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信仰對COVID-19危機的心理影響

在COVID-19爆發之後,出席宗教活動的人大幅減少,但也有一些人因在家隔離,增多一點時間思想宗教信仰問題及閱讀有關書籍,更有報道指一些信徒祈禱的次數也頻密了。很多研究指出,宗教及信仰能助人更有效面對壓力及創傷。但事實是否如此?Bowling Green State大學心理學系的Kenneth Pargament 教授,多年研究宗教與應付壓力「堅韌力」(resilience)之關係,發現信仰有以下的正面影響:

(一)鼓勵「在壓力下重新有盼望」的想法,把危機視作契機,有助個人成長。

(二)增強一種連繫的感覺,透過祈禱、默想、屬靈音樂等增強與上主的關係。

(三)透過禮儀培養一種心靈感受,令人醒覺一些重要事情將會發生,因而要更加積極面對。

但另一方面,宗教信仰也可以帶來近乎負面的影響:

(一)認為危機是上主懲罰自己或人類,因而對一位慈愛保護的神產生懷疑,甚至出現憤怒或被遺棄的感覺。

(二)過分將疫情發生的過程及後果倚賴上主,因而對保護自己的措施,包括疫苗接種及社交隔離等完全不加理會。

(三)在倫理上產生矛盾,眼見這麼多人無辜傷亡,或缺乏救治設施而無能為力,與信仰強調的公平公義不大協調,因而感覺道德上的衝突。

事實上,若從社會角度看,每次大危機爆發之時,信教的人會激增,但也出現有宗教背景的人,開始懷疑甚至放棄信仰。因此,正當的宗教信仰教導,在社會及個人危機出現的時候,會增強群體及個人(有或沒有信仰的人)之堅韌力,能迅速適應及復元過來。

聖經記載不少人靠著信仰,成功度過危機。而舊約詩篇更有不少有關的教導:「他既然把自己交託耶和華,就讓耶和華搭救他吧!耶和華既然喜悅他,就讓耶和華拯救他吧!」〈詩篇22﹕8〉「求你起來幫助我們,為了你慈愛的緣故救贖我們。」〈詩篇44﹕26〉「他必為民間的困苦人伸冤,拯救貧窮人,粉碎那欺壓人的。」〈詩篇72﹕4〉

麥基恩醫生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