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與心理健康(二)

移民本身是一個過程,通常從考慮至行動牽涉很複雜的心理及社會因素。假若是突發性被迫逃亡(例如涉及政治或宗教),則社會心理壓力更為巨大。移民可以是個人性質,又可以是群體性質(特別是整個家庭),後者的準備及執行會非常困難和辛苦。很多時候,家庭移民只是其中一位成員的意願,其他家人其實並沒有如此打算。這可解釋為何有些研究發現,一些太太隨丈夫移民,日後容易出現精神障礙。就算是自願及有計劃的移民,在不同階段也有不同的問題要處理。

一、考慮移民階段:一般早有打算移民的人通常對現今狀況不滿意或恐懼,才立刻決心申辦手續。這便牽涉了個人因素,特別是心理和身體健康,更包括社會及經濟狀況。

二、選擇移民地方:世界上每個地方也有其優點與缺點,而且因人而異。故此,決定去一個地方長久居住是一個很頭痛的問題,特別是與家人一起離開的話。

三、移民中的經歷:首先是離鄉別井的問題,離開相熟的親友及環境,有點像「連根拔」的感覺,很容易出現哀愁心態。通常離開一個地方,肯定要放棄一些東西(特別是住慣了的地方和用慣了的物件),多少帶來經濟上的損失;加上失去社交支持,往往是引發精神疾病的原因。

四、移民後的適應:在新的地方落腳不難,但扎根並不容易。除了語言差異及經濟上有壓力外,起居飲食及生活習慣也需要時間適應。一般來說,年紀愈大愈困難。若久久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或出現政治動盪的情況,緊張及後悔移民的心情很容易出現。有研究指出,在新移民間,具很高或很低教育水平的人找工作特別困難(尤其沒有特別專長),因而壓力感及無力感特別大。

有一個很容易被忽略的問題,就是移民對當地社區的影響。不少研究指出,太多外人(特別是避難群組)移居到某一個城市,很容易與當地人產生磨擦。雖然這些難民願意擔當低下工作,但間接影響當地人就業機會;又由於言語問題,新移民往往走在一起,保持原居地的生活習慣,間接拒絕融入當地文化,很容易被視為外人,甚至是異類。假若有一、兩位新移民的害群之馬(特別是反叛期之青少年)犯了一些當地社會不接受的事情,例如:大聲吵鬧、隨地吐痰、醉酒鬧事等,就很容易被排斥了。近年德國有些地方,由於接收太多敘利亞的回教難民,結果出現了「伊斯蘭入侵德國」的危言聳聽謠言,導致種族歧視及暴力事件。

麥基恩博士

移民與心理健康二

移民與心理健康(一)

港版國安法|移民查詢激增 對比回歸前移民潮 學者憂失年輕人才

「港版國安法」消息曝光後,大數據分析顯示,搜尋關鍵字「移民」等字眼即急增四倍。有移民顧問表示,單日移民查詢急升十倍,有意移民的年輕人比例急升。

有學者分析,近幾年移民人數已見升幅,與社會累積不安與不滿有關,相信「國安法」出台會引起大圍衝擊,或加快移民趨勢,但引致的移民規模目前仍是未知之數,有待觀察。他認為,與回歸前的「移民潮」相較,現今考慮移民的年齡層趨年輕,關注或會流失年輕專業人才,即使從外地輸入人才填補,但後者「非長遠以香港為家」,社會基根改變,城市如何注入活力和創新力,將成課題。

資料來源:https://www.hk01.com/社會新聞/476937

*** 麥基恩博士回應 ***

近年來香港發生相當重要的社會事件,從修例引致社會運動開始,繼而有新冠病毒爆發,再而出現「國家安全法」事件,導致不少香港人心煩意亂,考慮移民其他地方。其實移民問題是一個有長久歷史的故事,而香港也屬於由移民而成的地方。

移民一般的定義是指從一個地方遷徙到另一個地方居住(可以是同一個國家或另一個國家),並打算長居新地方。至於移民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為了教育、醫療、經濟,甚至政治等。在法律層面往往要多一個條件,對比到他鄉工作的人,移民就是要有「尋求庇護」的意識。

從社會學角度看,移民可以分為四大類:一、自願及有計劃的(例如投資移民);二、自願但沒有計劃過的(例如海外讀書而留下來);三、有計劃過,但非自願的(例如原居地出現問題,不能回鄉);四、沒有計劃過,又不自願的(通常是指「難民」)。

從精神健康看移民問題

移民確實是人生大事,不能即興行事。有研究指出,很多人在移民前、移民中及移民後出現精神困擾。2008年有一個研究,指移民瑞典的人有12%有患精神疾病的可能。假若他們是難民,或者年紀屬於兒童及青少年,出現精神健康問題會比當地同齡的人多出很多。最著名的一個研究,就是Odegaard教授在1930年比較移民紐約的挪威人,他們比一般停留在挪威的人民,在精神疾病(包括重性精神病)的發病率高出三至五成。

