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事新娘

「戰事新娘」(war brides)是指在戰亂期間結婚的新娘子,通常新郎是外籍人士,尤其是外國的軍事人員。在戰事結束後,新郎大多數被調回祖國;而新娘在短期內未必可以跟隨,導致雙方兩地分隔,如牛郎織女般等候相遇。可惜有些人永遠不能再相見,因為新郎須要再被調往其他戰場或與新娘失去聯絡;甚至已經戰死沙場。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新郎在家鄉本來已有妻子,甚至兒女,很難容納另一個女性。

The War Bride是2001年的電影,講述在1941年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加拿大士兵Charlie被派駐英倫,在洒吧邂逅英國少女Lily,彼此相戀,然後結婚。當Charlie回國時,新婚太太剛好懷孕。其後依據「戰事新娘」重聚計劃,Lilly與好友Sophie (也下嫁了加拿大法國裔士兵)一起移居加拿大與丈夫團聚。可惜,當她來到Charlie鄉郊的農場時,卻不被他的母親及妹妹接受,並且出現了他的前度女友Peggy。劇情發展,Lilly與這些人的複雜相處關係,以及如何適應情緒低落而回國的丈夫。幸好大家堅持到底,排除萬難, 而以Lilly和Charlie 再次感受初戀時的激情作結。

可惜現實中大多數的「戰事新娘」並不如Lilly這麼剛強及幸福,反而經歷各種壓力後精神受損。除了丈夫可能離開以外,更有可能是一生留在家鄉獨自生活。由於已經正式結婚,在丈夫缺席之下而申請離婚及再婚並不容易。著名歌劇《蝴蝶夫人》正是講述一名美國軍官Pinkerton ,他在日本長崎娶了名為「蝴蝶」的少女藝妓,旋即回國。「蝴蝶」為丈夫不單改信基督教,更誕下兒子並守候丈夫歸來。可惜,Pinkerton已另娶妻子,無意返回日本。三年後,他與妻子重回日本接兒子回國。但是懦弱的他不敢面對「蝴蝶」,導致她非常絕望,在交托兒子之後,自殺身亡。

由此可見,「戰事新娘」確實會產生很多心理問題。此外,社會心理學有一特別名詞,稱為「戰事新娘動力」(war bride dynamic) 。新郎乃是侵略新娘國家的軍人,是女方的社會認為的公敵。男女雙方相遇初時,可能是互相敵對,甚至打得你死我活;但因各種原因及機遇而彼此逐漸了解、化敵為友,更擦出戀愛火花。但是這種新娘會面對更困難的壓力,不單來自親友,更會遭受社會標籤為「潛在反叛分子」。

聖經也有一件近似「戰事新娘」的事件,就是當以色列軍隊打算攻打耶利哥城之前,派出兩名探子進城。他們被追緝期間,得到一位妓女喇合出計保護,二人因而成功逃脫(約書亞記第二章)。當耶利哥城淪陷之後,喇合及其家人不單免受殺害,更有傳說她被其中一名探子娶為妻子。因為她的名字記載在耶穌歷代的家譜中(馬太福音第一章5節)。

麥基恩醫生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