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症疲勞(Pandemic Fatigue)

7成受訪者感抗疫疲勞 部分人批防疫措施太寬鬆

本港新冠疫情持續近一年,不少專家均擔心市民會因「抗疫疲勞」而鬆懈防疫。一項調查顯示,有逾7成市民承認自己出現「抗疫疲勞」,部分受訪者直指政府的抗疫措施令人難以適應;若以10分為滿分,市民認為政府防疫措施平均只為4.82分,有近4成半人認為過分寬鬆,而其中最感不足是入境管制措施。

資料來源: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2848926/

****** 麥基恩醫生回應 ******

假如因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或斷斷續續)而感覺厭倦及不適,卻沒有可診斷的身體疾病,則可能出現了「疫症疲勞」。這綜合症並非一個專有的醫學名詞,而它出現是由於人們因為疫情需要,長時期自我保護及照顧其他的人。雖然做足了預防及隔離措施,卻未能確定自己能讓家人安全,不被感染。

另外,有一些人因為長期社交隔離,困在家中無所事事,對防疫意識漸漸疏於注意,甚至對感染與否,也不甚介懷。當防疫政策稍為放鬆的時候,便趁機會與親友來往社交,很容易忽略衛生消毒習慣。當疫情較大規模爆發,防疫措施一再收緊的時候,霎時間的熱情迅速冷卻下來,突然感覺生活沒有趣味,沒有意義。

結果上述各類人士,部分人會隨著疫情延續減低(甚至失去)了日常生活的應有動力,又或從新聞看到其他國家的情況,出現悲觀的情緒,甚至灰心失意。不過,當問及現況如何的時候,大部分人除了疲勞之外,卻很難具體說出有什麼問題,但心裡卻感受到焦慮、孤單、無形壓力及悲觀心情。

有指這現象主要受到兩大很難確定的因素影響:一、自己或至親染上疫症的機會多大?二、一旦染上,病情變為嚴重的機會多大?若是機會很高的話,疫症疲勞便更為普遍。

不過,疫症疲勞與真正染上病毒或治療之後出現的身體疲倦有所不同。後者通常會有肌肉酸痛及思想緩慢的病徵,但疫症疲勞的人思想仍然十分活躍,且經常在警覺狀態當中。

這種疫症疲勞情況的出現,不分年齡、性別,也沒有分職業貴賤。上至政府官員,下至販夫走卒,同樣可以產生這種現象。不過,在醫務人員中間,這種情況可能較常出現。原因是疫情好轉了又轉壞,一時因疫情受控感覺興奮,但轉眼間又爆發,因出現大量病人而感覺頹喪。這種情況若不改善,會出現「同情疲勞」(compassion fatigue)及身心耗盡(burnout);甚至產生了輕性或重性的精神疾病。

要幫助這類疲勞的人,基本有下列原則:

一、要明白他們,了解他們的心情及引發疲勞因素。

二、要鼓勵他們自助,脫離這困境。

三、提供一些合宜的活動,可幫助心情愉快,但不會增加患病機會。

著名管理顧問機構McKinsey & Co. 建議參考美國海軍副上將James Stockdale的方法。他在越南戰爭時成為戰俘,但要帶給他下屬有希望的感覺。他發現那些過度樂觀地認為可以在聖誕前返國的軍人,較容易出現精神問題及難適應被俘虜的生活。反觀那些接受囚禁可能有一段長時間而又盡量適應的人,心理健康較佳。這種有限度的樂觀,後來被稱為 「史托克悖論」(Stockdale Paradox)。從這方面看,負責統籌疫情的負責人,一方面要帶給市民一種樂觀希望,但另一方面切忌輕易說出無數據支持及不切實際、討人歡心的承諾。反過來,他們要懂得如何用務實、能夠長久有紀律及有實效的防疫方法,以勵志的心態去面對殘酷的現實。

此外,面對已有或會出現這種現狀的人,要給他們合適的關懷及聯繫,不要令他們感覺孤單、無助。如有可能,便給予休養生息的時間,減少工作壓力,並且鼓勵作帶氧運動及其他鬆弛活動,以能恢復元氣。

