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是長年堆積,起源於高寒陸地;由層層堆疊的結晶冰、積雪及部分的岩石和沉積物等形成,因重力和自身重量的影響下沿斜坡向下移動如同「河川」般的巨大流動固體和液體混合物。冰川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資源,也是地球除海洋以外最大的天然水庫,七大洲都有冰川存在。
冰川有兩種,就是山嶽冰川及大陸冰川。受重力作用而移動的冰川稱為「山嶽冰川」或「谷冰川」,世界最大的山嶽冰川位於中國青藏高原上;受冰層相互之間的壓力影響下而移動的冰川則稱為「大陸冰川」或「冰帽」。這種冰川覆蓋著龐大的地面,地球上最大的大陸冰川是南極洲。冰川從冰蓋中心向四周流動,最後流到海洋中崩解。不幸地,南極洲的平均冰蓋面積,隨著地球暖化而不斷縮小。
溫室效應在高緯度及高海拔地區分外明顯,因此地球上的冰川正以駭人的速度消失。冰川的水流入海洋,使海平面上升、令沿海地區遭受海水氾濫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冰川直接流入大海令到巨型冰山增多,但已流入大海浮在水中的冰山,融化後卻不會增加海平面水位。不過高山上的冰川,融解後會流向山腳,形成河流。這些山嶽冰川、冰河,水流量並不穩定,當大量融雪時,會造成水災;其餘時間卻造成旱災,加劇了自然災害。冰川亦改變了區域水文(regional hydrology),造成了地區氣候變化。
《自然》雜誌有一篇文章報告*,運用當代高科技的獨立高精度(Spatiotemporal resolution)測量結果,提供了全球完整且一致的冰川質量變化估計。在2000年至2019年期間,冰川每年質量損失為267 ± 16吉噸(gigatonnes),相當於觀測到的海平面上升的21 ± 3%。由冰川質量損失的加速度,解釋了6%到19%觀測到的海平面上升加速度是由冰川融化產生;又確定特別是在過去二十年裡,冰蓋外圍以外的冰川變薄率實際上是翻了一番。這些結果有助地方和區域範圍內的水資源和冰凍圈風險管理,以及全球範圍內的海平面上升緩解措施的設計和適應性政策的制定。
我記起2019年有一則很有趣的相關新聞。當年8月18日,冰島舉行了一場特殊的追悼會,紀念該國因全球氣候變暖而消失的第一座冰川。這座冰川的名字叫「奧克冰川」(Okjokull),位於冰島西部火山附近。受到氣候暖化的影響,奧克冰川冰雪覆蓋面積逐年萎縮,自身重量無法促使冰川移動,因而在2014年,遭冰島氣象局取消它的冰川「地位」。確實有些可悲!我祈望人人都能夠重視全球暖化的情況。
「所以主耶和華這樣說:『看哪!我在錫安放置一塊石頭,是試驗過的石頭,是穩固的基石,寶貴的房角石;信靠的人,必不著急。我要以公平為準繩,以公義為線鉈;冰雹必把謊言的遮蔽沖去,大水必漫過庇護所。』」(以賽亞書第二十八章16-17節)
鄧允明博士
英國特許水務及環境管理學會會員(MCIWEM)
英國特許環境師(CEnv )
*Nature,volume.592,pages726–73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