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望垃圾徵費 人均棄置廢物減45% 冀2035零堆填

為推動全民減廢,政府發表「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新定立中期減廢目標是透過垃圾徵費,將都市固體廢物人均棄置量逐步減少4成半;長遠目標冀在2035年前達至「零廢堆填」。
綠領行動總幹事何漢威批評,上一份藍圖不達標且垃圾棄置量倒升,新藍圖目標是人均減至約0.89至0.81公斤,與早年目標相若,認為有欠進取;且回收率維持不變更是原地踏步。
何又稱,對比歐盟今年起全面禁用膠餐具,本港走塑政策最快2025年才實施是遠遠落後,批評港府歎慢板。他指焚化爐並非最佳減廢措施,當局未做好源頭減廢及回收工作,沒理據再興建新焚化爐。
資料來源: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2874573/
****** 回應*****
《起初關愛受造世界》編者 BERESHITH
所有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都會產生廢物,只是人類所產生的廢物不一定可以自然降解,回歸大自然的循環。因此,廢物處置遇到的問題不是香港獨有,而是一個由古至今人類都要面對及處理的問題。只是這問題隨著現代人不斷產生種類繁多,且有嚴重毒害性的廢物,加上跨國利益角力,因而變得複雜化。
人類容易忽略,不能自然降解的廢物會佔用地球上的空間,甚至有時會與人類爭奪珍貴的土地空間。然而,廢物所佔用的空間是與它的體積而不是重量有關。就算廢物被焚化後,灰燼也不是零體積,也可以仍有或更甚的毒害性,需要進一步處理及處置,過程中也可以產生相當體積的二次廢物。況且,焚化廢物本身已是污染環境的活動。那麼,香港應以重量去訂定減廢目標嗎?
人類產生的廢物源於人類基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行為,現代人稱這些人類活動為經濟活動,而廢物量與經濟活動是成正比的。1 由於每一個人都會產生廢物,只是不同年齡的人所產生的廢物有些許差異。因此,廢物量也與人口及其結構有關。香港政府統計處預期人口將持續老化,其速度會在未來20年顯著加快,尤其以未來10年最為急劇。2 人口老化對廢物產生量及可回收性有甚麼影響呢?
自古以來,人類另一個有別於其他的地球生物,就是懂得耐用(durable)和回收重用(reuse and recycle),特別是在物資短缺的日子。然而,在現代環球消費主義文化下,這些人類的美德因為與營商利潤對著幹,而被環球企業視為眼中釘。在仍以國民生產總值(GDP)作為量度國家或地方政府管治成敗的情況下,耐用、回收重用、源頭減廢有甚麼位置呢?
環球回收率取決於環球回收市場,可回收的廢物只要有市場,就算政府不推動也會有回收。國內改革開放後,啟動了大量生產及經濟活動,因而成為環球可回收廢物一個重要市場。但當環球經濟改變時,回收市場也一定受影響。環球回收市場逆轉並非近年才發生,其實早於2008年環球金融和經濟出現問時已開始。環境保護署自2011年公佈的每年本地廢物回收率也反映了情況3,只是沒有被留意。
當環球經濟下滑,各國及各地政府就會以增加各類消耗物資的經濟活動去拯救經濟,回收、減廢、綠色經濟等政策,就只能靠邊站了。
香港是個外向形社會,其經濟也會受環球經濟及內部情況影響。環境保護署公佈的《2019年每年本地廢物產生情況報告》已指出,2019年香港的總廢物量因當年本地社會運動對經濟活動的影響而比2018年減少了2.8%。4 政府統計處於1月中公佈10月至12月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為6.6%,創16年來高位;就業不足率則維持3.4%。2020年,新冠病毒引發了科技及營商深遠的急速變更,這些都可以影響各階層市民的收入。消費與收入是分不開的,對廢物總產生量會造成怎麼樣的影響,暫時仍是未知之數。
無論世界政經環境如何,香港的減廢教育是極為重要,畢竟地球資源有限,今天隨手可得的物資不會永遠理所當然地出現在香港人面前。但是減廢教育必須是全面的,「以物換物」形式的環保宣傳教育活動或許能使回收量增加,但對源頭減廢、珍惜寶貴資源(包括堆填區珍貴的土地空間)卻是完全失效。當政府以公關活動代替真教育時,民間又可否加把勁呢?
注:
- Monitoring of Solid Waste in Hong Kong 2019 published b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 pg1
2. 香港政府統計處 2017 年至 2066 年香港人口推算報告。
3. Monitoring of Solid Waste in Hong Kong 2011 to 2019.
4. Monitoring of Solid Waste in Hong Kong 2019 published b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 p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