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 放榜之後

疫情下DSE放榜 萬八考生達標 1.4人爭一學位

莘莘學子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下應考文憑試,考評局昨天公佈整體成績,大部份中學考生今天可經校方網站取得成績,並透過網上報讀大部份大學學科。今屆考生共五萬多人,人數為歷年最低,其中約一萬八千人考獲入讀八所資助大學門檻的成績,但八大總學額僅一萬五千多個,即平均一點四名考生爭一個學位。至於未考取最低進入大學的考生,則須循其他途徑升學。

資料來源:https://hd.stheadline.com/news/daily/hk/870006/

****** 倪紹強博士回應 ******
bkn-20150714110401246-0714_00822_001_01b
網上圖片

今屆的文憑考試, 可以說是在驚濤駭浪之中完成,就連放榜的安排也要在線上進行。 其實每一次考試放榜之後, 總是有人歡喜有人愁。

文憑考試乃是香港 許多人人生的里程碑或者拐點。 多年之前仍然有兩個公開考試, 近年已經二合為一, 可以說是壓力倍增。

其實考生應該對自己大概的成績心裏有數, 我相信最失望者應該是高期望而落差大的考生;成績遠高於預期的就會喜出望外吧。

我認為總要對自己的前途有所規劃, 這也應該在放榜之前已經做好,搜集相關的資料。 無論如何, 當下就要睇餸食飯, 謀定後動;要坐言起行,劍及履及。切忌紙上談兵,怠於作為而失之交臂。

年長人士總會說,現在學生升學的機會已經較以往的多很多。 若果從各方面的數據來分析, 這個講法當然成立, 文憑試畢業生要升學,途徑是多的。 不過, 總也不能說,現在的中學畢業生比以往的壓力為輕。 正如我聽過一個說法, 二三十年前, 由於升讀大專或者大學的機會是少的, 所以那些考不上的情況是意料中事。 直到如今, 由於家長和身邊的其他人,普遍都期望自己可以考上大學,所以自是有另一番的壓力感受。 我也覺得這個說法具有道理。 而且三數十年前的中學畢業生,畢業後還有就業這個選項,但現在的中學畢業生要就業的話,機會似乎更為渺茫了。

我總相信世事乃是萬變千迴的。 今次在疫情之下進行考試,考生們首先可以體驗到人生的無常。 若果今次考試失利, 也是人生裡眾多挫折的其中一個而已。

我建議考生們都嘗試安靜下來,沉澱一下這段日子以來的各樣領受。 其實人生的許多領悟,都發生在人生不同階段的拐點之中,甚至是挫敗和逆境之中。 我呼籲考生們嘗試去祈禱,向創天造地的上主禱告,求祂指引自身的路向。原來聖經曾經作出應許,會向尋求上帝旨意的人,賜下出人意外的平安!

應當毫無憂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帶著感恩的心,把你們所要的告訴神。這樣,神所賜超過人能了解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思意念。《聖經新譯本,腓立比書4:6-7》

倪紹強博士

202007_40_original

DSE因疫情延期 考生壓力創9年新高

今屆中學文憑試(DSE)因疫情而延期開考。

網上新聞圖片
網上新聞圖片

有調查發現,應屆考生壓力指數創DSE開考9年來新高,達8.1分,9成人因疫情而減低學習動力及難集中精神應試,較1月同類調查升逾2成。

學友社學生輔導顧問吳寶城說,學生專綫服務收到約1,100個查詢,今年初主要查詢升學事宜,近2周考生多關心能否如期開考、長期在家孤身作戰感憂慮,「有考生焦慮到不能溫書,更出現胃痛、失眠」,雖然無自殺求助,但學生的情緒需關注,而家長主要擔心子女學習及溝通問題。

建議局方若有任何改動,應盡早公布安排,讓考生提早調整心態。至於會否影響港生到海外升學,他指全球都爆發疫情,料各地會酌情處理。

資料來源: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2610836/DSE因疫情延期%20考生壓力創9年新高

****** 倪紹強博士回應 ******

受到世紀 大疫情的衝擊,香港以至世界各地彷彿停頓下來,影響所及無遠弗屆,其中一群包括有今年應考的DSE考生,壓力超標乃意料之事吧。

ftr
網絡圖片

今年DSE考試的日期一改再改,何時應考存在變數,也有可能壓根兒取消今年的考試。DSE 考生是第一次接受公開考試的洗禮,疊加的壓力與徬徨,不言而喻。

然而, 我們實在需要接受人生的無常。原來本以為看似可以如常運作的,其實並沒有必然。我們應該為著事情的順利而感恩,當事情不順利的時候,或者應該多多追憶順境時的日子,並為逆境的時候作好準備。

