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利疾病(Victory disease)通常發生在軍事領袖身上,當他們嘗試過幾次勝利之後,便開始出現病徵;因而使軍隊變得脆弱,導致下一輪戰事容易失敗。
根據「維基心理學」(Psychology Wiki)所言,這種疾病的症狀如下:
一、傲慢:認為自己是不敗的軍旅。
二、自滿:非常滿意過往的成績,認為此等情況將會持續下去。
三、一成不變:認為自己的戰略已經足夠應付且有餘,無須變化。
四、標籤別人:認為敵人皆沒有反抗能力。
五、忽略相反情報:假若收到的訊息與自己的想法不同,便認為資料出錯。
由於出現此等心態,行軍時便不思進取,戰術依樣畫葫蘆,不會因時制宜。反過來,敵方卻因為曾經戰敗而反省改革,變得更加靈活,並懂得避重就輕,終會反敗為勝。
「勝利疾病」這名稱大致上源於日本字(JJ Stephan, 2002, Hawaii Under the Rising Sun)。日本在1941年12月7日偷襲美國珍珠港成功後,便認為可以無懼世界。勝利的雄心導致日本過度擴張太平洋戰場,嚴重消耗資源及海軍力量,終於導致戰敗投降。
歷史上確實出現過不少軍政領袖自以為軍事策略了得,輕率地出兵或挑戰強國;因而拖累國民進入戰爭狀態,導致國力衰弱。比較著名的例子就是法國的拿破崙。在1812年,他乘勝追擊俄羅斯軍隊。當他進攻莫斯科的時候,才發現自己一貫的戰略不適用於當地的冬天氣候,結果被打敗,傷亡慘重。
這種勝利心態也出現在其他機構的領袖身上,特別是具有競爭性的行業,例如手機、電動汽車等。中國名句「驕兵必敗」頗適合用來形容這種疾病。
聖經也記載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後,在與外族人戰爭的過程中,曾經出現勝利疾病。當他們輕易攻取迦南不少地方及耶利哥城的時候(約書亞記第六章),便以為自己是長勝將軍。故此,當攻打小小的艾城的時候,因過度輕視,沒有盡全力,結果慘敗而回。聖經解釋,是因為有人犯罪而拖累全軍(約書亞記第七章)。
麥基恩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