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9年,荷蘭精神科醫生Eddy Dr Wind(本身是Auschwitz集中營的生還者)發現不少納粹集中營及消滅營內的囚犯在逃出生天後,出現一種病態的後遺症,有人感覺到焦慮與憂鬱、智力遲緩、社交退縮、缺乏動力、失眠或造惡夢,身體不適及情緒波動。最突出就是這些倖存者對家人、同事或朋友未能獲救而感到內疚。他稱這種情況為「集中營綜合症」(concentration camp syndrome)。這種情況的嚴重程度與年齡成正比,即是越老的生還者越嚴重。
後來專家發現這綜合症也會出現在很多不愉快的環境之下,包括天災、戰爭、恐襲及其他大災難。此外,這種心態不單發生在生還者中,也出現在救援或治療人員身上。近年更有指會發生在職場中,特別是事故發生後,自己能夠保存職位而其同僚卻被開除。因此,這綜合症現在多數改稱為「倖存者綜合症」(survivor syndrome)。
這綜合症的主要心態是感覺到自己能夠生存是自己(也可以是別人)造成的錯誤,因而覺得非常內疚。根據英國心理學家Stephen Joseph等人(1994)於《行為治療及研究》期刊發表對一場海難的266位生還者進行的調查結果,發現當中六成的人有這種內疚的心態,內容包括三大方面:
一、自己能夠生存,他人卻死掉。
二、自己在災難中未有作應該做的事
三、自己作了一些多餘的事情,對救災毫無作用。
上述人士有時會怪責自己間接導致他人死亡,包括一些他們救不到或嘗試拯救的人。
從認知心理學角度看,有這種情意結的人很多時出現一種「後覺的偏見」(hindsight bias),就是高估自己有預知結局的本領,認為自己能夠準確估計事情的發展,以及覺得自己有能力改變結果。
聖經記載了一場海難,而主角可能有內疚心理。在舊約約拿書第一章,上主吩咐約拿去尼尼微城傳道,他卻乘船逃往相反方向。船航行中遇到巨大風浪,有沉船危險,約拿卻躲在船艙底睡覺。終於,抽籤發現他是導致眼前危機的主因;他可能感到內疚,就願意犧牲自己,叫船員把他拋進海裡。如此一來,風浪就平息了。
麥基恩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