至於較高患病率原因,主要有兩個:

一、適應新環境問題:就是一個人到了一個新環境,適應不了而引發精神問題。假若新地方與原居地的語言、文化、生活習慣、經濟地位等等相差越大,發病的原因也越容易或越嚴重。有社會學家稱這些適應影響為「文化震盪」(culture shock)。

二、先天性不足問題:就是想移民的人,在自己本地已有適應問題,才會考慮移民。故此,到了陌生的環境之時,當然會更難適應,因而引發精神障礙。社會學家稱這為「選擇性傾向」(selective vulnerability)。

當然也有其他因素導致新移民較易有精神問題。其實,移民這個過程也是一個很大的壓力因素。移民的人之期望與實際面對境況之落差,也會令情緒波動。假若移居地與本土的差異越大(特別是兩地人民的感情及關係),產生精神問題的機會也越高。

但無論如何,移民適應與精神疾病是息息相關的,故在計劃移民前後,必須小心留意身心健康問題。

麥基恩博士

移民與心理健康一

危言聳聽的社會心理

大眾媒體不時報導驚駭的消息,使人有點恐慌。有時,這是出於善意的警告,例如:疫情快速傳播,希望提醒大眾小心防備。不過,間中也有出於惡意的報導,目的是向某一些人發出一些帶有恐嚇的信息,叫人作出驚慌反應(如拋售股票、遊行示威、搶購物品等),而使自己得到益處。這種促使危言聳聽心理反應的人,心理學上稱為「驚嚇散播者」(scaremonger)。_Pngtree_man_with_scared_face_concept_5311460-removebg-preview他們的特點是用誇張而不真實的謠言,推算有關的危機快要來到(如戰爭、暴動、地震、世界末日),令人產生恐慌;而散播者則達到操控公眾的集體反應,謀取私利或打敗對手的目的。

上述現象通常是政治運動及商業銷售出現的手段,例如:在商品廣告中,汽車推銷商會警告市民:沒有安裝安全氣囊的汽車,若發生車禍,會導致車上的人全部死亡。事實上,發生如此嚴重的交通意外的機會並不高;又例如:在消毒噴劑廣告裡,會用放大鏡證明物品上佈滿了恐怖的細菌病毒。若購買某一牌子的殺菌劑來清潔,則不會引起嚴重疾病。但是,科學證明並不是所有細菌都有害。

在政治上,恐慌性的謠言是用來打擊對手及增加自己的支持度。這種情況特別會在競選前一段時間出現,例如:警告假若對方獲選,經濟肯定會崩潰,社會將會大亂,大家就沒有好日子過了!近年間,不少政治領袖就曾經公開批評移民會帶來犯罪風氣,如色情、販毒等罪行,破壞本地傳統文化、宗教特色,甚至會無聲無息地吞滅國家。事實上,絕大部份的移民都是守法的。因為他們知道一旦犯法,便會遭遣返到他們千方百計離開的祖國。

為何受眾會如此受影響呢?

答案就是人「恐慌的本能」。對危險的事物產生恐懼,是求生的一種避險天性。保存生命之後,也會漸漸對外來的陌生人或事出現一種提防的心態,藉此保護自己及家人,或者保存自己的貴重物品。當要提防的人或事越來越多或越來越強大時,恐懼的心理便會出現。一旦恐懼出現了,便會有過分,甚至不理性的思想及情緒,很容易把對方的威脅無限擴大,或會將對方非人性化(非我族類)。接著會收斂自己對他人的同理心,甚至對「這些外人」產生敵意。最後,或會出現「不是你死,便是我亡」的反應。

當然,發言人若是有非常高的社會地位,或是自己尊重及支持的領袖,或是信任的朋友,對他們說出的警告,會比一般人更容易相信和接受。很多時候,激發危言聳聽心理的人喜歡引用一些罕有例子或似是而非的證據,加上極端的形容詞(如絕對肯定、一定會、100%等等)來加強自己說話的感染力。此外,有一些悲觀、有懷疑心和容易大驚小怪、杞人憂天的人,對於危言聳聽的事情,非常容易接收。

要降低或阻止上述的不理性情緒反應,專家建議兩種方法:

一、認知重估(cognitive reappraisal)。當聽到震驚的消息時,要保持冷靜,要挑戰自己負面的情緒;想想為何會有恐慌的反應。在思維上,問問究竟消息來源是否正確?描繪是否恰當?有沒有其他更合理的解釋?需不需要請教別人等等。

二、表達抑制(expressive suppression)。就是當有負面情緒的時候,要控制自己的行為,避免衝動反應。反過來,要冷靜分析將要作出的行為,是否合情合理或過分反應?有沒有其他更合宜的表達方式?是否針對事件而非個人?會否遲一些表達更理想等等。

還有一點,就是製造危言聳聽心理的人,大部份的結果都是失敗的。當時間或其他實證推翻了那些謠言的時候,製造事端的人便會失去信用。這就是著名的《狼來了》寓言的教訓。可惜不少政治人物為了短暫的好處,仍然不斷製造謠言。當這個謠言被識破,便製造另一個更強烈的危言聳聽消息;讓大眾無暇思索,一直被恐懼支配下去。

