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規模 沙田污水處理廠遷入岩洞

政府計劃將6個政府設施搬入岩洞,包括現時佔地28公頃的沙田污水處理廠,每日處理約25萬立方米污水。發展局局長黃偉綸稱,渠務署正展開將沙田污水處理廠位於城門河河口的廠房,遷往對岸亞公角女婆山岩洞,屬本港現時最大規模的岩洞發展項目,重置後可騰出廠房現址土地作其他發展。
新的沙田岩洞污水處理廠佔地14公頃,較同樣位於岩洞內的赤柱污水處理廠大15倍。渠務署土力工程師高鳴遠稱,首階段工程已於2019年展開,料2022年完工。
資料來源: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2894786/
*** 鄧允明博士回應 ***
香港地少人多,把城市的基建設施遷入合適的岩洞,有利於騰出更多的土地作其他發展用途。尤其是本港山多,特別適合發展岩洞。發展岩洞可帶來多種效益,既可減少對環境的不良影響,亦可遷移與相關社區土地用途不兼容的設施,污水處理廠就是其中一例,其他例子如垃圾轉運處理設施、骨灰龕,甚至殮房。這些「不受歡迎」設施可收入岩洞內。合適的岩洞若在人口眾多、已發展的區域及建築物密度高的地方附近,則可把政府、機構或社區的設施,如康樂中心、體育中心、室內泳池、巿政大廈等遷入,以改善民生及生活環境。若岩洞面積夠大,更可作文化、表演場地、康樂中心、體育中心和康樂綜合大樓等等設施。若岩洞鄰近有相當發展潛力的區域,更可相輔相乘地發展起來。透過預留地下空間,讓岩洞可繼續擴展,容納更多設施;發展出來的土地,長遠或可以作商業用途,諸如零售商店、迷你倉、數據中心,甚或葡萄酒貯存庫等用途。
土木工程拓展署2017年底公布的《岩洞總綱圖》,劃定了策略性岩洞區,即在地質條件及規劃考慮上都適合發展岩洞的地方。該總綱圖的目的是為項目倡議人提供策略性岩洞區的重要資料,例如岩洞區詳情、地區環境,包括:通道、土地用途地帶、界線、地質、交通、岩洞發展的其他主要問題及限制、具潛力的土地用途等,以協助其找尋合適的岩洞用地作發展用途。2017年公佈的岩洞總綱圖,列出全港共48個岩洞區適合發展公共設施,個別策略性岩洞區的面積大約由30公頃至200公頃不等,合共面積約4600公頃。策略性岩洞區的面積並不代表實質可發展的岩洞面積,因為發展岩洞需預留地方作其他用途,包括用作分隔設施的緩衝區、支撐岩洞的間隔石柱和連接入口和其他通道的隧道等。
過去幾年間,政府亦正推展將6個政府設施搬入岩洞,包括沙田污水處理廠、西貢污水處理廠、深井污水處理廠、荃灣二號食水配水庫、鑽石山食水及海水配水庫及油塘食水及海水配水庫;連同將九龍灣工務中央試驗所搬遷往岩洞正在研究當中的項目,共有七個岩洞發展項目正在進行中。有報道指,政府打算再於《岩洞總綱圖》中選5個岩洞發展,將就岩洞用途諮詢業界。
已鎖定的七個岩洞發展項目中,最大型的工程是沙田污水處理廠搬遷入岩洞。這項目已開展了第一階段工程,首階段工程2022年完工;項目預計可騰出28公頃市區用地。此項目是香港現時最大規模的岩洞工程發展項目,涉及在沙田女婆山興建面積約14公頃(總體積約二百三十萬立方米)的岩洞,以重置現有的沙田污水處理廠。工程總造價估計約四至五百億元,預計於2030年可投入服務。

香港首間建於岩洞內的污水處理廠是赤柱污水處理廠,是本港岩洞發展的先例;其建造及日常運作都證明岩洞內的污水處理廠不會對處理廠鄰近居民構成影響。赤柱污水處理廠於1990年11月開始建造,1995年2月完工;設計污水處理量為每天11,600立方米,是一間建於岩洞的二級污水處理廠;為赤柱半島、大潭、舂坎角、馬坑和紅山地區約二萬七千人提供污水處理服務。為維持廠外地區的景緻,赤柱污水處理廠的設計和建造採用了當時最新的岩洞建造技術;將廠房建於三個岩洞內,每個約120米長、15米寬和17米高,並由超過450米的通道、通風隧道及豎井連接。地底設計除了不礙觀瞻,在建造及日常運作時,亦盡量減少對附近居民的影響,更是東南亞首間同類型的污水處理廠。
「地不可永遠賣掉,因為地是我的;你們在我面前不過是寄居的和客旅。」(利二十五23)
鄧允明博士
英國特許水務及環境管理學會會員
英國特許環境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