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有一諺語:「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根據新天主教百科全書,「利己主義」包含著某些基本真理:人的愛護自己本性,因為每人要對自己負責;又要得到樂趣,發展自己的潛能及獲取正常渴望的權力。這與中國戰國時期的楊朱學派哲學相似,就是人類的行為是基於個人自身利益。
奧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認為人類只有兩種動機,利人和利己,但是兩者不能有同等地位。其實利己主義可分為不同類別,各有特色:
一、既定性利己主義(default egoism):一般人大多會按自己的利益而行事。例如:申請長者優惠券。
二、進化性利己主義(evolutionary egoism):是為了可以健康地延續後代而行事。例如:爭取較長的產假。
三、道德性利己主義(Ethical egoism):有道德的人為了自己好處而當作的行為。例如:贊成嚴懲販毒的人。
四、合理性利己主義(rational egoism):會為自己最佳利益而作出最理性選擇。例如:大減價才購買必需品。
五、心理性利己主義(Psychological egoism):所作的行動最終動機是為自己好處。例如:員工超時工作,表面上是為公司,但實際上是期望可以升級。
心理學家特別有興趣研究「心理性利己主義」,因為有些時候這等行為看來是利人而不利己的。就以上述超時工作為例,這員工期望可以藉著這種表現,直接或間接得到上司欣賞;又或藉此去減少上司對他日間工作表現不佳的負面評價。最極端的例子就是某一位士兵撲向手榴彈粉身碎骨而拯救了同袍,看似非常利他的犧牲行為。但其實他明知若不這樣大家也會同歸於盡,但這樣犧牲應該可以獲得一個偉大英勇的聲譽。
對利己主義的心理分析,弗洛伊德認為是一種追求享樂、逃避痛楚的生存原則,能夠滿足生理及心理上的需要。而行為心理學家卻認為這是後天為求獎賞或避免懲罰的條件反射結果。其實兩者皆是趨吉避凶學習過程,漸漸內化成為一種認知心態,心理學上符合了著名的「桑代克的效果法則」(Thorndike’s law of effect)。
利己主義除了有自我保護的生存價值,而可以鼓勵個人努力照顧自己、爭取有關福利及提升社會地位,無需聽天由命或任人擺布。
但過度的利己行為會導致一個自我中心的社會,忽略別人感受,破壞人際間(特別是工作間)的關係及相互合作。此外,很容易流於過分主觀,忽略事實,違背應該有的不偏不倚處事態度。
雖然利己主義是本性的一種表現,但並非是不能改變的本能。其實聖經反對自私(自利)的行為,在新約腓立比書二章三至四節說得很清楚:「不要自私自利,也不要貪圖虛榮,只要謙卑,看別人比自己強;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由此可見,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是可以共存,但需要平衡以達到雙贏結果。
麥基恩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