耶穌在聖經馬太福音第五章三十七節說:「你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如果再多說,就是出於那惡者。」

麥基恩博士

202006_17_original

多區居民遊行集會 反對設指定診所

a2-2@1200x1200
新聞圖片

 

醫管局於2月6日公布在各區設立18間指定診所,接收輕微發燒或出現上呼吸道感染病徵的病人,惟措施隨即引起多區居民不滿。有居民擔心,診所接近民居,對居民健康或構成影響。

 

資料來源:https://www.am730.com.hk/news/新聞/多區居民遊行集會-反對設指定診所-207661

****** 麥基恩醫生回應 ******

鄰避綜合症(NIMBY syndrome)

這個綜合症並不是個人的一種疾病,乃是一個社群出現的集體心理;全名是「不要在我後院」現象(Not In My Back Yard)。它的定義是指一群居民集體反對在他們的地區,作某些用途或建設。在原則上,他們同意這等設施的用處或好處,只不過不應該建在離他們生活太近的地方。假若能建在較遠地區,他們會忍受及支持。故此,這些居民會組織起來,一起抗議反對建設。他們會藉著傳媒的報道,爭取其他市民的同情及支持。若果不得要領,反被輿論反對;他們也許會籌款集資,與有關當局及機構對薄公堂,甚至用其他激進的方法對抗。

其實,反對的居民有他們憂慮的理由。他們可能擔心有生命危險(如意大利某些村落,反對快速鐵路從旁經過)、對健康有不良影響(如興建傳染病中心、高壓電纜、核電廠等)、對環境造成污染(如發電廠、焚化爐等)。環境污染在這裡不單只是空氣方面,也包括聲音(如機場)和光線(如大型霓虹光管)污染;更可以涉及海陸生態(如跨海大橋)等。另外,較少見的原因,包括:影響居民道德標準,如有人反對設立投注站、酒吧、色情場所等。

可惜過分的反對,卻影響了有關邊緣人士康復及重返社會的機會,例如:反對設立精神病人康復宿舍、青少年罪犯再生學校、戒毒人士訓練中心等。間中更有一些較為自私的理由,就是擔心如容許這等設施(如難民營、殯儀設施等)存在,會影響他們的生意收入或擔心令樓價下跌。因此,各種反對的原因,其實有社會心理因素的,值得各方面討論。假若危險或傷害是真的,又或者害處真是比好處多,這等設施應該避免開設,或者須要加以補救及補償(可以事前或事後進行)。但是,假若這些擔心是過分且不必要的,有關當局事前應該有所準備和交代,用一般人能接受的專業合理解釋(包括利與害)以息疑慮;而不應該只用高壓方式執行,除非在嚴峻及危急情,又為了大眾市民好處的情況之下。就算在此等境況,仍要明白及體諒當地居民的心情。還有一點,在民主社會及地區發展的過程中,居民作出他們合情合理的選擇及要求,一般是應被尊重的。

最後順便一提,這綜合症有一種歧視性的表達,就是把這些不想要或有害的東西放在別人的後院裡。外國曾經出現建議,把這些特殊設施從白人區搬到黑人或貧民區去。這種損人利己的心態,真是要不得!

麥基恩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預設醫療指示

團結香港基金研究發現,逾半人對晚期善終沒把握、僅約1/3市民對預設醫療指示有認知,倡議港府整合後牽頭加強推廣,或可參考康健中心的模式。

基金會委託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上月以電話訪問1,001位成年人,55%人指對處理晚期照顧和善終安排沒把握和感沒信心;而對晚期照顧的概念,有64%人較熟悉殯儀協助,僅34%的人對預設醫療指示有認知。

資料來源: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

****** 張鴻堅醫生回應 ******

預設照顧計劃 (Advance Care Planning)
    預設醫療指示 (Advance Directive) 持久授權書 (Enduring Power of Attorney)

預設照顧計劃

  1. 意思:當一個人頭腦仍然清醒時預先造好計劃,將來一旦失去精神行為能力時自己究竟希望得到怎樣的照顧。
  2. 醫療方面:可訂立「預設醫療指示」。
  3. 財務方面:可訂立「持久授權書」。