加拿大社會學Arthur Frank教授建議在長時間危機過程之下,培養正面思想,把不能改變的環境當作探索新的「人生旅程」,化作一個成長及發展的挑戰。

對於信神的人,聖經有很多激勵的說話。在舊約約書亞記一章九節:「我不是吩咐過你要堅強勇敢嗎?所以,你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慌;因為你無論到哪裡去,耶和華你的神必與你同在。」

聖經又鼓勵我們要振作,說:「因為神賜給我們的聖靈不會使人膽怯,而會使人有能力、仁愛、審慎自制。」(提摩太後書1:7)

麥基恩醫生

從精神科的角度看殺妻案

殺妻後 屍移辦公室

港大機械工程學系副教授張祺忠涉殺妻後藏屍辦公室案昨 (16/11/2020)續審。被告自辯時被問及為何將妻子屍體搬到辦公室,被告即嚎哭指「我不想把她拋到海裏,或者不想把她掉到垃圾站。」

控方其後對被告盤問時指,被告曾供稱妻子會以不雅字眼辱罵他,被告回應指他認為是侮辱。控方又指雖然死者不時罵被告「廢」,但實際上被告並不認為自己「廢」,其自尊心亦沒受傷害,被告回應指他當然不覺得自己「廢」,但被辱罵時仍感生氣難過。

資料來源: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2804535/

*** 張鴻堅醫生回應 ***

殺妻案

         從精神科的角度看張祺忠殺妻案,可以得出以下幾點:

A. 暴力與性格──不同的性格產生不同的暴力模式:

1.Under-controlled Type 低控型──這種人自制能力低,少少事情就會動怒。暴力容易發生,但暴力程度多為輕至中度。

2. Over-controlled Type 高控型──這種人自制能力高,平時盡量壓抑情绪。危險是當情緒積累至超越臨界線,所產生的暴力就可能異常強烈,使所有認識他的人感到驚訝。

張祺忠應屬後者。

B. 愛與恨──這兩種情緒經常交織一起。張祺忠本來可以用其他方法棄置屍體,但他竟然把它放在自己的辦公室。照他的解釋是「我不想把她拋到海裏,或者不想把她掉到垃圾站。」可見充滿了恨的同時,卻仍帶著一絲的愛。

C. 刑事責任──根據被告的精神狀態有下列法例可以依據作為考慮:

1.Acquittal on grounds of insanity基於精神錯亂的理由而被裁定無罪《刑事訴訟程序條例》221章74節──法庭對此條例的要求非常嚴格,一般需要因精神錯亂導致下面兩種情況其中最少一項:a) 患者在犯案時根本不知道他在做什麽;b)患者在犯案時完全不能理解他的行為屬於違法。

2. Diminished Responsibility神志失常減責《殺人罪行條例》339章3節──法庭可以考慮神志失常對被告的認知判斷和自我控制所產生的實質影響,將謀殺罪改為誤殺罪。

3. Provocation激怒《殺人罪行條例》339章4節──被控人所受刺激是否足以令一個合理的人作出被控人當時的作為的問題,須由陪審團裁定。倘若陪審團裁定符合此準則,可將謀殺罪改為誤殺罪。

張祺忠知道自己殺人,也知道殺人是違法。因此,也並不符合第1項。他的意圖是以第2項(犯案時他患上抑鬱症)和第3項(被死者激怒)作為理據,希望將謀殺罪改為誤殺罪。筆者行文時已知判決:陪審團並不認為他的抑鬱症足以減輕他的刑責,也不認為他被激怒的程度去到要殺人的水平。唯一的判決只可以維持謀殺罪名成立。

精神科專科醫生
前青山醫院院長

新冠肺炎與精神健康

最近參加了ECNP(國際性精神醫學組織)舉辦的網上學術會議的其中一個專題研討會,主要討論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各地引發的精神健康問題。近月來,不少主流的精神醫學雜誌也刊出一些文章討論有關問題。我嘗試把一些重點列出來,內容如下:

  • 除了COVID-19突然爆發會引起的心理恐慌及精神負面影響之外,疫情持續蔓延更會產生不良後果,甚至出現自殺數字增加。
  • 雖然每個國家採取的防疫措施有所不同,但是同樣會造成很多社會心理的不良反應,例如:造成不安全感及孤單感;要被隔離及形成社交距離;經濟收入減少,甚至失去工作;在家無聊,缺少運動,但進食增加;酗酒、濫藥及沉溺網上遊戲及賭博;被感染及有親友死亡的疑慮恐懼等等。結果導致個人心理不平衡,容易與家人磨擦,甚至出現家暴行為。
  • 根據一個國內分析(包括分散在194個城市的1,200名回應人士),超過半數人感受到疫情帶來中度及嚴重的心理衝擊。其中28.8%的人有焦慮病徵、16.5%人有憂鬱病徵,以及8.1%人有壓力;其中有憂鬱病徵的人以女士為多。
  • 較特別的現象是年輕的人比年長的人更容易有憂鬱症狀,原因可能是年輕人情緒反應較大,也有可能被一些特別的社會因素影響,例如:青少年不能上學進行社交、成年人找工作困難及失業危機。但是,老人家自殺的成功率卻是最高。
  • 社會傳播媒介會增加焦慮及憂鬱的發病率。原因是疫情使不少人增加了觀看電視及網上資訊的時間。由於新聞多報道負面消息,故此,情緒受影響的機會較大。
  • 安眠藥、抗焦慮藥及抗憂鬱藥的處方在過去數月不斷增加。在發達的國家,網上精神疾病診斷及醫療個案大增,而且可能成為新常態。
  • 加拿大有一個研究推論,因為新冠肺炎病毒導致的自殺率會隨著失業率快速攀升。因此,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社會問題。
  • 有一個有趣的研究發現,不同文化的人對預防疫情的措施、心理感受也有分別;例如:亞洲人在日常生活中,戴上口罩會有安全感覺;但是西方國家有不少市民卻認為戴口罩是多餘及煩惱的事情。
  • 美國八月份進行的一個調查發現,在5,400成年人中,40%的人承認出現心理健康及濫用物品的問題,而有11%的人曾認真考慮自殺。
  • 最受疫情影響而產生精神問題及自殺行為的高危人士,包括:疫情出現前已有精神障礙,但尚未治療人士;社會被邊緣化人士、前線醫療工作人員及照顧者、年長及青少年、要照顧就學兒童的雙職父母。

當然並不是每一個人肯定會出現精神病徵,而且很多人即使遇上疫症及其他壓力也會適應得很好。不過,上述各類問題的嚴重性雖然會因不同國家的應對措施、疫情嚴重性及死亡率等社會心理因素而有所分別,但確是普世公認的現象,需要積極面對。社會上出現危機並不罕見,但如何面對而又不致影響精神健康乃為重要。

舊約聖經但以理書一至六章,但以理經歷各種不同性質的危機,用信心倚賴上帝及運用智慧,成功脫離危難。他不單保守自身安全,也保護了同袍,甚至同胞的性命;更能影響在位之人而榮耀上主。

麥基恩醫生

瀝源邨三級火死者患抑鬱躁狂

沙田瀝源邨榮瑞樓5樓一單位發生火警,消防員在一單位發現一名姓陳(37歲)男子當場死亡;據悉,姓陳死者為一名無業男子,2年前由內地來港,與來港6年及4年的父母,以及姓梁祖母(94歲)同住;陳8年前開始患有抑鬱及躁狂症,曾經求診,而該單位以往並無家暴記錄。

資料來源:

https://hk.news.yahoo.com/瀝源邨-3-級火死者患抑鬱躁狂-事發前向祖母擲鑊-001456072.html

*** 鄺保強醫生回應 ***

早前(9月25日)看到以上一則新聞,一位三十七歲男子不幸在這場火警中喪生,令人惋惜!據新聞報道,這男士兩年前來港與家人團聚。未來港前已患有「抑鬱躁狂症」(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 來港後未有工作。他「曾經求診」,這可能表示因種種原因,他沒有繼續接受適切的治療。報章報道又顯示,出事當天他的精神很不穩定;火警可能是自殺引起,也可能是精神極度混亂下發生的嚴重意外。

