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地是否陷入通縮?
自內地四月經濟數據陸續公布,市場開始擔心有通縮風險,過去個多月,港股反覆再跌,或許也是反映此問題。
在去年底防疫政策放寬後,不少投資者均憧憬內地經濟會大幅反彈,而事實上,今年一至二月的數字還是不俗的,但近日趨勢卻有點「慢」。
資料來源:Am730
*** 麥基恩博士回應 ***
經濟通縮的心理反應
在經濟學上,「通縮」(deflation)是指消費物品的價錢及服務費用持續下降,而當地貨幣的購買力上升了。對一般市民來說,這似乎是一個很好的現象。但對一個政府來說,長期通縮卻是一個嚴重事件,因為會令社會的經濟活動減少,導致消費停滯,引致失業率大增。而大多數經濟學家更認為「通縮」是當地經濟疲弱甚至衰退的指標。

其實重要問題是為何會有通縮現象。若是因社會經濟不景,人民消費意欲便會減少,因而導致貨品割價求讓,通縮當然是一個危險信號。對一般市民來說,物價(尤其是奢侈品)便宜看起來是很好的事,應該會增加消費意欲。但奇怪得很,在真正通縮之下,很多人認為自己的資產價值倒退而感覺失落及憂鬱。故即使有錢在口袋中、反而因認為日後價錢會持續下降,而暫停購買非必須物品,影響了平日生活質素。結果工廠會因為貨物賣不出或沒有盈利,而需要減產甚至停工結業,而商舖也因缺少顧客而裁員。這等情況擴展下去,結果令社會失業率增加,家庭收入便更為減少;而這種惡性循環,更會令消費行為縮減,確實會導致社會經濟衰退。有分析指出1929-1933年美國的「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便是這種情況,而當時的消費物價指數下跌25% 。

但另一方面,假若物價下降是因為科技發展,令產品成本大減或產量過剩,又或出現了良性競爭而導致物價下降,反而是件好事,能夠造福社會。同樣情況也會出現在當地貨幣升值之時,以致外來進口物品或材料相對便宜起來。這情況在2015年歐洲的「瑞士」曾經出現過,由於「瑞士法郎」升值出現貨品價格下降;結果不單沒有經濟衰退,反而失業率降至歷年新低!
聖經舊約列王記下六章描寫以色列國出現了饑荒及通脹危機,民不聊生。但以色列王卻把責任歸咎於上主及先知「以利沙」,更恐嚇要殺了他。結果在第七章先知便預告上主會在一日後解決這危機。果然第二日圍困撒瑪利亞城的亞蘭軍隊大撤退,留下極多物品給以色列人,甚至出現了短暫物價下降現象:「三公斤麵粉只賣十一克銀子,六公斤大麥也只是賣十一克銀子。」
由此可見,不論通脹或通縮,除了受當地政治經濟環境影響之外,更會嚴重影響消費者及一般人的心態和行為。若能夠把握群眾的心理因素而作出適當措施安撫,往往可以避免社會經濟出現不必要的波動。
麥基恩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