(A) 預設醫療指示

  1. 意思:當一個人頭腦清醒時預先計劃好,將來一旦失去精神行為能力時自己「希望得到」或「拒絕接受」的醫療照顧。
  2. 好處:病人預先表達其意願,省却家人和醫生日後需要代其作出困難或痛苦的決定。
  3. 法律效力: 只有「拒絕接受」才有法律效力, 「希望得到」則只供醫生參考而沒有法律約束力。
  4. 法例:目前只是普通法,並未有正式的成文法。
  5. 設立的程序:需要兩個證人,其中一位是醫生,以證明設立者頭腦清醒和出於自願。並無法定的表格,但一般可用醫管局的表格。
  6. 可拒絕什麽?:可以指定拒絕個別治療 (例如心肺復甦法、輸血等),也可以泛指拒絕所有維持生命的治療。但同時也可以聲明繼續接受某些治療例如胃喉進食等。
  7. 基本人道需要:即使設立了「預設醫療指示」,最基本的人道需要在任何情況下仍需繼續提供, 例如用口自然飲食、保持個人衛生、止痛药等。
  8. 修改:當設立者仍然頭腦清醒時,可隨時修改指示。
  9. 執行:由兩位醫生確定病人已永久失去精神行為能力,便可執行設立者的指示。

(B) 持久授權書

  1. 意思:當一個人頭腦清醒時預先計劃好,將來一旦失去精神行為能力時委託誰人管理自己的財產。
  2. 何謂「持久」:當一個人失去精神行為能力時,所有以前立下的「一般」授權書即時失效,唯有「持久」授權書持續有效。
  3. 好處:一方面授權者能預先選擇自己屬意的受託人,另一方面可省却家人經歷昂貴和繁複的法律程序去處理病人的財產。
  4. 法例:香港法律501章「持久授權書條例」,和附例501A章。
  5. 設立的程序:需要兩個證人,一位是醫生,一位是律師。受託人也須簽署表示同意。同時必須使用501A章規定的表格。
  6. 受託人:必須年滿18、沒有破產、精神健全。可以是一個人、數個人、或者一個信託機構。
  7. 受管理的財產:必須清晰列明,不能空泛涵蓋所有財務。
  8. 修改:當設立者仍然頭腦清醒時,可隨時修改授權書。
  9. 執行:可以當設立者仍然頭腦清醒時開始執行,也可以留待失去精神行為能力時才開始執行。把「持久授權書」在高等法院註冊便可生效,法院日後有權監視受托人的操作是否符合設立者的最佳利益。

張鴻堅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前青山醫院院長

貧窮人口創10年新高

政府公布本港去年有140.6萬貧窮人口,貧窮率為20.4%,五個港人一個貧窮,數字創10年新高。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出席電台節目時表示,有關數字只是政府政策介入前的推算,理論上不會出現愈扶愈貧的情況。

羅致光指,若計算政府恆常及非恆常措施,相對貧窮人口數字為91萬,較前年下降4萬,貧窮率13.3,降幅0.6%,但他承認91萬相對貧窮人口數目仍然是多,反映部分人未足以脫貧,收入不均及貧富懸殊是社會不穩定因素之一,但不能說是本港最近社會事件成因。

羅致光又表示,貧窮數字報告最重要的作用,是分析政府政策足夠與否,以及應如何改善,但不是與公衆溝通的好工具。

資料來源:https://www.am730.com.hk/news/新聞/去年貧窮人口增至140-6萬-創10年新高-200251

****** 周永新教授回應 ******

香港貧窮線研究差不多有十年歷史之久,起初由現任特首(當年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開始帶領研究工作,研究目的只是作為參考之用,並不是作扶貧用途,政府不會跟據研究數字來推行扶貧工作,或期望政策上有所改善,將貧窮線數字達到某標準等等。

以現時香港狀況,雖然貧窮人口數字不斷上升,但上升幅度較少,只是佔總人口14-15% (即是140萬人生活在這貧窮線之下),歷年來一直維持在這數字水平。 其實政府都已推行不少扶貧政策,如綜援、長者生活津貼等,現時65歲以上人口有120萬,領取長者生活津貼佔半數,約70萬,這些津貼包括高額津貼$3,600,普通津貼$2,500。政府在這幾年間,增設了在職低收入津貼,由於政府推行了這些扶貧措施,使在貧窮線下的人口下調至約100萬,以700萬總人口計算,即表示7個人中有1個是在貧窮線下,而在這100萬貧窮人口中,長者佔約36萬,即是說10個貧窮線下有3至4個是長者,其實這數字多年來没有什麼轉變,一向貧窮線下的人是長者佔大多數。

值得關注是年青人在貧窮線下有增長趨勢,有9萬個16-29歲的青年人在貧窮線下,跟據勞工及福利局長羅致光說﹕原因是年青人當不喜歡某份工作時便容易離職,雖然有父母支持生活,但都是没有收入,而數字有9-10萬是值得關注,政府應要在制度上作深入檢討。

報告中有兩點要注意﹕
(1)長者仍是貧窮線下佔多數,反映本港退休保障制度須從新檢討。

(2)年青人畢業後(一般大學生)工作所領取的工資低,只得萬多元,就算做上幾年,工資仍不過二萬,政府需要在工資方面檢討不足之處。

雖然政府整體上做了不少功夫,但起初離開貧窮線有十步,現只走近幾步,尚有七步才可解決問題。解決方法要看來年的施政報告怎樣,我相信最近的反修例事件,顯示年輕人對政府不滿、不信任,加上前途不明朗,我覺得政府要開展青少年政策、教育等工作方面做多一點。扶貧只是治標方法,就算增加津貼也不是最好方法,不如在教育和培訓上去提升年青人。香港的教育制度著重中、英文方面,而創新科技比較缺乏,而過去的措施亦没有多大果效。最近政府鼓勵年青人去大灣區發展,但去大灣區發展不是容易的事,要整體在政治、經濟社會因素作考慮,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年青人要有足夠的技術和動力才可以爭取更多機會。