要懂得處理壓力,因時制宜,舉重若輕。原來壓力真的無處不在,考生正是學習與壓力同行的機會。既然不可以避免,適宜因勢利導,將壓力轉化為令到自己更加進步的動力。

要調整溫習的時間表。考生應該不時檢視自己可用的時間來溫習,並且作出多手的準備。 理論上時間多了,溫習是可以更加純熟的。

要尋求支援。考生們應該相信大概自己不會是孤軍作戰的。在可行的範圍內,可以尋求父母和師長、同學等等的支援,無論是精神上的支持,或者物質供應、學習資料等等的援助,都是有幫助的。 我又相信考生們身邊的人,也應該是樂於施以援手的。

要適切地掌握最新資訊。面對世紀疫情,每每有許多關於考試的訊息,考生們當然要多加留意。 然而,另一方面,考生們也要提醒自己,最應關注的應當是需要應考的科目,不宜將時間投放在疫情發展的細節之中,否則真的會分心了。

要多做運動,有充足睡眠,多吃更好更健康的食物。 做運動其實是許多城市人所缺乏的, 縱使我們大概明白運動的好處,但我們的惰性總令我們輕易地放過自己,也就放縱了自己。其實休息也很重要。我時常記起這一段說話: 躺下是為了起來,睡眠是為了清醒,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我又記起詩篇46:10 所言,「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上帝 」。適切的休息,可以令考生們更具長期作戰的裝備。食物固然重要。要提醒自己避免進食太多零食,對身體無益。

考生們要知道,面對公開考試,只是人生中衆多難關的其中一個而已。往後人生的挑戰也等著他們。有信仰的人更要學懂仰望從天上而來的平安!

倪紹強博士

202004_26_original

 

停課不停學 難度在操作

「停課不停學」這個理念其實是好的,但問題在於如何在現實中執行。家長在家教導兒女和幫她們溫習並非一件難事,最困難的,卻是依照校方給予的電子清單去幫她們學習和做功課,因為每一科都要用電腦登入不同的網站看電子書和對著電腦做練習,而不同的網站又有不同的設計,由於操作繁複,令整個學習過程可說是事倍功半。

資料來源:https://www.am730.com.hk/column/Family/停課不停學-難度在操作-208388

*** 倪紹強博士回應***

因為受到疫情影響,大學中學小學幼稚園等等,都需要延長不回校上課的日子。 於是「停課不停學」的訊息已被清楚表達。 要學生在家中延續學習,曠日持久,當然殊不容易。 大學固然可透過線上學習,名義上或者實際上,維持了學習的氛圍。我相信中小學和幼稚園的教師,都透過不同方式,著令學生在家中繼續學習。然而,對許多中小幼的家長來說,家長在家中彷彿取代了在學校中教師的角色,負起了督促和教導的任務,需要疲於奔命的配合著學校的學習指令,實在殊不簡單。

說到要停課不停學,我有以下的提議:

1) 持之以恆、 細水長流
目前停課大概會有兩三個月的時間,若只能夠在停課的初期猛然下功夫,學生看電腦有可能力度過度而失卻原先的銳氣,倒是不足。應該分配好時間,有一個較為清晰的時間分配表,但是也不能夠一成不變,因為時間愈久,變數愈多,也應該有一定的彈性。其實學習真是終生的事,當然不限於疫情期間,學習乃是細水長流的。

2) 勞逸結合、 因時制宜
其實每個人可以專注的時間都有限。要處理和學習最艱深的課題或活動,就要在最清醒和可以專注的時間中進行。 時下年輕人常說要 multi tasking。 我是原則上同意的,但需要有匠心獨運的配合,也要分清主從關係。

—Pngtree—hand drawn cartoon boy studying_40306763) 掌握竅門、事半功倍
其實學習的方式有多樣,不同的學問或許要用不同的方法來學習,因此掌握相關的竅門其實是十分重要的。 參考不同而對應的資料,請教和詢問合適的人士,學習便會事半功倍了。

此外, 就著今次疫情要在家中進行停課不停學,我也有一些感慨。作為社會學學者,我可深刻的體會到,中產家庭的家長實在穩佔上風,有條件為子女提供較好的學習條件和資源,也有條件較多的陪伴子女,彷彿是社會學所說的,複製著成功的例子。

不過,筆者相信,不同年齡群有不同的學習需要和情況。除了很幼小的學生之外,學習者本身其實是應該自主的。學習不應該是家長的任務,也不全然是教師的責任。學生自己才是主導者。我會勉勵學習條件匱乏者,古人有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我很欣賞缺乏物質條件卻能自學成功者。古今中外,也實在有不少成功的例子。 另一方面,我又想起聖經箴言的兩段說話。 箴言1章22節所說,『只有愚頑人才會恨惡知識』箴言6章9節所說,『懶惰人哪,你要睡到幾時呢?你什麼時候才睡醒呢?』 兩段經文都清楚提醒我們,真的要努力學習!

