作者Stan Lee在著作中經常引用這稱為Peter Parker的原則:「權力越大,責任也必然越大」。
聖經認為所有權力源於上主,正如哥林多前書二章五節:「使你們的信不是憑著人的智慧,而是憑著神的能力。」。此外,祂會賜給人(甚至軟弱的人)能力、力量(英文的翻譯是power),正如舊約以賽亞書四十章二十九節:「疲乏的、他賜能力‧軟弱的、他加力量‧」
麥基恩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