有問及一百萬人當中有36萬是長者,其餘64萬包含了什麼?兒童也是其中一部份,現時香港差不多有10萬綜援家庭,當中每個家庭可能有2-3個兒童,這亦計算在內,這些家庭雖然領取綜援,但仍不能脫離貧窮線。所以我們要明白到縱使政府實施了很多的政策,亦只可將距離拉近,如要做到完全脫貧,政府可能要增加稅收,但加稅亦會引起市民不滿,那麼,政府應做些什麼?  相信要改變制度,對於年老人士要有建全養老政策;年青人方面,要改變香港的經濟結構,現時香港的經濟只側重在金融、地產上,多年來,這些結構性的問題實在是不容易解決的。

「英女皇」女星倫敦瞓街 籲正視露宿者問題

英女皇都要瞓街?憑電影《英女皇》榮封奧斯卡影后的英國女星海倫美雲(Helen Mirren),因不滿露宿者人口暴增,周六在倫敦市中心露宿一晚,藉著做公益來呼籲全球正視相關問題。海倫美雲說:「讓我極度不安的,是我注意到在洛杉磯、紐約、倫敦等每個城市,露宿者人口都在快速增加。」

她在倫敦地標特拉法加廣場為超過二千名躺在橙色睡袋裏的人唸「牀邊故事」前,告訴記者說:「對很多家庭來說,有家可回和無家可歸之間的界線是如此的模糊。」海倫美雲表示,她希望提升民眾對相關議題的認知,並減少人們「無助」的感覺。

她說:「你無法否認,問題就在你面前,在我們每個人面前,這個問題已經變得太大了。」

資料來源:https://hd.stheadline.com/news/daily/wo/818292/日報-國際-英女皇-女星倫敦瞓街-籲正視露宿者問題

****** 鍾維壽醫生回應 ******

露宿街頭的背後原因?                                                                  

在今年十二月七日的倫敦閙市,舉行了一個大型籌款活動,名為「世界大露宿」(World Big Sleep Out)。 活動的目的是要喚醒全球,關注日益嚴重的社會現象:就是露宿者無家可歸,長期露宿街頭的問題。

大會當天還請來金像影后,曾飾演過英女皇的Helen Mirren,向二千多名參加者講睡前故事。 他們冒着嚴寒,在下著雨的晚上,以簡單的睡袋在廣塲度過一夜,嘗試感受一下露宿街頭的滋味。事實上,以溫柔的聲音,講故事引人入 睡,卻是最大的諷刺和對殘酷現實的控訴。可惜,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沒有譲人仔細去思想,在無家可歸的背後,其實隱藏了甚麼常見的的因素。630 (1)

露宿街頭的問題,在世界各地都有,只是嚴重性不同而已。 一個人最終成為露宿者,背後可以有多種原因,包括酗酒、濫藥、貧窮、家庭或人際關係、房屋甚至難⺠湧入問題等等。

綜觀世界各地的露宿問題,都有一個常見因素,就是在缺乏治療和社區照顧的情況下,嚴重精神病患者被完全忽略。 可悲的最後結局,除了自殺以外,就是踏上露宿街頭的不歸路,成為社會上最被遺忘的一群。

630美國洛杉磯時代報近期作出調查,發現百分之六十七的露宿者患有精神病,其中大多是精神分裂症。 相比這病症在社區患病率只是百份之一而言,在露宿者中的高比率,遠遠超出大家的預期。

香港六七十年代,我童年時在油麻地街頭,經常會遇上的露宿者,多是非常骯髒,頭上結了幾個「髮餅」。  他們很多時都在胡言亂語、手舞足動,一看便知道是受嚴重精神病所影響。 時至今日的香港,似乎醫療服務進步了,也多了有心人為他們改善生活,但是問題仍然嚴重,只是沒有那麼表面化而已。

根據2012年的本地醫學研究,我們的露宿者之中,也有百分之五十六是患有精神病,包括百分之十的思覺失調和百分之六的認知障礙症。研究還指出,這些數字其實應該更高,因為有部分受評估者,精神狀態欠佳至不能詳盡回答問題或同意接受驗查。他們若能及早得到適當的治療和照料,理應不會淪為無家可歸而流落街頭的露宿者。

因此,若然要關心社會上的露宿者,應該落實在精神健康服務上,特別要將重點放在及早發現和治療嚴重的精神病。 香港近十年已經增聘了幾 千名社康精神科護士,但是我們還是缺乏許多社區配套,例如,日間中心,中途宿舍,輔助就業等,還有要對患者家人多多支持,使照顧者不會輕易離棄病患者。