一般人或多或少曾經有情緒低落的經驗,比較容易明白「抑鬱」是什麽一回事。但「躁狂」(Mania)卻未必能完全了解。「躁狂」是一種不尋常和病態的「過度興奮」。患者會因為反常的高漲情緒而變得極為暴躁,口若懸河,說話滔滔不絕,精力充沛,睡眠需要減少;又因為這時自信心極高或過度自大,思想速度變快,不斷想出新穎、特別,甚至是不切實際的主意。由於自制力下降,行為變得魯莽和輕率,例如:胡亂揮霍金錢或作衝動不智的投資等,也會有不恰當的社交行為,如對別人過度熱情或不顧禮儀直接作出批評。

「抑鬱躁狂症」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疾病,發病率約為人口百份之一。病人既有極痛苦低落的時候(depression is painful),但也會出現有相當大破壞力的躁狂時段(mania is harmful)。如果不認真治療,患者有百份之十五死於自殺,整體的自殺機率更比一般人高出二十五倍。其實「抑鬱躁狂症」是絕對「有得醫」丶「有得控制的」。臨床所見,許多病人在病情受控後,可以如常生活和工作。但這個病有較大的復發傾向,所以不應隨便停止藥物治療。

鄺保強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照顧者因壓力而產生的心理障礙(下)

對於一些照顧他人的人,特別是那些身兼數職、期望甚高、盡心盡力的照顧者,經過一段時間的透支,很容易出現慢性的情緒及心理問題。其中兩種容易被忽略的情況,就是同情疲勞及關懷耗盡了。

一、同情疲勞(compassion fatigue)特徵就是生理及心理精力透支,導致減少關懷及同情別人的能力。有時稱為「照顧的負面代價」或「繼發性創傷壓力」。照顧癌症及舒緩治療病人的照顧者最常出現這種情況,而服侍兒童的社會工作人員也是高危。有些行業在特殊而且長時期的社會事件中,包括今次的疫情,也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如消防員、救護員、記者,甚至是衛生福利人員。在個人方面,完美主義、過分盡責、毫無私心、情緒收斂及缺少社交支援的人,會較其他人容易出現這種同情疲勞。

同情疲勞的症狀:

  • 長期的身心疲倦
  • 失去個人個性(好像生活在飄渺的時空當中)
  • 感覺付出太多,回報太少。
  • 煩躁,對自己行為不滿。
  • 體重減少、睡眠困難、頭痛等。

最近有些研究指出,同情疲勞應改為「同理心疲勞」。同理心是感覺到對方的感受。因為過分照顧他人,以致筋疲力盡,同理心漸漸麻木起來,甚至反過來出現負面反應。

二、關懷耗盡(caregiver burnout)

這是照顧者經過一段時間積聚的壓力而產生的身心靈透支現象,通常明顯出現態度轉變;從積極的關心他人變成麻木不仁,甚至負面的心態,討厭受助者。假若關懷者得不到所需要的支援,或是做到超過自己能力(體力、思想能力、經濟能力)所能應付,這種現象更容易出現。

患上這種情況的人不單感覺疲勞,而且對服侍人的工作感覺很大壓力,產生焦慮及憂鬱情緒。假若發覺花了很多時間、精神關注自己健康,則會對受助者產生內疚。

這種情況的發生好像一支燃點了的蠟燭,初時火光熊熊,但慢慢失去光芒,終於熄滅。這裡的照顧者通常是非常熱心照顧他人,甚至有不現實的期望;希望受助者能夠痊癒。實際上,不少受助者情況只有越來越壞(例如:腦退化、癌症復發病人),以致越照顧越困難,使失望及失敗感覺增加。

關懷耗盡的症狀:

  • 有筋疲力盡的感覺
  • 對以往喜歡的事情失去興趣
  • 逐漸退出家庭及親友的社交圈子
  • 感覺沉悶、煩躁、無助、無用、無望。
  • 胃口及體重改變(增加或減少)
  • 睡眠失調(失眠或喝睡)
  • 很容易身體不適,甚至患上輕微疾病。
  • 對自己及受助者產生傷害的感覺
  • 開始酗酒或濫用藥物(特別是安眠藥)

