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把整個世界秩序打亂了。在防疫措施、治療及康復過程中,對可能受感染的人、染病者及其家人,都帶來不少社會心理壓力,容易引起各類精神病徵,但由於的確有生命危險,故注意力都集中在身體方面,結果是精神健康被忽略了。同時,又由於資源有限,最需要服務的重性精神病人,似乎沒有看到有對這個組別有特別安排照顧。其實他們因本身精神已經受損,比普通人更難承受壓力,會很容易出現緊張,焦慮及其他病徵,導致病情復發或惡化。
但另一邊廂,只有輕微焦慮或憂鬱的人,因為大多都有工作能力,經濟上能負擔醫療費用,故此能夠輕易找到私人精神科醫生或輔導專家治理。由於病情一般並不嚴重而且病情比較短暫,通常治療效果相當不錯,只是要花一些金錢去接受藥物或「說話」治療。可惜患上重性精神病的人,由於長期受疾病困擾,大多失去工作能力,導致個人(甚至家庭)出現經濟困難,必須依賴政府公共服務,才能維持治療果效。
上述這種不對等的醫療服務,很符合著名通科醫生Julian Tudor-Hart的「倒轉照顧定律」(The inverse care law)。他發覺愈需要良好醫療服務的病人,往往就得到最少的服務,導致「需要」與「服務」成反比例。
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情況, 社會學家Robert Merton引用聖經的說話,提出著名的「馬太效應」(The Matthew effect)。他錯誤套用耶穌在馬太福音13章12節的說話:「凡是有的,還要給他,他就充足有餘;凡是沒有的,就連他有甚麼也要拿去。」以去解釋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其實,耶穌在這段經文並沒有這個意思,而且在其他的場合裡他曾經說過:「健康的人不需要醫生,有病的人才需要」(馬太福音九章12節 )。這正表示治病的需要是按照身體健康情況而定的。
註:除了重性精神病康復者外,其他在疫情中可能需要特別照顧的包括弱智人士、年老多病的人,或應包括無家可歸者。有些地區,更要包括困在營幕中的難民、稠密宿舍中的海外勞工,以及監獄中的在囚人士。」
麥基恩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