父母與後生仔女傾下偈的良方

我們需要探討影響親子和睦溝通的疑難:「為甚麼兒女講極都唔聽?」今時今日,溝通的渠道是甚麼?我的答案是「溝通需要平等關係」。

35845361-彼女の-10-代の娘にいくつかのアドバイスを与える母の図父母和子女傾談的時候,極需要發揮「平等關係」,這不代表父母會失去威嚴。「平等」就是指在交談空間所佔的位置近乎相同,例如:說話者常常警覺自己是否已經說得比較多,或從對方的表情和身體語言察覺到不耐煩的跡象。如果對方的嘴唇不停動,已經顯示了他有意見想發表。那時候就是一個考驗平等關係的時間。說話者要決定繼續說下去,藉此保持說話者的超然地位,還是溫和地停下來?問問自己:「對方是否想回應內容,我也很想聽聽……」如果子女被你猜中,他一定會有些意外驚喜,有可能問你:「怎知道的?」最後會說:「真好!我對你的說話有一個疑問……」

若然我們以歡顏聆聽對方說出的疑問,這種平等關係就會構成融洽的氣氛。縱然意見不同,甚至完全相反,大家的傾談興趣反而濃厚。知己朋友常常說出不同意見,然後各自大量補充說話,但不代表關係惡劣;反而傾談後大家會笑著說:「今天我跟你學到很多東西。」若然親子關係能夠做到說話空間平均,就不會出現有人「講極都唔聽」的情況。

總結:現今社會氛圍之中,父母與孩子和睦相處的四大改善空間:一、常常警覺自己是否已經說得比較多;二、放棄說話者的超然地位;三、以歡顏聆聽對方說出疑問;四、可以說:「今天我跟你學到很多東西。」

余德淳博士
余德淳訓練機構創辦人
資深情緒及領袖訓練顧問

 

真的無跡可尋嗎?- 婚姻離異的可能軌跡 

 

「我從沒想過他/她會這樣對我的,因為一直以來我是如此的相信他/她!」
「上星期我們才高高興興的一起去……,很難相信他/她突然說要離婚了!」
「我不曉得他/她為何突然說不再跟我一起,前幾天我們才說著兩個月後的歐洲之旅,還說著重遊渡蜜月時的……」查看來源圖片

以上都是很多面對婚姻離異的人坐在輔導室裏會發出的疑問,對他們而言很多時都是如此突然和震驚的事情,實在是很難承受,不過,當冷靜下來,或許會發現事情並不完全是無跡可尋。

隱藏感受
很多時候在關係裏問題是始於配偶隱藏著一個「秘密」—他/她在關係裏感到的不悅或不適感有的是沒能力表達出來;有的是感到表達了卻換來對方的輕忽。即使對方也有可能在關係裏同樣感到不悅或不適,可是彼此都會有可能以「所有關係都會有困難的時候……」、「關係總是有磨合期的……」或「很多夫婦都是如此捱過的……」種種理所當然的理由,以為可以把這些起初的感受給掩熄或抹殺掉,以圖安撫著對方或自己;可是卻沒想到彼此可能仍停泊在那不悅不適的港口裏,甚至漸漸飄流入這種感受的汪洋中去。

很多時候人們會認為這類與配偶間的不良感並不容易被他人接受和明白,也就更難跟人分享,所以收藏著這樣的感受,最後甚至影響著我們對自己的個人觀感以及與其他人的關係。

透露不滿
收藏著「秘密」的配偶或許因為不想傷害對方,又或因為對自己在婚姻裏的不良感受的不確定,總是未能直接的把自己的感受、想法和情緒組織並清楚表達出來,因而他/她漸漸地會把焦點轉移在日常生活上或其他彼此相處的事情上,或公開在各方親友面前,或私下只有兩人的時候,以表情、行為、言語或態度挑剔著對方各樣的「錯失」。由於能具體理出的只是一些日常生活上的「小」問題,並不是嚴重的事情,有時或許連不滿的一方起初也以為只是「小」問題。可是在關係裏的投訴往往不單是要表達自己的不快,更可能是一種要挽救關係的嘗試,只是這樣的表達方式,往往只造成關係裏更多的破壞和拆毀。查看來源圖片

尋求改變
對配偶或關係的不良感受,人自然地就是希望把之「改變」或「糾正」過來,於是會尋求改變,包括改變配偶或改變關係。

有些人會嘗試在外表和行為上改變配偶,不論是外型、髮式、衣著,還有如何選擇朋友、食物的口味、說話和用錢的方式等等。有些人甚至鼓勵配偶參與一些新的活動或課程。

有些人或會尋求關係裏的改變,改變彼此在家庭裏負責的事情,例如要求對方處理以往不是他/她負責的家務及賬單;又或增加每年旅行的次數,甚至計劃生育等等。

這一切的努力都是希望令自己在關係更感愜意,可是關係裏的真正改變總是必須在雙方有類同的共識下才能發生的,因此努力尋求改變的這一方最後大多仍是感到不滿足。

重定自我
在嘗試努力改變對方及改變關係後,不滿足感仍然存在的話,這不滿足的一方就會選擇把力量轉移投放在自己身上,為要重新創建一個可以獨立地快樂起來的自我,希望在這段婚姻關係以外,能重新發現和肯定自己的價值和自我觀感,重新「快樂」起來。有些人會積極地照顧兒女的大小事情、熱心地投入很多不同的義務工作、對某些運動或嗜好狂熱起來、修讀一連串的興趣班和課程或接受新的工作任務,甚至重拾單身時的生活方式,包括與原生家庭的連繫、朋友圈或嗜好等等。