上述病徵假若出現一段長時間,則可算是患上憂鬱症了。

同情疲勞與關懷耗盡之分別

雖然兩者皆有筋疲力竭的感覺,而且會出現情緒波動。但是同情疲勞多是突發性的,當遇到突然的創傷或受助者特別的不良反應,以致突然無心無力起來。反過來,關懷耗盡是慢慢出現的,自己也應該感覺到或周邊的親友也察覺到,主要就是因為精力不繼,消耗過多而不支倒下。

解決方法:

一、自我醒覺:留意自己身心健康,勇於承認出了問題,無需有羞恥感覺。

二、自我接納:認識自己並不完美,無需過分犧牲,返回現實接受自己的軟弱。

三、自我照顧:生活要有規律,有足夠的休息、營養食物及鬆弛時間。

四、尋找支援:保持與同事及朋友的聯絡,若不能面對面也要透過社交媒體接觸。

五、假若仍然感覺不適,則要有勇氣主動求助,包括接受輔導或心理治療。

假如在疫情之中,更要小心保護自己,根據疫情調節自己生活。此外,你也可以選定一人在需要時代替你關懷受助者。這樣,最少可以減少一下心理負擔,萬一你真是感染了疫症(或患病的時候),受助者也有人照顧。

麥基恩博士

照顧者因壓力而產生的心理障礙(上)

由於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影響,很多病人及其照顧者都受著不少社會心理的壓力,包括以下:

一、擔心自己或病人受感染,或者感染其他人。

二、因實施社交隔離措施,不能探望受照顧者,感覺不安及內疚。

三、擔心沒有足夠防護設備。

受照顧者有嚴重身體疾病或者臨危病人,照顧者的心理壓力更會增加。照顧者在這裡包括了家人、親友、義工、專業醫務人員。

一、急性壓力精神反應(Acute Stress Reaction)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DSM5分類,急性壓力精神障礙是在壓力出現的一個月內發生,會有以下病徵:

a.心跳、呼吸困難、胸痛、胃痛、頭痛、作悶、冒汗等身體病徵。

b.對壓力產生極度恐慌,情緒低落,有虛空感覺,容易煩躁及憤怒,感到有心無力等心理病徵。

c.重複不能自控的思想及回憶,注意力不能集中等認知病徵。

二、適應性精神障礙(Adjustment Disorder)

同樣根據DSM5的診斷標準,也有類似上述急性壓力精神障礙的各種病徵。不過,適應性精神障礙在壓力超過一個月之後才發生,而壓力本身通常未有急性壓力之嚴重。

三、犧牲綜合症(The Sacrifice Syndrome)

對於一些照顧者來說,他們身兼數職(照顧者、家務助理、家人、賺錢養家),肩負重大責任;而且很多時要在短時間內有成效,結果造成廢寢忘餐,透支起來,出現了以下症狀:

越勤勞越不滿意結果,即使有足夠時間睡眠仍感覺疲倦。為了減少休息時間,過量飲用咖啡等提神飲品。放棄正常的假期、娛樂、運動及社交等活動,對喜歡的或新鮮的事物沒有興趣。有時,雖然感覺煩惱,但似乎沒有其他人明白自己苦況。故此,也無瑕與人傾訴,感覺非常孤單。

麥基恩博士

偷窺狂-戀童癖

涉小學內偷拍女生如廁 IT助理囚3個月

小學資訊科技助理涉兩度潛入校舍女廁偷拍小學女生如廁,早前承認2項製作兒童色情物品罪。裁判官昨判刑時指出,家長與校方對學校職員信任,被告有預謀犯案,判監3個月。  

資料來源: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2672170/ 

*** 張鴻堅醫生回應 ***   

根據本案案情推論被告的精神狀況,依照美國精神科醫學會出版的「精神病診斷及統計手冊」第5版(DSM-5) ,可考慮下列4種可能:

  • 偷窺狂 (Voyeuristic Disorder) 302.82

(A) 在最少6個月的時段內,有重覆的幻想衝動或行為,透過偷窺另一個正在裸體更衣或進行性行為的人,從而達到强烈的性與奮。

(B) 該人仕有把上述的性衝動付諸行動。 —– 倘若只限於幻想衝動而未有行動,則該等幻想衝動已造成相當大的精神困擾或功能損害。

(C) 該人仕最少已年滿18歲。

  •  戀童癖 (Pedophilic Disorder) 302.2

(A) 在最少6個月的時段內,有重覆的幻想衝動或行為,透過舆未發育兒童(一般是13歲以下)的性活動,從而達到强烈的性與奮。

(B) 該人仕有把上述的性衝動付諸行動。 —– 倘若只限於幻想衝動而未有行動,則該等幻想衝動已造成相當大的精神困擾或人際關係的損害。

(C) 該人仕最少已年滿16歲。 —– 倘若未滿16歲,則必須比他侵犯的兒童起碼大5歲。

  • 反社會人格障礙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301.7

(A) 自從15歲後,廣泛性地漠視其他人的權益,可從下面7項中起碼有3項顯示出來:

  1. 重覆地參與觸犯法律的行為。
  2. 重覆的欺騙或欺詐行為,以獲得個人的利益或歡樂。
  3. 衝動,缺乏長遠的看法。
  4. 暴燥,暴力。
  5. 妄顧自己或他人的安全。
  6. 缺乏責任感,例如工作態度輕忽、債務不願償還等。
  7. 對造成別人傷害缺乏悔意。

(B) 該人仕現在起碼有18歲。

(C) 該人仕其實在15歲前已出現一些操守行為問題。

(D) 上述反社會行為並非只在「精神分裂」或「燥鬱症」發作時才出現。

  • 任何其他情绪或精神障礙

   例如抑鬱症、精神分裂症、濫用毒品等, 皆可能導致異常行為。

* * * * * *

根據上述4種可能去推論本案被告的精神狀況,可得如下結論:

  • 偷窺狂 —–倘若被告有此傾向已超過6個月,則此診斷正式成立。
  • 戀童癖 —–要確立此診斷,要偵查被告除了偷窺外是否還有其他戀童傾向。
  • 反社會人格障礙 —– 根據多名老師替被告撰寫求情信,應不似患有此障礙。
  • 任何其他情绪或精神障礙 —–資料並無顯示被告患有其他情绪或精神障礙。

至於特殊「性癖好」的治療,倘若對患者或他人並不造成困擾又不觸犯法律,其實不一定需要治療。 —– 在需要治療的個案(例如本案),治療可包括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性技巧訓練、社交技巧訓練、藥物治療、家庭治療、生活方式和環境的調校(例如有戀童傾向的人應考慮是否適宜在小童基構中工作)等。至於法庭判處的刑罰,其實也可以視為「認知行為治療」的一種方式,受了懲罰得了教訓,以後的行為就會改變,倘若不能收效,那就需要加強其他的治療了。

張鴻堅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前青山醫院院長

 

七旬母與患長期病女兒墮樓亡

將軍澳一名7旬婦人與其患病的中年女兒,昨同被發現由新都城一單位高處墮下身亡,警方調查後暫列作「自殺協定」案,現正跟進調查。有社工指出,年長照顧者會面對較大身心壓力,籲應多關心個人情緒,如遇問題應尋求專業協助。

資料來源: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2648764/

*** 陳華發醫生回應 ***

2020年5月21日報章報導:一名71歲姓蘇婦人與其患長期病的41歲幼女,在5月20日從將軍澳新都城一單位墮下身亡,警方暫列作「自殺協定」案 。

這是一宗不幸的事件。 「自殺協定」是指二人或多於二人所作的共同協議,其目的為造成所有訂立協議的人的死亡,不論協議內容是否由訂立協議的人各自結束自己的生命。

蘇婦生前經營毛冷舖,與丈夫及幼女住在私人屋苑。相信經濟條件應該可以。 所以事件應該與經濟困難關係不大。

蘇婦要長期照顧患病的女兒。可能在目前新冠肺炎防疫措施下,大部分的康復服務及幫助都被迫暫停;令兩位當事人相處的時間增加了,照顧壓力也隨著增加,引致憂鬱反應,而出此下策。

