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對公共精神健康的挑戰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出現及其防疫措施,對已經患了精神疾病或高危人士產生不良影響。在疫情之前,大概20%全球疾病負擔(Global burden of disease)是由精神疾病引起,而且負擔牽涉衛生、教育、職業、社交、法律問題。由於疫情影響上述多方面的因素,導致很多人精神疾病發病或復發,特別受到影響的是醫務人員及醫療照顧者、長者及在護理院中的人、囚犯和難民。

根據Jonathan Campion等人(《刺針、精神科》醫學雜誌2020年6月9日)所描述,COVID-19疫症帶給社會公共精神衛生服務三大挑戰:

(一) 如何預防精神疾病發病率增加。

(二) 如何保護精神病人受疫情打擊帶來的不良後果。

(三) 如何提供合宜的公共精神健康干預支援。

因此,他們針對個人、社區以及整個社會中,特別是高危人士,提出一連串改善建議:

(一)預防精神疾病:

(1) 原發性預防:評估因疫情而出現的高危因素,包括社會經濟不均、貧窮及欠債、失業及食物不足、父母有精神問題、兒童在不良環境中、工作壓力、身體健康及活動限制、社交隔離等。

(2) 繼發性預防:當發病時及早治療,並處理那些特別與疫情有關影響。

(3) 三發性預防:對於患病的人所帶來的殘疾後果加以處理,包括與疫情有關的身體健康、社會經濟甚至是被歧視標籤等問題。

(二) 提升精神健康﹕

(1) 好的開始:注意嬰孩健康生長,及為父母而設的身心健康培養。

(2) 好的成長:在各級學校中提供精神及身體健康培訓課程。

(3) 好的生活:鼓勵身體運動及社交活動,盡量接觸綠色空間、藝術文化、創作及靜觀活動。

(4) 好的工作:鼓勵健康工作環境,包括彈性工作時間、工作培訓及網上心理支援。

(5) 好的晚年:提供健康社會心理服務,特別針對退化的感官、聽覺及視覺。

為了達到上述目標,需要培訓對衞生及疫情認識的工作人員,並且提升大眾對心理健康及疫症的認識。在疫情期間,科技可以大大協助推行這方面的工作,減少人際間的身體接觸,但要注意避免過度面對螢幕時間。除個人關心以外,也鼓勵群組參與(包括在學校及工作場所內)。若整個社會能夠積極配合,疫情對精神健康的不良影響應該會大大減少!

聖經也提到有關疫症的問題,通常與其他天災人禍一起討論。雖然疫症可能是天災而起,但往往也因人為錯誤行徑導致擴散。故此上主一方面教導他的子民要祈求上主保守(見列王記上八章37-40節),另一方面也提醒他們要審查自己的罪而悔改(見耶利米書25章四節及29章11節)。

麥基恩醫生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