這種在婚姻關係以外為自己的重新定位,也將會是一個情感空洞的危險期,不少婚姻關係也是在這樣的狀況下開始出現第三者、其他感情關係或性關係。

搜集証明
在婚姻離異的歷程裏,不滿足的一方有可能持續的表達其不滿和不快樂,透過言語、行為或遠離對方的方式,使對方感到沒趣、不被尊重、被厭惡和被嫌棄。這些表達起初可以是為了引起對方注意和回應,是要維繫彼此的結連(connection),但後來就是為要給自己及對方証明—他們這段關係不但充滿問題,或許已是挽救不了。

在這期間,很多人會不斷在身邊搜集有關婚姻離異的資料,包括時事新聞、朋友間的討論和週遭夫婦的相處反應等等,用以比較和應用在自己的婚姻問題裏。骨子裏盼望挽留這段婚姻關係的,大多會傾向找一些支持克服婚姻困難的例子和人士,盼以正面的態度理解目前的狀況;若已預備放棄這段婚姻的,就會傾向尋求支持離異者的意見和指引,期望聽到和了解婚姻離異的正面意義和正面影響。

查看來源圖片克服心理
即使現代社會如何的開放,婚姻離異終究並非容易為大部份人真心實意所接納的,故此打算離開婚姻關係的任何一方,自必會因此而產生自我懷疑和罪疚。因此他/她最終都必須相信並建立這個信念—「向自己負責比向別人負責更重要」,也就是說他/她到了一個地步,不能不承認因著這段婚姻關係已不斷在危害著自身的個人成長,所以是要終止。一般而言,這樣他/她才能作出離異的決定。

用心經營
記得當年教授婚姻輔導的老師雖然當時已屆長者之年,她仍語重深詳的說她從不會想自己的婚姻一定免疫於婚外情或婚姻問題,因為婚姻關係是要用心經營的。老師的這番話雖然是老生常談,但這十多年來我一直銘記於心,因為看到太多的婚姻離異過程總是靜悄悄地、單方面孤單地在進行的,也總是單方面孤單地在努力和等待著,以致最後在太疲累、太沉重和太受傷的狀態下,只能選擇放棄婚姻。

所以作為一個婚姻輔導員,要撰寫以上有關婚姻離異的內容,不是要教唆離婚,而是希望能令活在婚姻中的我們,有更多的警惕。我總認為假如我們能對婚姻用心多一點、警覺多一點,在以上任何的一個階段和狀況裏,婚姻怎樣也是能挽回過來的,因為婚姻是上帝所設立的一份奇妙禮物,是值得人極力持守的。

魏佩琼女士
高級心理輔導員

* 以上內容由誠信綜合治療中心提供

玩出……新未來

『遊戲是兒童成長中最高層次,甚至是最具靈性的活動……你看他是如何自然地真情流露,徹底投入,主動,決意,直至筋疲力竭……在兒童階段,遊戲可真不是微不足道的事,而是極其嚴肅和極重要的。[i]』(F. Froebel)

郭麗芳女士
心理輔導員

象圖

 玩出新關係
上兩期以兒童為本遊戲治療的角度了解何謂恰當的遊戲,提到選擇恰當的玩具和恰當的陪伴。今期介紹ACT[ii]這個簡單的概念和步驟,讓你與孩子「設定限制」時,可以温和而堅定的表達,並與孩子建立美好的關係。

向你的孩子「設定限制」或說「不」,你的經驗是怎樣的?
有些家長感到不知所措,最怕孩子大發脾氣、哭鬧、尖叫、不聽話,最後家長就選擇放下自己的底線,妥協並遷就孩子;有些家長會大發雷霆,惡罵孩子,甚至出手打孩子,直至孩子服從。有些家長不理孩子,自由放任。這些做法可能收到一時之效,但是,顯然不能建立孩子的自律性及良好的親子關係。

關係建立是一種藝術。ACT是美國北德州大學遊戲治療中心創始人,蓋瑞‧蘭爵斯(Garry Landreth)提出的概念。

  • Acknowledge the child’s feelings, wishes and wants承認孩子的感受 、 心願 、 渴求。
  • Communicate the limit說出限制。
  • Target acceptable alternatives提供另外可行的選擇。