事發時間是上午約九時。蘇婦的丈夫正在外踩單車。似乎丈夫並不知道兩人有自殺念頭或計劃。蘇婦還有另外兩名女兒,她們在事前有沒有察覺什麼呢?研究顯示,有超過一半自殺的人在事前一個月看過醫生,所以醫生在防止自殺方面,與自殺者的家人及親友都有一個重要角色。

相信蘇婦及幼女在事前應該有或多或少的先兆,而且時間應該有多天甚至多星期,但家人或親友們似乎察覺不到。先兆可包括情緒不穩、不開心、哭泣、茶飯不思、睡眠困擾、身體多了不舒服;甚至提及前路茫茫、生無可戀、看不到將來等念頭。如果家人或親友知道或察覺到當事人有困擾,應該盡量鼓勵他們講出問題,疏導他們的情緒。如果沒有進展,應該建議及鼓勵他們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雖然蘇婦及幼女沒有寫下遺書,但任何人如果知道他們有強烈的自殺念頭,應該立即打999,或送他們到醫院接受評估及治療,防止悲劇發生。要知道,情緒問題大部分是可以治療及康復的。

蘇婦是71歲的老人。 在香港,老人自殺問題多年來都高踞難下、位列世界前列!超過一半都與憂鬱病有關。醫院管理局約20年前已開始老年精神科速治診所服務,可快速(通常七個工作天內)接觸當事人或照顧者作評估及治療。於防止香港老人自殺方面作出貢獻。有關資料可參閱醫館局網頁。

望公眾及專業人士對老人自殺(或任何年齡層的自殺)問題,都可以保持警覺、關注及重視,一齊合作努力減低香港的自殺率!

陳華發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家居辦公綜合症

istockphoto-1093488374-1024x1024近月來,這個WFH 是「在家辦公」的簡寫(Work From Home)。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很多政府部門及私人機構都要求職員部份時間在家工作。假若有家人是感染者或被懷疑感染,就要求他們全時間在家辦公。對一些人來說,不用乘搭交通工具回辦公室上班,實在省卻不少車費及時間。但是,另外一些人卻發現在家工作與在辦公室的環境下工作,實在有很多不同之處,且有些適應困難。可能因此工作散漫及無效率,甚至出現了「郊遊辦公」(利用辦公時間去旅行散心)的表現。社會心理學家因此討論一個新的社會現象,就是「辦公室綜合症」。

這個綜合症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雇員分不出家庭及工作的界限。首先,工作受到家庭因素干擾,特別是子女的影響。因疫情關係,兒童及青少年無需返學校上課,改為在家中網上學習。由於年紀尚小,他們往往需要在家的父母照顧,甚至協助完成功課。故此,有時候很難專心辦公室的事情,特別是雙職(家庭及事業)婦女。假若家庭有甚麼需要執漏的地方,若在家就不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了。有小部份人甚至同樣受到家庭的寵物騷擾。

此外,家庭的環境實在不是辦公的地方。在睡房或大廳工作都不自然,就算有書房可用,其書桌及座椅比較辦公室的傢俬,在設計上差很多,很難長時間坐下來工作。另外,即使有電腦及上網設備,也不及寫字樓的方便及齊全(例如:影印機、碎紙機等等)。

假若在家工作時遇到問題,往往不似在寫字樓般方便,可以直接請教上司或其他同事。況且昔日在辦公室的互相交往、談天說笑的情景再不能出現,影響心情。長時間埋身工作,很容易感覺疲累,結果效率往往下降。還有身為上司的,也發覺很難遙遠控制同事的表現。若不管理,下屬偷懶也不知道;但若管理過分,下屬會有被監控的不快,甚至乎會感覺私隱被侵犯。

假如要減少這家居辦公綜合症的話,可以作以下安排:

