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虐男士多啞忍 半數高學歷高收入 普遍3年以上才求助 有個案拖10年始離婚
早前一對「姐弟戀」情侶,女方因涉多次虐待男友,被裁定4項蓄意傷人罪名成立,引起全城關注。據社署數字,今年上半年呈報的配偶或伴侶受虐個案中,已有逾180宗受害人為男性。「和諧之家」每年亦接獲約50宗同類求助,約半數求助男性更屬高學歷、中高收入人士,但礙於各種原因未有及早求助,普遍忍受伴侶暴力3年以上,更有人拖近10年才與妻子離婚。
資料來源: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2786266/
*** 譚日新博士回應 ***
解構男性在婚姻中被虐打的心理
一般來說,當我們聽到家庭暴力時,大多聯想到妻子被丈夫虐打。根據社會福利署的統計,在家庭暴力個案中,六名受害者當中有一位為男性,當中更有些人是高學歷人士。到底這類男士內心有什麼掙扎?以下讓我們嘗試了解他們的心境。
男性哪方面較易受虐
虐待一般可分為身體、精神或性三方面。丈夫受妻子虐待,大多是精神方面,其次是身體。這也可以理解,因女性一般比男性更懂得用言語表達自己。當然包括在爭執時,用言語表達不滿或憤怒。在一些丈夫被虐打的個案中,妻子大多先在精神方面虐待丈夫;當丈夫未能達到妻子期望而關係進一步惡化時,有些妻子會虐打丈夫發洩其盛怒的情緒,也有些人希望達到操控或震懾之目的。
男性傳統角色
在傳統觀念中,典型被推崇的男性形象一般是流血不流淚、勇者、剛強與及身材健碩的英雄。假如一位男性向他人透露自己被配偶虐打,這好像很違背傳統形像,也擔心別人不相信。故此一般來說,他們不大願意被人知道,因為這事會使他人覺得自己很「無用」、很不濟,像「小男人」一樣的感覺。事實上,在大眾文化一直也有不少「怕老婆」男士心境的描述。大多是拿來作笑話,最經典應該是八、九十年代一系列的港產電影《小男人週記》。在媒體這樣渲染下,更令一些受虐打男士不願意透露其困難。
另外,假如被虐情況不能改善,有部分男士會選擇在外結識其他異性,彌補心中渴望一位溫柔和諒解自己的女性的需要,形成「婚外情」。到被妻子發現時,他們便會被認為不忠於婚姻。雖然社會一般認為「婚外情」不道德,但是在這類男士當中,歸咎其起初的原因,可能是被妻子虐打所致。
男性求助心態
一般來說,當男性有困難時,大多是自己尋求解決方法,不容易向人提出需要或求助;特別是一些在關係和心理上的困擾。故此,通常婚姻出現問題,大多是妻子去找輔導員或教會中的傳道人求助。當男性被配偶虐打時,基於以上的男性傳統角色,大多也不願意求助。
男性在社會中,比較願意求助於專業人士,可能是醫生。因為「身體有病去看醫生」這原因較容易接受。故有些受虐男士如能信任其家庭醫生,可能會透露被虐打的情況。一方面,因為長期受虐可能已形成情緒困擾,需要服用改善情緒藥物以維持正常功能和回復生活平衡。另一方面,也有些人會考慮讓醫生驗傷,留下被虐的醫療紀錄以作日後之用。如有需要 ,醫生也可能會轉介其到合適的專業協助。
另一個可能會令這類男士求助的原因,是夫妻的問題已影響了家中的孩子在學校出現情緒、行為或學業等問題;學校的老師或社工要求與家長會面。假如會談的過程中得到這類男士的信任,他們或許會向老師或社工透露被虐打的情況,從而得到幫助或轉介求助。
在較嚴重的處境中,這類丈夫在家中與妻子爭吵或被打的聲浪已騷擾了鄰居。被鄰居報警投訴時,向警方透露被虐打,事情才曝光,因而得到協助。
為何不離開被虐關係?
家庭暴力一般來說也有一個循環圈。當這類夫婦發生衝突時,妻子會虐打丈夫去發洩其不滿的情緒,又或想達致操控的效果。無論丈夫是否願意屈從於妻子,當關係稍為緩和時,妻子可能出於想挽回丈夫的心,又或者內疚,會做一些事去討好丈夫,令夫妻間的感情好起來,有時甚至有短暫甜蜜的感覺。可是,關係上的問題卻從來沒有解決,到下一次出現問題時,妻子會再一次用虐打的方式去解決他們之間的事情。之後,又會再討好丈夫;一個周而復始的循環圈便出現了。
故此,受虐男士不是全年365天也被妻子虐打。或許不少時間受到妻子管束,只要願意聽從妻子,仍可以在關係中生存下去;有時妻子甚至對他不錯。這類男士亦較傾向把事情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深信忍一忍就會風平浪靜。有些人會考慮到兒女們的需要,不想拆散家庭,形成這類男士一般也不願意離開這段關係。
關心同行,鼓勵求助
在這類受到妻子精神及身體虐待的男士中,他們大多是用「忍」的方法去面對妻子。如以上提及,有些人可能已形成情緒問題,甚至需要接受藥物及心理治療。但是,也有些人可能會用一些不良的沉溺方法,例如:飲酒、吸毒、賭博或濫交等,去舒解其情緒困擾。另外,他們有些人會透過「婚外情」去彌補親密關係上的需要。
須知道任何人的忍耐也有一個限度。當被虐的情況越來越頻密或去到一個很嚴重的地步,有些男士會把積存在心中的憤怒一次過爆發出來,做出一些無法想像的嚴重後果;例如:傷害自己或他人等。假如我們留意到身邊有這類男士,要好好關心他們,與他們同行。在適當時,鼓勵他們去求助,以解決困擾他們已久,但又不容易向人透露的隱情。
譚日新博士
誠信綜合治療中心
臨床心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