有興趣了解更多的讀者可以參閱Landreth, Garry L.(2002).Play therapy: The art of the relationship. New York: Brunner-Routledge。這是我在學習遊戲治療時,其中一個最大的收獲,幫助我有效的與小朋友設定限制。

game

現在讓我們了解ACT的步驟:
第一步:Acknowledge the child ‘s feelings, wishes and wants承認孩子的感受 心願 渴求。讓孩子先感到被接納,被明白,可以減低孩子的抗拒。例如:「我知道你好想畫牆…」

第二步:Communicate the limit說出限制。限制要明確表達,例如:「牆不是用來畫」。避免說不夠明確的表達,例如:「不可以油太多顏色在牆」或帶著命令的語氣,例如:「不準在牆上畫」。在設定限制時已經在定立規矩,地位已有高低之分,若果再加上命令式的語氣,很容易火上加油。應該盡量用温和堅定的語氣,針對事不針對人,具體而清楚表達,讓孩子知道「是牆不用來畫,而不是針對不準他畫」。

第三步:Target acceptable alternatives提供另外可行的選擇。孩子可能在當下只想到他想得到的,不知道還有別的選擇。例如:「你可以畫在紙上或沙上」,這是讓孩子知道他可以畫,但需要在合適的地方畫。

全句你可以說:「我知道你好想畫牆…不過(語氣温和而堅定)…牆不是用來畫…(指向紙和沙盆)你可以畫在紙上或沙上…」

最後:當孩子做到時,確認孩子的行為是很重要的。例如:「多謝你的合作」,「多謝你保護牆」。

ft_img曾經有一位表達能力極高的小朋友在這裏接受遊戲治療,起初每次要完結前就會要求多玩幾分鐘,試過以撒嬌 、 講數 、 叫罵等不同方式,希望可以延長特別遊戲時間。他經驗了我承認他「好想玩多一會,不捨得走」的感受;他清楚知道,無論用什麼方式想延長,他的特別遊戲時間都只有50分鐘,但下星期仍可以再回來玩。漸漸地,他越來越容易結束遊戲時間。

盼望ACT可以幫助你與孩子建立更美好的關係,特別是要與向孩子說「不」時。

[i]Froebel, F.(1899).Plays of Childhood. In The Education of Man. (pp.54-55). New  York : D. Appleton and Company.

[ii]Landreth, Garry L.(2002).Play therapy: The art of the relationship. (pp.260-261).New York: Brunner-Routledge.

* 以上內容由誠信綜合治療中心提供

席捲而過的家庭風暴-束黃慰吾   

1995年父親過世,我希望母親能認識一些朋友,就帶她去教會。我於1996年受洗歸入基督,可是往後十年,人生的風暴不斷席捲而來:母親患上老年癡呆症;丈夫有了外遇,接著破產;大女兒搞同性戀;小女兒因為A.D.D.(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注意力缺失症)的緣故,有學習困難;小兒子進不了大學,又因父親有外遇而氣忿、失望、沮喪,幾乎要自殺。

在暴風眼,上帝藉著申命記八章1至10節對我說head.gif「我今日所吩咐的一切誡命,你們要謹守遵行,好叫你們存活……進去得耶和華向你們列祖起誓應許的那地。你也要記念耶和華——你的上帝在曠野引導你……是要苦煉你,試驗你,要知道你心內如何,肯守祂的誡命不肯。祂苦煉你,任你飢餓,將你……所不認識的嗎哪賜給你吃,使你知道,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口裡所出的一切話。這四十年,你的衣服沒有穿破,你的腳也沒有腫。你當心裡思想,耶和華——你上帝管教你,好像人管教兒子一樣。你要謹守耶和華——你上帝的誡命,遵行祂的道,敬畏祂。因為耶和華——你上帝領你進入美地……你在那地不缺食物,一無所缺……你吃得飽足,就要稱頌耶和華——你的上帝」。

上帝的話沒有落空,當我堅守上帝的真道,全心投靠祂,祂就為我一一解決難題:

 一、母親在老年癡呆症第三期的狀況下,竟然能接受救主耶穌基督,安靜清楚回答牧師的信仰考答問題,並受洗歸主。受洗後,一反往常的過動癥狀,不再需要鎮靜劑,態度安詳,直到回天家。

 二、女人最痛苦的事,除喪失兒女以外,莫過於丈夫有外遇,更何況發生在生養了四個孩子以後。既然上帝要妻子順服丈夫,我就向上帝許願,要做一個順服的妻子。當時我丈夫春風得意,時時在口頭上欺負人,我卻不斷提醒自己:「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哥林多前書十三4)。私下我對上帝說:「祢都看見了!」他從來不負責家用,他的錢要雞生蛋,蛋生雞。他要開第二家連鎖快餐店,我就重新貸款,給了他十萬,把快要付清的房貸又增加了。沒有幾年,大約是他有外遇三四年後,丈夫就破產了!破產後沒有錢,外遇也就沒有了!

