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至1919年美國的流行感冒大爆發,當地自殺率有明顯增加。在2003年期間,香港爆發SARS,老人自殺率也有增加,故此,不少專家擔心在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傳染得這麼快這麼廣,會否自殺率也會大幅增加?
因疫情導致自殺思想及行為的因素有很多,特別是恐懼感染及其後遺症、自我隔離、社交距離等,導致不少人產生壓力、焦慮、憂鬱等心理病徵。若因疫情失去工作或有嚴重經濟損失,情況會更嚴重。對於某些類別的人,例如是長者、長期病患者、本身已是精神障礙病人,及在高危環境下工作的醫務人員,上述的困擾更為嚴重,可以增加自殺的風險。假若當地的精神健康服務不足,又或因隔離措施導致延遲發覺及治療,更會容易發生自殺死亡情況。
不過,在疫情爆發嚴重的英國,尚未有發覺自殺死亡增加的證據,如Appleby 等人2021年4月在《刺針、區域健康-歐洲》。有專家提出,要有良好的準備及措施,去減低可能發生的自殺行為。根據英國COVID-19自殺預防研究合作群組的建議(見David Gunnell 等人2020年6月在《刺針醫學雜誌、精神科》),應該有下列一些措施:
(一) 要建立一個遙控評估及照顧的途徑,包括求助熱線,並訓練醫務人員這種新式醫療運作。
(二) 政府需要提供經濟安全網給有需要的人士,不單是針對目前,更要考慮未來需要,增加在培訓及勞工市場項目。
(三) 留心在疫情中容易出現的家庭暴力及酗酒問題。對於鰥寡人士及長者更要提供社區照顧。
(四) 要留意環境中危險物品,特別是容易致命的藥物及消毒物品。在有槍支買的地方,應暫時禁止交易。
(五) 由於傳媒的影響力會影響接收者的精神狀態,特別是有關疫症的故事,故對於不負責任的傳媒報道,應有合適的管制及懲處。
(六) 關於疫情對精神健康及自殺行為之高危因素資料,應有全面性的收集及分析系統,以致方便作及時的反應。
(七) 對於防疫資源不足的地方,需要更嚴厲的預防措施,包括禁止宗教聚會、喪禮及其他社交活動、對外地勞工及那些從高危地區返回的人士作較長時間隔離等等。
他們的結論是目前是特殊且史無前例的危機時間,需要有充足的準備,高度的警覺性及國際間的合作。
傳統上,基督教認為自殺屬犯罪的行為,甚至歸入殺人的罪,但對於為信仰而甘願送死的人則稱讚為殉道者。不過,由於精神醫學的發展,這種觀念已經改變了。在上世紀90年代,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正式同意天主教會《教理》中提出:「在嚴重心理混亂、憤怒、對苦難極度害怕、受痛苦或虐待等情況下,應減低自殺者的本身責任。」
麥基恩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