鍾維壽醫生
精神科醫生

Ref:

  1. https://www.latimes.com/california/story/2019-10-07/homeless-population-mental-illness-disability
  2. Yim LC-L, Leung HC-M, Chan WC, Lam MH-B, Lim VW-M (2015) Prevalence of Mental Illness among Homeless People in Hong Kong. PLoS ONE 10(10): e0140940. doi:10.1371/journal.pone.0140940

女人的壓力

「現年40歲的A太太是一名在職媽媽。她每早五時起床,打點送兒子上學的一切準備事宜;送完兒子上校巴後,就趕著換衣上班…。忙完一天工作放工,途中已看見家長群組發來的逾百個訊息,都是圍繞『做功課』、『明天要帶的課本』、『簽回條』等。原來學校電子化,家長除了要查閱家課冊外,還需上網看和簽署電子通告和網上家課備忘錄,十分費時和麻煩。回到家裡,要忙的仍是圍繞孩子,既要督促孩子做功課温習,又要處理他們的情緒問題,還需睡前講故事…到女人壓力GIF了凌晨才可以休息睡覺。每天恆常從早忙到晚的消耗著精神和體力,令她苦不堪言,甚至壓力『爆煲』而引致情緒波動。」資深精神科專科醫生馬燕盈醫生表示﹕「很多兼顧工作和管教子女的雙職媽媽,精神會陷入崩潰的邊緣,動輒在教孩子做功課時大發雷霆,甚至動手責打孩子。當情緒冷靜下來時候,內心有極度的自責和內疚之感﹕『我是個失敗的母親。』隨著情緒的愈加失控,上班時會因小事而哭泣,集中力和記性都大不如前,常常在工作上犯錯,對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勁、沒精打采,更頻頻失眠。」馬醫生指出﹕ 「所謂『今非昔比』,現今雙職家庭已甚普遍,隨著女性受教育機會增加,學歷和社會地位的提升,加上社會勞動力的需求,家庭經濟負擔等因素,不少已婚或已作媽媽的女性仍然擁有自己的工作和事業,從以前『男主外、女主內』的模式,轉為現代的『女既主外又主內』。」

男性為主的傳統觀念
影響女性生活事實上,中國人傳統家庭的觀念都是以男性為主的「父權文化」體制;男性是傳宗接代的中心;有「男尊女卑」、「夫婦有別」、「長幼有序」、「父嚴母慈」之觀念;兩性不平等的「重男輕女」情況時有發生;將性別定型為「男人要剛強、女人要賢淑」;「男主外,女主內」的男女分工,期望女性犧牲自己,滿足丈夫和子女的需要。在這些的傳統之下,女性的生活備受這些信念的影響:「女性應該是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男性的工作必是優先的考慮,他們因工作緣故夜歸、應酬,甚至不參與照顧孩子,不會被視為不當」、「男性不善於照顧小孩,女人要凡事親力親為,不要求男性插手」…所以,無形之中就更鞏固「父權文化」的意識形態,照顧重任便全落在女性身上。

現代已婚職業女性
面對的問題數之不盡綜觀現代已婚職業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包括賺錢養家、做家務、教養子
女、照顧家中長輩、情感支持、滿足丈夫性需要、計劃活動等。她們所面對的問

個案一:
題數之不盡﹕「應付工作和家庭的需要,兩者兼備不夠時間用」、「睡眠休息時間不足」、「缺乏時間讓自己調息心情」、「缺乏娛樂時間」、「情緒容易波動或因小事大發脾氣」、「沒有時間和心力與丈夫保持親密的相處,例如拍拖,溝通、性愛」、「常有無助感,覺得工作、家庭兩面不討好」、「委屈,感覺全是付出卻得不著讚賞」、「自責自己『做得不夠好』,內心有很多虧欠感」、「婆媳關係或姻親關係的問題」、「與傭人姐姐相處的煩惱」、「與丈夫關係緊張」、「與丈夫因管教子女的方法意見不同而造成的磨擦」、「工作上,上司不體諒『準時放工照顧家庭』的需要,要求加班及在假期工作;不被重用,『升職輪不到你』,上司錯誤認為『女性只顧家庭,不會專心工作』,故編制薪酬較同級的男性同事低;為著照顧家庭,放棄到海外進修、工作或升職的機會」、「覺得身心俱疲、不勝負荷」。

女人壓力

傳統男女分工箝制女性自由
她坦言﹕「雖然現今社會變遷進步,但傳統的男女性別角色的『分工』仍然局限和箝制著女性的『自由』。她們在家庭上,雙職女性仍有『可以做稱職媽媽』的期望。職場上,大部分公司管理層不會因你是雙職女性而格外開恩,或調整對你的工作期望;相反,有甚麼『行差踏錯』,或拒絕加班或在假期工作,便冠以『湊仔婆,無心工作』等名號…面對兩難局面,真是『啞子食黃蓮,有苦自己知』。」她指出,時間的「壓縮」與角色多方面的衝突之下,現代職業女性幾乎時刻都在壓力之中過生活,若丈夫不作相對的調整,將會令雙職的女性百上加斤,情緒隨時爆炸。」