 2009年3月,我把以前住的房子賣了,將貸款全都付清。原估計要繳四至五萬的稅,第二年預備報稅時,怎也找不著我的會計師,只好另請人計算,沒想到她告訴我要繳十萬塊。我聽後嚇一大跳,因為我丈夫破產的緣故,就算我有房產,銀行也絕對不會借錢給我。沒多久,我原先的會計師來找我,我告訴他情況,問該怎麼辦。他說我一分錢也不必付,甚至可能還有退款,因為我丈夫的連鎖快餐生意多年報虧。上帝替我解決了稅務問題!

 三、丈夫以前絕不做家務,現在除了清掃房間外,割草、倒垃圾、買菜、燒菜、陪我爬山,樣樣都做。他也鑽研飲食健康,把一向困擾他的高血壓、糖尿病都控制到標準水平。

 四、大女兒從法學院畢業後,居然要求帶她的同性伴侶來家長住。我當怎麼辦呢?有朋友說,不能容讓這種不聖潔的事帶到家裡。可我想,我們聖潔的上帝恨惡罪惡,卻愛罪人,差遣了祂的獨生愛子耶穌基督降臨我們這個滿是罪惡的世界,受盡罪人的欺凌,被釘死在殘酷的十字架上。上帝把母親的職分交給了我,我不能推卸,於是我讓她們回來同住。她的朋友生活習慣不好,我默默跟在後面清掃;她愛吃甚麼,我就燒給她吃。忽然有一天,我大女兒一大清早起來,把她朋友的東西全扔在門外,要她立刻滾出去。事情就此結束!真是上帝的恩典,而且恩上加恩。如今我大女兒不但結了婚,還給我生了三個可愛的外孫、外孫女。

 五、小女兒有A.D.D.,無法專注做任何事情,但上帝改變了她,給她開朗的個性,並有努力不懈的精神學藝術。她打工將近十年,現在當行政助理,是一份職薪固定的工作,全是上帝的恩典。

 十字架光.jpg六、小兒子從11歲起就跟我去教會。在他想自殺的那一段時間,跟他同齡的一個孩子日日夜夜陪著他,竟然陪了一個月!我看到那孩子跪在我兒子的房間裡,為兒子禱告,讓我又感動又心酸,暗暗流淚。兒子在郡學院(county college)讀了一年後,轉進了州立大學(Rutgers University)。他很有領人去教會的恩賜,但自己卻不肯受洗,直到升大學四年級的暑假,才不經意地跟我說:「媽,我下個月受洗。」他終於肯順服,心裡相信,口裡承認,受洗歸入基督。我再也不用為他擔心了,我的主會管教、引領他!我聽後躲到車裡,心裡的喜樂和感恩像要噴發出來,足足哭了15分鐘。

 在那些年,要不是有上帝的話語天天引領、安慰和鼓勵,我是走不過來的。在暴風裡,上帝向我說話,祂讓我經歷並且確信,聖經裡每一句話都是真的。上帝是聖潔、真實、良善和完美;在祂裡面我得到了信、望、愛。

 我信耶穌近20年,經歷到上帝在我身上的恩典無數,從早到晚述說不完。「主的恩典樣樣都要數,主的恩典都要記清楚」。有時半夜醒來,想起各種人生奇妙的經歷和主的恩典,我會興奮得滿心感謝,滿口讚美,我的主看顧我!現今我雖然不富裕,但生活一無所缺。小孩.gif

 上帝管教我,磨煉我,不只是為了賜福,祂要我有主耶穌基督的模樣。祂行奇事,讓我看見祂是又真又活、公義的主,上帝不會讓我吃虧。在暴風雨中,祂煉淨我的信心,使我經歷在主裡面的寧靜。就如詩篇一三一篇2節所說:「我的心平穩安靜,好像斷過奶的孩子在他母親的懷中」,因為我有一位「奇妙策士、全能的上帝、永在的父、和平的君」(以賽亞書九6)攙扶著我。我要在祂翅膀的蔭下歡呼,我的心要緊緊跟隨祂(參詩篇六十三7-8)。

原載《中信》月刊第663期(中國信徒佈道會)
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ctd20170701

提高抗逆力

筆者在輔導個案中,看見一些在年幼有不愉快經歷的求助者,因著父母對其學習持高期望、被同學欺凌、感情煩惱,對前路失去方向等因素而產生心理陰影,即使日漸長大,這些不愉快的經歷仍揮之不去,並持續地烙印在心靈中,隨之而來出現做事不起勁、對前途沒方向及出現逃避現象等後果;甚或輟學後在家中沈迷電子產品、逃避尋找工作或成隱青,更嚴重者有輕生的念頭等,真是令人感到痛心及惋惜。另一邊廂,筆者看到有些求助者因病、金錢問題或個人的能力,未能完成大學課程,步入成年階段後才後悔錯失讀書黃金機會,以致局限日後晉升機會及個人發展方向。提升抗逆力2.jpg

