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在經濟困境中如何自處

Am730 新聞圖片

【社聯分析】失業影響約36萬家庭 中等學歷失業率達8.9%  

失業率在疫情打擊下持續高企,雖說本港基層打工仔尤其從事服務業最受打擊,但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分析最近就業數據,發現失業範圍廣泛,任職收入較高工種與學歷較高人士同樣面對逆境,數據反映這類失業人士,家庭收入估計減幅逾50%;專上教育學歷人士(文憑或證書及副學位)的失業率 (8.9%及8.4%),更略高於中小學歷組別。社聯促請政府推出短期及長期失業支援措施。 

資料來源:
https://www.am730.com.hk/news/新聞/【社聯分析】失業影響約36萬家庭-中等學歷失業率達8-9-255138

*** 梁錦波博士回應 ***

本港失業率在疫情打擊下持續高企,最近社會服務聯會分析2020年第三季度就業數據,發現中等學歷(即文憑、證書及副學士)群組的失業率皆比低學歷(中、小學)群組及高學歷 (學士或以上)群組為高。這現象顯示中等學歷人士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此外,根據民間智庫「MWYO青年辦公室」在二月時預測2021年第四季20-29歲青年失業率將為11.3%,比整體失業率高出3.9%。

是次疫情,嚴重打擊了中等學歷及青年群組,亦加速了本港「下流社會」的出現。「下流社會」一詞是日本社會學三浦展於其2006年著作《下流社會:新社會階級的出現》中所提出的。總意是在全球化之趨勢下及社會階級的變動中,中產階層漸漸失去其特徵及優勢,並下沉為下層社會的一群。這中產流失的現象,在香港也開始出現。究其成因,一是全球化加速的資本主義的惡性競爭,配合疫情下的不景氣。因此,長期正職工作減少,大量年輕人從事收入不穩定的低薪工作,加上天價的房子,導致他們對人生自我半放棄。若想從M型社會的一端跳到另一端,需要極大的拚勁和努力。那在嚴峻的經濟環境下,年輕人應如何自處呢?

在吳渭濱、區祥江合著的《下流世代的上流生活》一書中,作者提出不少真實個案,分享青少年如何在逆境中自處,做個下流世代的上流人,不讓衝擊打低自信。香港有不少青少年不再盲目追隨上一代的成就、價值,如穩定的長期職位、置業、購買名牌等。反而學會逐漸減低對物質的慾望,如在「淘寶」購物,低消費以解決生活所需;又或在網上交換物品以共享,而不須永遠擁有。我們不難發現,不少年青一代正從利「己」的財經文化中,走向利「他」的思維;對社會的不公平現象有所醒覺和批判,重視政治參與,不再遵循前世代經濟至上的價值觀。此外,由於普遍缺乏長期穩定的工作,很多年青人成為斜槓族,不受束縛地工作。雖然職位常是合約制、兼職類或彈性上班,卻因工作性質有較大的彈性,讓個人有更大空間去發展創意。不過,年輕人在彈性工作主流下,必須提升自律及善用時間,避免因持久做零散工作而導致志氣消沉。若在目前的職位感到乏味,可在工餘活動中尋覓興趣和熱情,以維持正向心態。在經濟低迷時,亦要保持良好的身、心、社、靈狀態,勇敢地向自己選定的目標進發,盡量不要與他人比較,並建立廣濶的支持系統。相信疫情過後,必會看見雨後彩虹。

梁錦波博士
香港神託會培敦中學榮休校長
全人生命教育學會創會會長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