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對社會心理的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似乎沒有大型的戰爭,但是不斷出現國與國的衝突(例如伊拉克與科威特戰爭)及民族間的內戰(例如斯里蘭卡「泰米爾」族與「僧伽羅」族的矛盾)。2022年的俄烏戰事會否變成第三次世界大戰,仍是未知之數!

戰爭不論大小,對於參戰國的社會及其人民之健康確實有災難式的影響。除了身體上的疾病及傷亡以外,精神及心理上的創傷也相當嚴重。因為戰爭破壞了社會及經濟結構,帶來各方面的社會心理困難,包括貧窮、營養不良、物資缺乏等等,導致社區、家庭及個人經歴相當大的適應壓力。這種心理障礙不單在戰爭時發生,更會在戰爭後出現,而且會延續相當長的時間,對醫療服務帶來沉重的負擔。有些特別脆弱的群組,尤其是兒童及青少年,戰爭創傷後遺症往往會影響他們的成長,甚至整個人生。2005年5月「世界衞生大會」(World Health Assembly)發表聲明,要求會員國加強保護在軍事衝突中的兒童。同年,「世界衞生組織」(WHO)執行委員會也要求所有國家實施及修補因戰爭、衝突及天然災害帶來的心理創傷之各項計劃。「世界衞生組織」在2001年《世界健康報告》指出:在世界有軍事衝突的地區,經歷創傷的人口中有十分一出現嚴重精神健康問題,而另外十分一會有行為上的困難,影響社會功能。最常見的病徵,包括憂鬱、焦慮、失眠及軀體化問題(例如:背痛、胃痛)等。

自古以來,民族間為了自身利益,發動戰爭很難避免。聖經舊約記載以色列人離開埃及,進入迦南地,為了生存及宗教的理由,與當地阻擋他們的民族爭戰,其中有亞瑪力人(出十七16)和米甸人(民三十一2)。但是在後來的日子,他們卻渴望和平:「他們會把刀劍打成犁頭,矛槍打成鐮刀;這國不向那國揮刀,也不再學習戰事。」(賽二4)。

麥基恩醫生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