一個抗逆能力高的人,能夠彈性地面對逆境、積極樂觀、發揮創意找出解決方案,有不屈不撓精神,愈挫愈勇,表現卓越,不易輕言放棄自己的理想。他們會為自己的前途而努力尋求改變,或許回到校園去增值自己會是個上策,筆者也是這群成年人的其中一員,曾於十多年前,重踏校門,連續修讀了六年全日制的學士及碩士課程。現回想起來,一開始便訂立目標,在成為一個輔導心理學家的崎嶇路途上,自己的確也曾孤單及想過放棄,靠著神,不斷為自己祈禱、交托,明白到路雖然難行,怎樣也能行得過。的確,訂立明確目標的人們是較易朝著方向邁步向前,讓目標成為自己的推動力和挑戰,既然選擇了一條不平坦的路,就必須貫徹始終並相信逆境是人生無可避免的挑戰。然而,怎樣才能提高抗逆力呢?細數抗逆力高的人士,Viktor Frankl(弗蘭克)是個表表者,他是個值得稱讚的心理學家。Viktor Frankl生於維也納,曾任精神科教授,也是虔誠教徒。二次大戰後,他在集中營,經歷被剝奪了自由和目睹同伴死在煤氣房的痛苦,但仍然可以從悲慘的困境中得到的盼望,源自於堅信人是為著追尋意義而生存,他生存的意義是掛念到自己的妻子和女兒。

此外,他亦黃愛蓮拍攝13「話你知」通識資料室受到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的熏陶下,縱然無可避免地被困在這集中營內,忍受著肉體、心理、精神的局限,他仍然可以自由去選擇自己在極度痛苦狀態中繼續活下去,全因體驗到人在不能改變的苦難中,要保持平穩的心態。雖然身體被困在獨立監倉內,但是他的心靈不會因外在環境捆綁著而情緒低落至一蹶不振。相反地,他認為監倉只能困著身體,卻未能捆綁著自己的內心,只要內心感覺到自由便可以了。在他堅強的信念下,這種獨特的自由是旁人用盡方法也無法奪去。他要從自己和其他囚犯同伴的這一場苦難中,探索生命的意義,實在又是另一種挑戰。提升抗逆力.JPG

從另一角度看,轉化苦難和看到生命的意義,不只在享樂中獲得,亦能在受著苦難中得到。倘若當事人知道所受的苦難可以成就對別人有益,這樣或許當事人會較為樂意去承擔這份苦難。在承擔這份苦難的時候,感受到生命富有一份特殊的意義,而這份特殊意義是旁觀人無法像當事人般深刻體會到。筆者在決定重投學業的時候,希望可以為這個社會做點事,因此願意承受短暫讀書生涯的辛苦,為了可成為別人的祝福,並明白到輔導工作是一份非常有意義的使命,希望用輔導的專業去協助別人解決困難。因而,讓自己感受到這份痛苦所帶來的獨有價值,它反過來亦喚起當事人的抗逆意志,變得成熟及充滿自信去面對長時間的逆境。面對逆境,當事人需要持著處之泰然的心態,能夠勇於征服困難的精神,並且堅持不放棄的態度,盡力去發揮其內在的無限潛能,努力尋找外界資源,持有克服挑戰。每一個青少年生命都潛伏抗逆特質,在子女步入青春期的角色需要保持良好溝通及同理心(設身處地從別人角度,了解他人的感受、想法和需要);父母明白朋輩影響力大,需盡量在子女面前放下以往的權威,扮演好朋友角色,常要提醒自己保持忍耐,體會他們需要一段情感親密親子關係;孩子透過觀察,吸收父母思想、感受,透過情感經驗交流,父母和孩子譜出生命樂章。

作為父母,現今工作時間長,往往忽略抽時間陪伴子女,有不幸事情在家發生(生病/死亡),應與子女坦誠地討論,鼓勵孩子抒發感受;勤於與子女共同解決困難,壓力沉重低落時找人傾訴,每天做適量運動、增加腦部氧分及鬆弛神經,保持樂觀,讓以往成功事例,重燃希望。
最後, 總括一下,提升抗逆力和回應逆境的本領很重要,「少一分時間抱怨,就多一分時間提升抗力」。逆境商數的高手,遇到突發性的事情時,會在挫折的事情中尋找優勢,並將挫折的力量轉化成可以令自己進步的動力。容讓今天的你活得更好,協助孩子在成長中讓抗逆力駕馭人生。

#2018年談天季刊第一期
康志敏 Janet Hong
註冊輔導心理學家
家庭治療師
婚姻兒童啟導中心

關愛校園

newproject_1_original (7).jpg

這天,初見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長沙灣)蔡世鴻校長,他開門見山地談師生的情緒壓力問題。他說,教師工作壓力甚大,長期辛勞工作,身體毛病也漸多,學校管理層是不能坐視不理。但如何透過學校管理來減少教師的工作壓力呢?「本港心理學家梁天明博士指出,教師的壓力來源分為外在環境工作環境人因素三大類別;更有研究證實,這個工作壓力模式與本地教師工作壓力因素吻合。」

