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網絡欺凌傾向旁觀 中學生網上學習成果 遜小學生

網上教學在疫下長時間取代面授課,港大研究發現,中學生的網上學習成果在多方面均遜於小學生,面對網絡欺凌事件更傾向做旁觀者,亦較少向成年人求助。
研究團隊呼籲,師長應加強關注和支援中學生的學習、網絡健康和社交情緒健康等。
資料來源: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3391149/面對網絡欺凌傾向旁觀%20中學生網上學習成果%20遜小學生
*** 羅裕安校長回應 ***
愛你的鄰舍
隨著資訊科技發達,網上社交平台蓬勃發展,「網絡欺凌」的現象已非新鮮事。有調查發現分別約兩成半和三成半的中小學生曾在過去六個月成為網絡欺凌者和受害者,值得政府、家長、教師和社工關注。
年青人相處,有如膠似漆的時候,也有彼此不和一刻。我在學校曾經處理過學生之間的糾紛,例如爭執、吵架,甚至有肢體碰撞事件;老師當然樂意花時間去調解和教導。可是,網絡世界是一個無邊界的國度,除了相識的友人,就連素未謀面的人也可觀看別人的帖文、留言。這些網友可以圖文並茂地宣揚別人的事,然後肆意公審一番;也可以惡意搞作,如截圖、改圖去醜化他人;甚至在留言區互罵指摘、粗言惡語紛飛,相信瀏覽過社交平台、討論區的朋友,一定遇見過這些情況。在可以隱藏身分的虛擬世界,老師要協助學生處理社交平台上的欺凌行為絕不容易。
調查發現,很多中學生面對網絡欺凌,傾向做旁觀者,即俗稱的「花生友」。對於網絡欺凌,無動於衷,更不會仗義執言,制止欺凌行為。為甚麼青少年有這種心態?值得專家去探究,而肯定的是:這種態度與我們的價值觀相違。正義是普世價值,傳統中國社會讚揚「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見義勇為」等行為,而不是「事不關己、己不勞心」的冷漠表現。想起聖經裡好心的撒馬利亞人的故事,耶穌教導我們要「愛人如己」、「愛你的鄰舍」。如果旁觀者具備同理心,感受到被欺凌者的痛苦,一定會說幾句公道的話、勸止的話,而不是抱著看熱鬧的心態。
人類社會最寶貴是「情」,吳森先生說:「沒有情的社會,雖生猶死。」手機、網絡、社交平台,好似是突破了時空的界限,拉近了人們之間的距離;但從另一角度看,這些先進的科技,又會否令人與人的心靈距離更遙遠呢?如果青少年習慣在屏幕後,面對不公義或不幸的事件無動於衷,對社會將來有甚麼影響呢?實在值得我們深思!
羅裕安校長
中華基督教會基協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