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臭氧是從哪裡來呢?在街上行走,常常看到空氣略帶淺棕色,又有一股辛辣刺激的氣味,一般都是光化學煙霧所造成。所謂的臭氧污染和光化學煙霧是不能分開的,而臭氧就是光化學煙霧的主要成分。它不是直接被排放,而是轉化而成的;例如汽車排放的氮氧化物,只要在陽光輻射及適合的氣象條件下,就可以生成臭氧。地面臭氧污染在許多發達城市中成為普遍現象,近地面大氣的臭氧是污染空氣的其中一樣主要污染物。
大氣中一次污染物是由污染源直接產生的物質。一次污染物中的氮氧化物與碳氫化合物等最為普遍。這些物質經過紫外線照射發生光化學反應,所形成的二次污染物叫做「光化學煙霧」。二次污染物中的臭氧是由碳氫化合物(HC)及氮氧化物(NOx)在陽光下反應而成。光化學煙霧都是高度易反應和氧化的物質,因此光化學煙霧被認為是現代環保的難題。在許多大都市有光化學煙霧,而晴朗、暖和、氣候乾燥,且有大量汽車的城市更容易形成。
近年,發現地面附近大氣中的臭氧濃度有快速增高的趨勢,就令人感到不妙了。粵港澳政府過去20年實施各類減排措施,但粵港澳地區大氣中臭氧的濃度在過去10年仍增加了34%。近期報章報道,環保署聯同科大、中大、理大及城大的學者組成了研究團隊,開展區域性臭氧及光化學煙霧污染的研究計劃,冀找出粵港澳地區臭氧和煙霧污染的排放源、污染傳輸路徑及傳輸演化過程等,以制定針對性減排政策,解決臭氧問題。
若地區氣溫偏高、風速較慢,令臭氧難以流通並不斷累積,各區空氣質素健康指數就會達「甚高」及「嚴重」級別。故此,治理污染物中的臭氧及光化學煙霧污染極為重要。環保署計劃在港不同區域架設儀器和監察平台,全面監測揮發性有機物的成分和變化,又在多個監測站利用雷達監測大氣中的風、臭氧及顆粒物的垂直分布變化特徵;在粵港澳海陸空多個地點作全方位空氣測量,並在已成立的新實驗室分析有機物成分、源頭及區域分布,以找出形成臭氧的主要污染物,再利用先進光化學模型綜合分析監測結果,以評估不同臭氧和煙霧污染控制策略的影響。
目前,對於臭氧的正面作用以及人類應該採取哪些措施保護臭氧層?世人已達成共識,並做了許多工作。但是,對於臭氧層的負面作用,我們雖然已有認識,但過往除了進行大氣監測和空氣污染預報外,還沒有切實可行的方法決解問題。期望今次環保署及學者研究團隊能夠找出污染源頭,並針對它作出改善,造福粵港澳地區社會。
從臭氧的性質來看,它既可助人,又會害人;它既是神賜予大地的一把保護傘,卻又有毒性。敬虔的信徒心裡都有神豐盛的慈愛和憐恤,卻又活在充滿罪惡的世界當中,言行常違背神的旨意,偏行己路。讓我們都能夠謙卑來到神面前,認罪悔改。求神按著主耶穌基督應許世人之恩典,赦免我們的過犯,潔淨我們的內心。阿們!
「神說:『眾水之間要有穹蒼,把水和水分開!』事就這樣成了。神造了穹蒼,把穹蒼以下的水和穹蒼以上的水分開了。神稱穹蒼為天。有晚上,有早晨;這是第二日。」(創世記第一章6至8)
鄧允明博士
英國特許水務及環境管理學會會員(MCIWEM)
英國特許環境師(CEn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