教師的壓力三大來源老師
外在環境 包括經濟氣候,例如經濟低迷時期,入職薪酬偏低;教育政策:縮班殺校、學校編制教席數量減少、合約制度等等…..都會影響老師繼而增加工作壓力。

校內因素 包括學校對老師的需求,包括工作量、角色分工、團隊合作,如課外活動、家長活動等各樣課堂教學以外工作、學校對老師的期望等。

個人因素 來自老師自己的家庭因素、財政狀況、他們的性格特徵等。

從梁博士指出的三大教師工作壓力來源,都與學校的管理有關。
如何做?「面對外在環境,縱然外面橫風橫雨,我們也應該為教師抵擋衝擊,將學校變成一個安心教學的地方,如中學面對縮班潮,中學校長會便極力爭取,為教師提供更多實缺職位,減少學校的震盪。

校內因素方面,學校領導更是責無旁貸,廣開溝通之路,優化學校管理,老師壓力便可減少,學校管理亦更具效益。

個人因素方面,研究giphy證實個人性格特質、工作經驗、同事的支持及相信自己的能力和自主權(Belief in Locus of Control),都是減少壓力形成的關鍵。因此每一個人都可以改變自己與環境之間的協調,增加可承受壓力的程度,所以遇到老師面對個人壓力,如家庭狀況出了問題、性格緊張而感到工作壓力,我們都應該關心、支援和鼓勵他們,始終學校是人與人相處的地方,如何處理教師的情緒和壓力,也是管理層的工作。」

為學生建立關愛校園
對於學生的教育,他指出﹕「現代學生在抗逆力、堅忍精神、磨練方面等比較薄弱,有強烈『以我為主』的自我中心,互聯網互相欺凌攻擊的情況也是自我中心的表現。故此,學校的成長課是幫助他們建立正向的人生觀、感受愛和將愛付諸行動。」他認為「感受愛」,不是紙上談兵,而必須讓學生身體力行,敢於行動才會成功。學校推行的「感愛、敢動」關愛校園計劃,包涵了「學習」、「實踐」、「反思」三方面。「這套關愛校園的教材套,是透過個人(個人自理、培養好習慣)、家庭(做家務、向家人表達愛)、學校(與同學相處、守規有禮)、社會(認識社區、關愛他人)、團體(中華美德—孝義禮、做個好公民)、地球(環保由我做起、關心世界和身旁的事)等六方面,由小一至小六層層遞進,讓學生在不同年級學習實踐關愛和反思;教曉他們先愛自己,然後愛家庭、愛學校、愛社區、愛香港、愛地球,以及關愛身邊的人。」
至於學生的學習支援成長規劃,蔡校長說,學校會『拔尖補底』、反思功課量和照顧學生的學習多樣性等。「我們一切站在小朋友角度去想,學校設立家課政策小組,檢視各級的家課情況,組員有家長、牧師、社工、科主任和校長。現代教育孩子不能硬碰,需要談心鼓勵和給予空間。我們希望從學生六歲多入讀至升中學的這六年時間,教曉他們懂得如何面對和處理問題。

父母的支持不容忽視
他說,為了幫助家長關懷孩子和增加家庭支援,學校也加強家長教育,以幫助學生的成長規劃。「事實上,父母的角色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視。有聽過一個小六的學生,父母離婚,他們對於孩子的照顧和教育是互相推卸責任,父親每天只放下飯錢給孩子生活。這孩子年紀小小,不懂抒發和處理情緒,故沉迷打手機遊戲,甚麼也不做,打機等於他的全部人生。當有一天,手機突被父親奪走時,他憤而打開窗門,就向外一躍而下。」至於學校如何讓學生有表達或宣洩情緒的方法?蔡校長表示,學校將由2018年開始推行「聽聽孩子心計劃」,於校園內設置四個「寫信給校長、老師、牧師和社工」的信箱,學生可將「開心」和「不開心」的情緒寫下感言,投進不同的信箱,負責的老師和社工收信後會跟進。「希望可以達至直接了解學生情緒反應的實用渠道。」

學校多元的發展支持
多年來,協和小學(長沙灣)陸續推行多項發展計劃,除了英文課程加強閱讀、寫作和會話;更於數年前獲教育局投入100萬元添置平板電腦,學校最近的發展是熱門的STEM(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數學Mathematics)教育計劃。蔡校長告訴記者,學校編制了「校本STEM課程」的同時,也成立了一個科學小組。「在STEM中,我們選擇了『科學Science』作重點發展,主要因素是小學的科學教育與中學完全脫軌,學校可善用這筆撥款,推動自身的科學發展,加強中、小課程銜接;同時也希望發掘一些『滿腦子奇妙想法』的男孩或女孩,為香港培育一些科學小尖兵。」他期望將來的科學文化活動課程能夠化「零碎」為「整全」,發展成一個主線的課程。

文:謝芳

#2018談天季刊 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