化解壓力有錦囊
她列舉了一些化解壓力的錦囊﹕「不求事事完美,但求問心無愧」、「在家不要與全職媽媽所能做到的比較」、「在職場不要與單身同事的工作表現比較」、「盡力就算,不要內疚」、「再忙都要留些少時間讓自己獨處,『透一口氣』,做一些令自己放鬆心情和愉快的事」、「找好朋友或姊妹定期相約傾談,互相勉勵」、「定期和丈夫拍拖」、「請傭人或鐘點處理家務」、「有信仰,有主耶穌同行,靠著祂所賜的愛、恩典及力量,渡過每一天」。

作丈夫的幫助
作為現代職業女性的丈夫如何幫助妻子?「不要高高在上『扮老爺』」、「聆聽妻子的分享及認同她的感受,不要打斷她或提供解決方案」、「凡事和妻子有商有量,也尊重妻子的意見」、「幫忙分擔家務,共同承擔起照顧子女與家中長輩的責任」、「每天主動讚賞妻子的付出」、「多表達對妻子的愛,並用妻子所屬愛的語言表達出來,例如讚賞的說話、優質時間、禮物、服務、身體接觸」、「定期和妻子拍拖」。她提醒,現代職業女性若有失眠、壓力、情緒困擾等問題,應盡快求醫,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

身心靈的受壓不容忽視女人壓力2
資深家庭醫生陳潔芝指出,有研究顯示,逾70%的婦女都要兼顧工作以及未成年子女的教養。她們放工回到家,又要做100%的賢妻良母,承受著很大的壓力;若加上婆媳關係的處理,往往會是另一種額外的壓力。同時,女人還要面對不同時期產生的身心壓力,「生理方面的變化,月經周期、產前產後、更年期等,都會有明顯的荷爾蒙變化,從而引致情緒起伏。另外,女性天生特別容易受人際關係影響情緒,尤其是婚姻關係、子女關係、婆媳關係,還有上司、朋友和同事關係等。」

原來,短暫的壓力會影響身體感覺不舒服,例如失眠、頭痛、胃痛、頸背痛,或者其他肌肉酸痛。長期的壓力則會引致血壓高、糖尿病、心臟病、皮膚病(如濕疹)等身體疾病;還有身體抵抗力差,容易受細菌感染,引發免疫系統疾病(如紅斑狼瘡)等;增加患癌的機會。這些的壓力都令女性的心理健康受到影響,甚至患上焦慮症、抑鬱症等。最近有研究顯示,腦細胞會因長期壓力而提早衰退。陳醫生說,每一個人面對壓力,反應都不同,影響因素包括遺傳因素和童年經歷等。

培養抗逆能力的妙方
女性應如何培養抗逆能力?

陳醫生建議﹕

這個slideshow需要JavaScript。

傳媒的無形影響力

筆者早前走訪了由愛家共融網絡主辦,多個基督教團體協辦的「基督教性倫理峰會2017」,活動春麗2-300x300凝聚數百位關心「性」議題的信徒及領袖,從多個向度了解成長環境如何影響青少年的性別自信,從而探討如何建立孩子發展健康的性別自信。其中的分享環節邀請了多媒體創作總監,又稱為「狗仔隊之父」的歐建樑先生(春麗)及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歐陽家和先生(家和)暢談有關傳媒及流行文化對影兒童及青少年影響,內容有趣,特意在此與大家分享。

傳媒的吸睛大法
身為男士卻改這個女性名字的來由,藉此向大家講解傳媒「吸睛」(吸引眼球的注意)的技倆。他說,初入行當記者時,上司便教他要改一個特別的名字,好讓藝人們容易記住他,結果喜歡打電子遊戲機的他立即聯想到格鬥遊戲《街頭霸王》中的「春麗」― 全世界格鬥遊戲中第一個女性人物,她的「兩邊包子頭」和身穿藍色褂子的古裝造型及高速旋轉「鶴腳腿」,最為人熟悉。結果,這個虛擬世界的女性名字成為歐建樑的代號,與藝人打交道,的確令很多人難以忘懷和眼前一亮,「傳媒就像我選擇這女性名字一樣,時而顛覆男女角色,時而選取『夠爆』的東西來吸引大家注意。」當時的傳媒的價值觀,就是要能吸引人們注意,其動機就是生存。