一、為自己或同事編訂時間表,有正常的工作及休息時間。在休息時間不能騷擾其他同事,但要有彈性,容許個別不同。

二、制定溝通機制,定時透過資訊科技討論工作進展,但不要過分要求,須考慮到同事在家庭中工作的不方便及煩悶心情;更不要失驚無神致電考問對方,要求立刻有答案。

三、鼓勵在工作時段中,同事間透過網絡見見面、談談笑,互相關心及鼓勵。假若知道某同事有特別困難(如子女生病),應加以體諒或提供協助。因有研究指出,在危機發生的時候,同事的健康及心情對公司的業務及日後復原,有很重要的關係。

「遊手好閑的,招致貧窮;勤力工作的,得到富足。」箴言10章四節

「凡事都要規規矩矩地按着次序行。」哥林多前書十四章40節

麥基恩博士

202004_22_original

前線醫護在疫症嚴峻下的壓力

受訪醫護近半抑鬱

疫情持續,東區醫院精神科醫生向港島東聯網逾8,400名醫護及職員等進行調查,了解其精神健康,回覆的69人中,近半有抑鬱徵狀,其中24名職員出現輕微抑鬱,10人更出現中度抑鬱。有maxresdefault45%受訪者擔心個人保護裝備是否足夠,近2成則擔心受感染,有2人需求助。

聯網危機處理小組雖未接到醫護的情緒困擾求助,但應進行廣泛調查,了解疫情爆發對醫護心理影響,內地亦已就醫護精神健康制定全國指引。

資料來源: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2607815/受訪醫護近半抑鬱

****** 鍾維壽醫生回應 ******
前線醫護在疫症嚴峻下的壓力

看了這個本地調查,我們首先要知道它不能反映一般醫護人員的真實心理,因為只得0.8%的受訪者回應,欠缺了全面的推論基礎。

一般來說,醫學文獻只會接受最少有10%的回應率而作出的結論。不過,話得說回來,當看到 這裡的三十多位同事要面對感染的威脅,心理上很自然會出了問題。 我們不能不承認,他們的確是每天承受著巨大的工作壓力,難怪還有10位回應者有中度抑鬱徽狀。

其實,在今年三月的 JAMA Psychiatry 醫學期刊中,20190221-CR-抑鬱1也有記載一個類似研究,調查在內地的三十四間醫院,在當中的千多名前線醫護人員,發現有50%有抑鬱症狀,45%有焦慮情緒,和34%失眠問題,其中特別在女性和護士中 更是明顯。

很容易想像到,他們如同在戰場上的軍人,恐懼是其中的壓力來源。對新病毒的不認識,防禦物資供應缺乏,和對上級或政府的不信任,這與恐懼的産生有關。

怎樣面對恐懼呢?  我們可以仿效軍人的訓練:

1) 謹慎但不慌張 ( react but not overreact):
    只要緊守防禦措施和跟隨防疫手則,其他事件便不用多費神。

2) 承認自己内心的恐懼:
     知道及接受這份工作的風險,並且多些表達自己感受,但以沉著應戰的心態去面對。

3) 投入工作,不給自己時間胡思亂想:
    軍隊上級不會給軍人在戰場上悠閑的,必須有小差在手,當忙於工作,有明確的日程表,便沒有空間恐懼了。

4) 與夥伴一起作戰:
    很多時,軍人在戰場上作戰,不會想起國家⺠族的聳高理想,而是為了同僚而勇往直前,與夥伴的出生入死的精神才是他們的動力。

5) 靜觀深呼吸:
    美國海軍陸戰隊的訓練中,也注重每隔一段時間便要做這個鬆弛動作,希望訓練到軍人無論多緊張也可以隨時入睡休息。

不過無論什麼訓練,什麼工作,都會有心理疲勞和耗竭(burnout)的機會,預防的方法簡單如每一段時間便須轉換dirty team 的成員。這個世界疫症戰事是個長久戰。

你們當剛強壯膽,不要害怕,也不要畏懼他們,因為耶和華你的神和你同去。他切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申命記31:6》

鍾維壽醫生
精神科醫生

Ref:

Lai J. et 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ental Health Outcomes Among Health CareWorkers Exposed to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JAMA Network Open Psychiatry 2020; 3(3)

https://nieman.harvard.edu/wp-content/uploads/pod-assets/microsites/ NiemanGuideToCoveringPandemicFlu/AboutThisGuide.aspx.html

202004_18_original