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發生俄羅斯與烏克蘭長達多月的戰爭,造成數百萬計烏克蘭人遷移到鄰國(18-69歲成年男子被禁止離開),成為了難民;留守的平民則要經歷警報及轟炸的威脅。除了有生命安全的危險,也帶來極大的精神壓力及創傷。根據在這時期的心理治療人員報告,不少人有深度恐懼,以致驚恐發作;感受到不斷的壓力及持續的憂慮,非常無助及無奈。本來已經資源不足的精神健康服務出現人手及藥物短缺的情況,影響對受助者的照顧,特別是長者及兒童服務。
有報道指出,很多兒童經歷過炸彈在附近爆炸之後,出現失眠、惡夢及在睡夢中遺尿。至於長者方面,由於行動不便,比較難躲避空襲。假若家人離開了或傷亡,便發現自己被逼困在家中,感到非常孤單及哀傷。那些本身已經患病或需要長期服用藥物的人,更感絕望(見「無國界醫生組織」Medecins Sans Frontieres 2002年6月份的報道)。
由於烏克蘭的精神健康服務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及醫療機構(醫院及診所)之內,在戰爭中往往很難發揮作用。因此,需要發展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由於個人安全理由,利用電話及網上錄像談話,成為了主要的心理治療途徑。
至於那些逃離家園,去到其他國家的難民營中居住的人,也要經歷適應陌生環境的各種困難;特別是與當地接待他們的人士在語言上的溝通問題。有時候,可能和其他逃難的人產生爭執。在社會心理救援方面,雖然有國際組織積極投入服務,並與當地醫療隊伍合作,但是仍然僧多粥少,鄉村地區更形缺乏。由於專業人手不足,「國際移民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刻意培訓志願人員學習「心理急救學」,協助有需要的難民,特別是在接壤烏克蘭邊境的村莊地方的難民;而「世界衞生組織」的自助課程(包括應付壓力及處理問題)也大派用場。
聖經也提到,當某些地方發生災難危機的時候,其他地區的信徒要以愛心互相支持。使徒行傳第十一章27至31節提及猶太地區有大饑荒,安提阿教會的門徒於是「決定按著各人的力量捐款,好送到猶太幫助住在那裡的弟兄。」
麥基恩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