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記得小時候在小商店(士多)買汽水飲品回家飲用,盛載飲品的玻璃瓶須繳付「按金」,我才可以帶走飲品,香港人稱之為「按樽」。其後,塑膠樽流行,沒有商户收回塑膠樽重用,故此用完的塑膠樽大部分送去了堆田區或在社區、自然環境中成為廢棄物。當年,在街市買肉類蔬菜,小販不是用塑膠袋盛載,而是用「禾稈草」和紙張(甚至是廢棄的報紙)包裹後讓顧客帶走。
自1950年代起,人類才開始使用塑膠材料,從那時起至2015年,英國衛報報道有研究指出:全球共產生了70億公噸廢塑膠,其中只有約9%得以循環再造,12%被焚化。香港在2020年棄置於堆填區的都市固體廢物,塑料廢物每日平均量有2,312公噸,佔整體都市固體廢物的21.4%。2020年從都市固體塑膠廢物回收之可循環再造物料的數量有102,000公噸,佔整體塑膠廢物只有約11%。
據環保組織「綠色和平」報道,目前全球每年生產多達4億噸塑膠,按趨勢更會於2040年倍增。其中每年最少有1,100萬噸塑膠流入海洋,除了危害海洋生物及整個食物鏈,令人類自食其果;而大部分塑膠源頭正是化石燃料產業,在生產過程,同步加劇氣候危機。還有研究顯示,連外來生物物種都會隨著海洋塑膠污染物跨境遷徙,讓原不屬於當地的物種出現,使原有生態出現生存危機,可見塑膠污染的影響力。塑膠製品是海洋垃圾中最大、最有害和最持久的部分,至少佔海洋垃圾總量的85%。
也許有點遲,可幸在2022年2月底於肯亞首都奈羅比召開的聯合國環境大會(UNEA5.2)中,有175個國家及地區領袖於3月2日決議通過為制止塑膠污染,作出重大決定。聯合國成員國將共同制訂具法律約束力、涵蓋從生產、傾銷到棄置塑膠的整個周期之《全球塑膠條約》,並於年內展開商議程序,爭取於2024年將其落實執行。在製定新條約時會考慮以下要素:
– 解決海洋和其他環境中塑膠污染及其影響的全球目標
– 塑膠整個生命週期中,包括產品設計、消費和廢物管理等的防止污染的全球義務和措施。
– 提供與政策相關的科學信息和評估機制
– 為條約實施提供財政支持的機制
– 提供國家和國際合作的措施
– 預防、減少和消除塑料污染的國家行動計劃和報告
– 執行條約進度的評估
在過去的5到10年中,國家和地區政府,以及一些國際組織採用了很多行動計劃和工具來嘗試解決塑料污染及其污染對生物多樣性、氣候變化、健康和社會問題的相互聯繫。在國家層面,許多國家已經開始限制或禁止使用一次性塑膠用具。儘管如此,塑料目前仍然不受任何單一國際條約約束。此外,隨著國家和地區倡議增多,反而導致經常有不同和不兼容的規則,給受監管的行業帶來更大不便及增加生產成本。由於這些原因,這一項新的國際全球塑膠公約將期望規範全球塑料生產、使用和處置的關鍵步驟,以及尋求統一監管標準、可預測的國際標準及通用指標。
UNEA5.2決議承認塑料污染對所有環境構成威脅,並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更重要是認定了所有有關的機構在制定和實施該條約中的作用,並強調應該通過制定新條約須考慮的要素,制定解決從原材料的提取到塑料棄置的整個生命週期中所產生問題的措施,包括了有效的機制用於將資金引導至各有需要的國家、實施塑料廢物管理系統,以至使協議得以落實等。
我寄望藉著這個《全球塑膠公約》約束更多國家與地區政府落實走塑、實踐源頭減廢、建立重用的文化及循環系統,打造無塑的未來,讓後人擁有可持續發展的地球家園。應對塑膠污染危機,解決方案包括源頭減廢,建立「重用」的文化和循環系統,各地的政府也認知到壓制塑膠污染必須全面,在塑膠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都需要著力防範污染。
世界認識到塑膠污染的過犯,從而制定機制和措施補救,有點像人知道自己的罪惡,認罪侮改。基督徒追隨耶穌基督,都會承認人有罪,相信耶穌基督死在十字架流血為人贖罪。凡相信主耶穌的人,都得永生,罪被赦免,亦願意讓神進入內心,引領生命。
「我們如果承認自己的罪, 神是信實的,也是公義的,他會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約壹一9)
鄧允明博士
英國特許水務及環境管理學會會員(MCIWEM)
英國特許環境師(CEn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