春麗認為很多傳媒不會花時去報道太普通的東西……如何變得吸引?就是把正常的東西,加進一點點「不平凡」的東西進去。早期至今 藝人都一樣「早在七、八十年代, 部分藝人會刻意打造帶點顛覆男女的形象,如羅文、梅艷芳,男的帶點嫵媚、女的走中性路線,使大家對他們有特別、不平凡之觀感。」春麗認為從「任白」時代至今,不少藝人喜以這類打破傳統框框、標奇立異的形象示人,再加上內在努力及藝術造詣,確是讓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春麗指出,在娛樂圈的生態中,由管理層至化妝師,再到藝人,都會存在一些性取向不同的人,或者他們亦會加點點特別形象去營造特別的自己。那麼在這圈子內,每個人都顯得特別,大家就會覺得見怪不怪了。但是, 無論他們是刻意營造的,或是自然流露出來的這種流行文化,卻又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如何看世界。「一點點的不同,加添了一點點的『曖昧』感,對人來說是有點吸引力。」春麗特別提到早前一個文化活動《曖昧―香港流行文化中的性別演繹》,看到由雜誌封面到電影,再到藝人與他們演繹的角色,性別表達的曖昧存在於各種傳媒及藝術之中。他認為看這些曖昧的娛樂訊息,不會令青少年的性取向改變,只會對很多事情的界線變得模糊了。歐建樑.jpg

傳媒販賣性聯想
定性別「標準」對於傳媒及文化研究亦十分熟悉的家和同樣指出,傳媒製造標奇立異,就是從「加多一點點」、「改變一點點」開始。「雜誌以封面標題來使人有性聯想,內裡的文字、配圖,無論是驚艷的或是難看的,亦使看的人情緒被牽動而深深留下印象。」家和舉出例子﹕一些廣告與天氣報告節目,加入美女、或性聯想的形容詞和影像作為配圖, 為的亦是吸引眼球,最終目的仍是為了增加銷售利潤而已。媒體對男、女性的塑造及描繪影響著大家如何看自己及別人,亦定下了男與女的「標16社會關懷準」應該是怎樣, 並對號入座。如果覺得自己「不對」,可能會來個自我改造;若是別人「不對」,就會繼續追尋下一個。韓劇與BL 漫畫 影響戀愛觀網絡發展,令到大家接觸資訊方便了很多,隨時可以「煲」劇、看漫畫。對於愛情觀,家和認為韓劇中對戀愛的描繪充滿著「又係又唔係」的曖昧感覺。

這些含混、曖昧及隱藏的感覺,可能令人覺得很吸引,並沉迷當中。主角們又是俊男美女,使青少年十分追捧,並相信當中的愛情。「但當他們未經歷過黑與白,就直接給他們灰色,他們被引導去相信這些愛情,到長大了還繼續相信及期待這些不真實的愛情。」對於BL (Boys´Love) 即男性間的戀愛漫畫, 家和認為屬「虛構幻想的男同性戀」,不完全等同於現實中的男同性戀。以往印刷版的漫畫有監管,但放在網上就未必能夠再被監管,內容界線難測。而且,看多了「HeHe」的漫畫,人們不會變成同性戀者,卻會變成「腐」,就是看到當中的情節,深深相信而走不出不來,繼續把生活看到的人際關係,想像成BL一般。「情況就如人們看了亦舒、張小嫻的小說一樣,深深相信與期待,再走出不來。」家和笑說道。底片圖.jpg

從大眾傳媒到互聯網進到互聯網這互動時代, 網民不單吸收網絡中的訊息,亦可以自己發放訊息,對網民造成影響,希望成為具影響力或受注視的人,從中建立自信。但年青人往往只憑外表、追隨人數和點擊率等外在東西來尋找自我認同。就如現在於網絡出現的「娘娘」、「派軍糧」等現象,男生甘願做兵,接受感情上一女多男的曖昧關係,扭曲了戀愛的價值觀,甚至令女性認為付出一點點性感,就可獲得利益而走向ptgf(Part time girlfriend,兼職女友,即援交)之路。家長的行為亦是一種訊息家和分享與小孩子相處的經驗,認為孩子的世界是故事的世界,與他們一起看完傳媒述說的故事後,亦應再重新與子女回顧看過的故事,好好解答他們心中的疑難;看到不好的內容,要與他們一起重新建立故事,使他們轉17社會關懷念,再思想、經歷一次好的故事。他相信青少年的世界亦是一樣,容讓他們參與創作,鼓勵他們用媒體表達自己,再思想、尋找自己,再把好的元素加進生命當中。與青少年一同創作的豐富經驗的春麗亦認為,讓青少年說出自己的戀愛觀、價值觀,自己去面對困難與思考,教導者可在旁邊將聖經真理按需要去餵養青少年,不要硬塞道理。球形圖.png

他覺得一起拍微電影是很好的方法,讓他們代入角色思考、面對處境。最後, 春麗、家和提醒大家,傳媒、網絡鋪天蓋地的資訊的確會對青少年的價值觀造成影響,活於世界的我們沒可能完全避免,但作為家長,在孩子們面前的言行,亦是一種訊息與生命的見證。靠著每天與子女們的相處,對身邊事物、各種關係的回應,呈現在子女眼前,都是一種榜樣。信徒群體應做好自己,不是沒有界線、或模糊界線地生活,而是要確立好界線,並將界線傳遞下去。

#2018年談天季刊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