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中一學生升中壓力大 逾半現抑鬱及焦慮徵狀

中一派位結果於7月26日公布,有調查發現,63%受訪的中一學生表示升中壓力大,55%學生有輕度至重度的抑鬱徵狀,壓力來源包括應付測驗考試、成績未如理想和學科增加等。約72%稱要需時1至3個月適應。
資料來源:https://www.am730.com.hk/
*** 譚黃曼君女士回應 ***
面對子女升中的焦慮抑鬱情緒,家長可做甚麼?
筆者過去曾任中小學老師十多年,深明升中學生及家長的壓力;旣要面對新的學習環境及科目,亦要適應教學語言轉變和繁重的功課;再加上近幾年因疫情而縮短了上課時間,網課亦難以集中,有時難於追上進度,壓力倍增。如新聞所言,容易出現抑鬱及焦慮情緒,家長可先留意子女有沒有以下徵狀:
焦慮徵狀

與成人相似,青少年會出現焦慮徵狀。身體方面:口乾、吞嚥困難、呼吸困難、心跳加快、氣喘、冒汗、顫抖、頭暈、頭痛、周身骨痛、痳痺、胸口疼痛、腸胃不適、肚瀉、尿頻或失眠等。思想方面:大驚小怪,無法停止或控制憂慮,經常想著學校的事,過分憂慮不同的事情,精神難集中,記憶力減弱,做決定有困難、怕黑、怕死,以及怕鬼怪等。情緒方面:擔心、害怕、容易心煩或脾氣暴躁等。行為方面:心緒不寧,以至坐立不安;對噪音和光線敏感,精神緊張,難以鬆弛,不想上學,不敢獨自在家或外出,甚至有暴力行為等。
抑鬱徵狀
青少年的抑鬱徵狀,與成人相似,會持續兩週以上,可能出現情緒低落,對大多數事物失去興趣,食慾或體重顯著下降或增加,失眠或睡眠過多,感到疲倦,思想或行動遲緩,難以集中注意力,有不合理的內疚或絕望感,甚或有自殺念頭及行為等。有些人可能會發脾氣,甚至有暴力傾向,更嚴重可能有妄想和幻覺等。
因為有些青年人仍未懂得表達以上的情緒,有時不容易被發現,家長和老師可留意他們日常出現的變化,例如突然無心向學、成績下降、與家人或朋友疏遠,以及平常很喜歡上網卻忽然停止等。
家長可做甚麼?
從筆者的教學及輔導經驗發現,家長是幫助子女減輕抑鬱及焦慮情緒的良藥。

聆聽鼓勵
家長應多聆聽子女,支持他們渡過難關,可及時改善焦慮及抑鬱情緒,令他們較易適應升中學習。事實上,子女很懂得看父母的「眉頭眼額」,如父母對成績過分緊張,縱使沒有說出來,子女因為不想令父母失望會感到受壓。如父母能多說鼓勵及安慰的話:「不要緊,盡力就可以。」子女因得到父母明白及體諒,反而能發揮應有的水準。
調節期望
縱使子女在小學時名列前茅,但是上到一些第一成績組別(Band 1)的中學盡是尖子,不應給予太大壓力,甚至因成績打罵或不理睬他們。這樣往往弄巧反拙,令子女對讀書反感、考試不用功及拒絕作答,甚至不想上學等。如在功課上真有需要,可請補習老師幫忙,但是最好先與子女達成共識,不要勉強。
重整步伐
在小五、小六年級,因為呈分試而把大部分時間放在讀書上;到升中一,便可與子女一起重新修改日程安排,以致作息平衡;再定立目標,迎向新挑戰。因距離中六文憑試仍有六年時間,不需過早預備。在生活上,應重拾以往的興趣,增加正面和成功經驗,例如攀石或做義工等等。這些活動能夠建立自信及積極的生活,更能令子女有信心去面對困難。
尋求幫助
假如文中提及過的焦慮抑鬱的徵狀已經維持了一段時間,在提供協助下仍未能緩解,家長要考慮盡早尋求學校社工或專業人士的幫助。
譚黃曼君
恩跡中心兒童、個人、婚姻及家庭輔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